《残唐重生李世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第3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很好。”李世民简短的说了三个字,对陆贽此行做出了高度地评价。他知道,陆贽现在这些话,虽然说得轻巧,可是做起来可就真的是无比困难了。河北那地方。割据四起,节度蕃王和封疆大吏们对朝廷的态度是不冷不热,尾大不悼。陆贽此去河北。雷厉风行的履行了一个钦差大人的职责,当真是非常地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河北一直都是大唐朝廷最大的一块心病。在这一块相当于大唐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大唐已经丧失控制权达数十年之久了。河北就像是大唐的后院。后院不稳,李世民想在中原干出点别地什么成绩,那就是空谈。

“既然河北的局势还算良好,那朝廷,也终于可以办一些早就该办的事情了。”李世民说道。“淮西李希烈,在汴州惨败一场,元气大伤。再加上内部不和,短时间内也是难以作乱地。伊慎那边,朕会给他加派兵力。密切注意淮西的一举一动。无论如何,朕需要伊慎、李抱真等人。拼尽全力给大唐带来三年以上的平静时光。这三年里,朕,要率领的着你们,对大唐来一次真正的洗筋伐髓,让大唐的江山发生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削王之后地遗留问题。关内,空留出了一千四百余顷良田,一万多名仆役丫鬟。这些田产和仆役如何处置,大家来商议。”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细细的回味着皇帝的每一句话:对大唐来一次真正的洗筋伐髓,让大唐的江山发生一场脱胎换骨地变化…………这意味着什么?一场翻天覆地的革新,就要进行了吗?

众人都忍不住心中悸荡,既激动,又不安。洗筋伐髓、脱胎换骨,说来容易,办起来却是异常艰难地。一个人要这样转变一下,那无异于就是死了一次样的。一个国家要这样转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

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先站出来说话。李世民也不着急,开始钦点:“今天我们所议的每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说得好不好、对不对,都不要紧。但是,都必须说。这是一道严旨。大家明白了么?”

“明白!”众人一起拱手应诺。

“那好。”李世民说道,“王锷,你是户部尚书。如何处理田产和仆役这样的事情,你应该发表一下你的意见。你先说。”

王锷五十多岁,曾经也是混迹过军族的人,身板很结实。由于他一直以善于理财而闻名,因此在李世民继位之初,就被破格提拔成了户部尚书,成了大唐的管家。

王锷站了出来,拱手一拜说道:“陛下,微臣以为,现在是还富于民的时候了。至从安史之乱后,天下割据尾大不悼,只顾自己收刮敛财。官场气候逐渐变化,皇亲国戚和官员将军们敛财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攀富比财,几乎成了官场上的一股风气。眼下,无官不贪,也几乎成了官场的一个潜规则。数十年来,节度使越来越福,皇亲国戚们越来越富,百姓们在层层盘剥之下却是越来越穷。微臣曾记得,前隋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国富而民穷。百姓们无地可种,无饭可吃。因此,就逐渐形成了最大的问题。只要稍有异地,百姓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谋反、闹事。仓禀实而知礼节,微臣以为,必须还富于民、还地于民,才能真正的稳定天下局势。”

“说得很好,不愧是我大唐的理财高人。”李世民赞道,“就事论事。现在关内空出的这千顷良田,你认为应该发放给哪里人?”

王锷说道:“那些皇亲国戚们,除了本身有限的永业田田产,其他大部分都是从当地百姓手中盘剥而来的土地。微臣以为,应该将这些被抢夺的土地,归还给以前的那些百姓。如果当初的田主已亡,可以顺延给他们的子孙、亲属。具体应该发放多少到个人,应该严格按照均田法来执行。按丁按口来发放,确保这一措施的公正、公平。”

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大家有什么意见?”

“微臣有话要讲。”谏议大夫薛存诚站了出来,毫不犹豫的说道,“还富于民、还田于民,都是不错的法子。不过,这个退田给以前的田主,或是顺延给他们的子孙、亲戚,却有点一厢情愿和不合实情。许多百姓失了土地以后,不是成了流民逃亡他乡,就是入军成了雇佣兵,甚至是举家死光了。死光了的姑且不论。如果是流亡到了千里之外,或是入军成了士兵,朝廷还要派人将这些人辛辛苦苦的找回来,再发给他们一份土地吗?这需要多少花费、多大力气?所以,微臣以为,这个实际的做法,有失妥当。”

第三卷 九鼎

第337章 釜底抽薪

李世民不由得呵呵的笑了起来:“薛存诚,你还真是直言不讳。不过,朕倒也是觉得,这种归还土地的具体方法,有点欠妥。那么,大家一起来想个合适的法子吧!”说罢,就朝李晟略瞟了一眼。

李晟这段日子以来一直和皇帝寸步不离,何尝不知道皇帝现在心里在想什么。他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有个建议。”

“讲。”

李晟拱手拜了一拜,说道:“其实王大人所说的法子,也并非完全不可执行。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还是很想落叶归根回到故土的。陛下不妨诏告天下,说要是归还之前被吞并了的土地。那些百姓听到诏告,肯定会尽快赶回故地,领回本该属于他们的土地。那些入伍充军了的人,也会想办法将土地遗交给子孙亲属。这样一来,就可以照顾到大部份失去土地了的百姓。如果再有无人认领的土地,微臣建议,将它们分发给即将退役的职业军人们。”

“退役?!”李晟刚刚说完,马燧就惊咦了一声。众人都听到了这一声惊咦,也几乎都同时发出这一个声音。

李世民不急不忙,说道:“现在的军队,都是雇佣军。李晟,你倒是说一说,他们该如何退役?”很显然,这是在演一出君臣双簧。因为在很早以前,李世民就和李晟说起过关于改组兵制的事情,就提到过谴散一批老弱雇佣军的事情。

“陛下,微臣是这样设想的。”李晟自然是胸有成竹,朗朗说道,“现今大唐天下,名例在册的士兵,共有近百万人。其中拱卫长安的御林军,大约是二十余万。加上朔方、泾原、凤翔、兴元、成都等府所在的地方拥兵。共计约四十余万人。这四十余万人当中,有许多已经是负伤在身无法再战斗,或是年岁已高,无法再征战。还有一些,已是厌倦从军,人在军营,心已经飞到了故土。这些人。都有必要让他们回归到地方,发放一定的土地和物资,让他们安然地渡过余生。这样,不仅是有利于缩减国家开支,也有利于照顾到人心。尽到人道。现在天赐良机,有了大批的土地可以安置这些即将退役的将士们,何乐而不为?”

“陛下,微臣有个疑问!”马燧站了出来,拱手一拜说道。

“嗯。问吧。”李世民说道,“你问的,或者也是朕和大家都想问的。”

“是。”马燧说道。“李相公,刚刚你说到的这些退役军士,他们在回到故土之后,还能不能按月在朝廷领到军饷?”

李晟不急不忙的说道:“既然是回到了地方并分发了土地,自然是不能再享有军饷。我所说地缩减国家开支,就是这个道理。 从开元年间起,大唐开始推行雇佣军和节度使制度。从那时候起数十年来,大唐的国家一直不堪重负。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雇佣兵。他们在军队里的开销本来就异常巨大。从马匹甲仗到衣食住行,每一文钱都要国库出钱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拿军饷,致残、老迈退役后,一直到死也要享受朝廷供给的军饷。这数十年来,已经有近两百多万退役地军人。每年从朝廷的国库中拿走近千万贯的钱财。如果朝廷没有这一项开支,那将会变得何等的富有?有了这笔钱。国家就可以做许多的事情。”

“明白了。你地意思是,军人一但离开了军队,就从此不再享受国家的任何好处?”马燧有些生气,气鼓鼓的说道,“李良器,你也是带兵地人,你的心怎么就这么阴狠?那些将士们在战场上抛头洒血拼杀了一辈子,最后捡了一条性命回到故里,却没有任何的保障。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

“马相公,刚才我已经说过了。那些退役的军士,都可以分发到一定的土地,从此享受真正平静的生活。这不正是大多数从军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吗?”李晟争锋相对地说道,“在他们退役的时候,朝廷也可以一次性发放一批钱财和物资,作为他们短时间内谋生的基础。再往后,他们就要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营生。生儿育女养家糊口,本来就是一个男人的天职。我们地士兵都是勇士,连死都不怕,还怕在家种田养家糊口吗?!”

“这……”马燧眨着眼睛想了半晌,缓缓点头道,“这才仿佛勉强可行。只不过,国家一时哪里来那么多的钱财,一次性支会那么即将退役地将士的钱物?”

“这个就不必担心了。”皇帝发话了,说道,“如果李良器所说的这个法子确实可行,那么,国家不仅仅会一次性支付那些退役将士三个月的军饷,而且将来一年之内,但凡退役到地方的军士,都不必交付赋税和履行劳役。这也算是朕对他们的一种安抚。马燧,你以为如何?”

“这个不错。”马燧这才有了一些欣喜,说道,“如果有这样的措施施行下来,微臣相信那些退役的将士,也会毫无怨言了。只不过……国家真的能够承担得起吗?”

李世民指了一下王锷,说道:“这个,就问我们的大管家吧。”

王锷站了出来,说道:“刚刚陛下和李相公、马相公商议时,微臣已经粗略的算了一笔帐。当下朝廷实际掌控的四十多万大军,按五十万人计算。就算是有一半的人在这时候要退役,那就是二十五万人。每人每月军饷半吊钱,那就是十二万五千贯。一次性下发三月的兵饷,那就需要三十八万贯左右。而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