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纳粹德国史-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82' 最重要的是,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西方的敌人,应该用奇兵袭击……只有在从海上出发的时候,才让部队知道实际的目标。

据约德尔报告,就在3 月1 日那天晚上,陆军总司令部由于希特勒要求抽调军队到北方作战而“大为生气”。第二天戈林又对凯特尔“发了一顿脾气”,并且跑到希特勒那里去诉苦。这位肥胖的元帅,由于长期以来未得参与机密,并且由于空军已经置于福肯霍斯特的指挥之下而感到愤怒。希特勒在一场严重的互争权力的威胁之下,于3 月5 日召集三军领袖到总理府,企图平息这场纠纷,但是也无济干事。

' 约德尔在日记里写道' 元帅' 戈林' 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事先没有跟他商量。这次讨论几乎是他一人在说话,他并且试图证明所有以前的准备都毫无用处。

希特勒为了安抚他,稍微作了一些让步,计划仍迅速进行。根据哈尔德的日记,他早在2 月21日就有这样的印象: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要在对西方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才开始。究竟先开始哪一个行动,希特勒自己是犹豫不决的,并且在2 月26日向约德尔提出这个问题。约德尔建议把这两个行动完全错开,希特勒同意说,“如果可能的话,就这样办”。3 月3 日,他决定“威塞演习”应该在“黄|色方案”' 进攻西方的代号' 之前执行,并且“很严厉地”对约德尔说:“必须在挪威迅速采取强而有力的行动。”这时,勇敢的但是在人力上寡不敌众和武器上弱不敌强的芬兰军队,遭到俄国的强大进攻正面临着覆灭的灾祸,据可靠的报告,英法的远征军即将从苏格兰基地开往挪威登陆,准备通过挪威和瑞典到芬兰去援救芬兰人。这一威胁就是希特勒急于行动的主要原因。'683' 但是,3 月12日,俄芬战争突然以芬兰接受俄国苛刻的请和条件而停止了。这在柏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它使德国不用再不得人心地支持俄国进攻芬兰,而且也使苏联接管波罗的海的企图暂时中止下来,但是,就希特勒自己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冒险来说,俄芬战争的停止使他感到很为难。正如约德尔在日记中所吐露的那样,这使占领挪威和丹麦的“动机”“难子解释”。他在3 月12日写道:“芬兰和俄国的请和,使英国而且也使我们失去占领挪威的任何政治依据。”

希特勒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借口。3 月13日,忠实的约德尔写道:元首“还在找寻理由”。第二天,他又写道:“元首对于如何为‘威塞演习’辩解,还没有拿定主意。”更糟糕的是,雷德尔开始泄气了。他“怀疑在挪威搞预防性战争' ?' 是不是还有重要意义”。

现在希特勒踌躇起来了。这时,又遇到了另外两个问题:'1' 怎样应付美国副国务卿塞姆纳尔·威尔斯。他是奉罗斯福总统之命于3 月1 日到达柏林,企图试探在西线开始大屠杀以前是否有终止战争的可能性的;'2' 怎样取得由于受到忽视而被激怒了的意大利盟国的谅解。希特勒还没有考虑怎样答复墨索里尼1 月3 日的一封盛气凌人的来信。柏林和罗马的关系显然已经冷淡下来了。德国人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塞姆纳尔·威尔斯现在到欧洲来,是想把意大利从已经有裂痕的轴心拉开,并且说服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要和德国一起作战。各种警告从罗马传到柏林,说明现在已经是采取措施使这位怀恨在心的意大利领袖保持联合的时候了。

希特勒会晤塞姆纳尔·威尔斯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对于美国情况的愚昧无知,简直'684' 达于极点。虽然他们这个时候的政策是企图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但他们却像1914年他们的柏林前辈一样,并不认真地把美国看成是一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国家。早在1939年10月1 日,德国驻华盛顿的陆军武官弗雷德里希·冯·波提彻尔将军就曾经劝告柏林的最高统帅部用不着担心美国会派远征军到欧洲来。12月1 日,他又进一步通知他在柏林的陆军上司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完全不足以执行“进攻性的战争政策”,并且还说,“国务院的不起作用的仇恨政策和罗斯福的一时冲动的政策常常是以对美国军事力量估计过高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与这些政策相反”,华盛顿的参谋总部,“对于德国和它从事战争的原因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他的第一次报告里,波提彻尔写道,“林白和著名飞行家里肯巴克”都主张美国置身干战争之外。但是,到了12月1 日,尽管他低估美国的军事力量,他仍然警告最高统帅部说,“如果美国认为西半球受到威胁,它还是会参战的”。

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汉斯·托姆森曾尽最大努力向他在柏林的无知的外交部长提供美国的一些事实。9 月18日,当波兰战争将近结束的时候,他警告德国外交部说,“美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同情我们的敌人,美国深信德国是犯有战争罪行的”。在同一份报告里,他还指出,德国想在美国进行破坏活动的任何企图都会引起可怕的结果。他要求不要以“任何方式”进行这一类破坏活动。

这个要求显然没有得到柏林方面的重视,因为在1940年1 月25日,托姆森又打电报给柏林说:我得知纽约的一个美籍德人冯·霍斯伯格和一个德国公民华尔特,据说在德国谍报局的指使之下,计划对美国军事工业进行破坏。据信冯·霍斯伯'685'格家里藏有雷管。托姆森要求柏林停止这种做法。他说:要使美国参战,再也没有比重复采用上次世界大战时驱使美国参加我们敌人行列的那种行动更加可靠了,再说,那种行动并不能对美国的战争工业造成丝毫破坏。此外,他又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两个人都不适宜做谍报局的特工人员”。”

从1938年11月罗斯福召回美国驻柏林大使以抗议纳粹对犹太人的公开屠杀以来,两国都没有大使驻在对方了。贸易已减少到最小数额,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抵制,而现在又被英国的封锁完全截断了。1939年11月4 日,参众两院表决解除了禁止军火出口令,这就打开了美国向西欧盟国供应军火的道路。塞姆纳尔·威尔斯就是在这种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的情况下于1940年3 且1 日到达柏林的。

塞姆纳尔·威尔斯到达柏林的前一天,即2 月29日——这一年是闰年——希特勒采取了非常的步骤,发出一道秘密的“如何和威尔斯先生谈话的指令”。指令要求德国方面持“保留态度”,并且告诫要“尽量让威尔斯先生发言”。这个指令为接待美国特使的全体高级官员规定了5 点准则。德国的主要论点是,德国并没有对英法两国宣战,而是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元首曾于10月间向它们提出和平的建议,但它们拒绝了;德国接受了挑战;英法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想“毁灭德意志国家”,因此,德国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继续战争,等等。

' 希特勒最后说' 应当尽量回避具体政治问题的讨论,例如未来的波兰国家等问题。如果' 他' 提出这类问题,可以说这种问题要由我作决定。不言'686' 而喻,奥地利问题和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的问题,是完全没有讨论余地的……

凡是可以被解释为……德国对于现在讨论和平的可能性表露有任何兴趣的话,都应避免,说得更恰当一点,我要求不要让塞姆纳尔·威尔斯先生有丝毫理由怀疑德国要胜利结束这场战争的决心……不仅里宾特洛甫和戈林,连希特勒自己分别在3月1日、3 日和2 日先后接见威尔斯的时候,也是极其严格地按指令行事的。根据缴获文件中施密特博士所作的长篇谈话记录来判断,这位有些沉默寡言、老于世故的美国外交官必然会以为他到了一所疯人院,如果他还相信自己的耳朵的话。这3 个纳粹巨头,个个都对威尔斯大肆曲解历史,他们极其荒谬地歪曲事实,甚至连最简单的字都失去了原来意义。“希特勒在3 月1 日发出他的“威塞演习”的指令,第二天接见威尔斯时却坚持说,盟国的战争目的是“消灭”,而德国的战争目的是“和平”。他向他的来客大谈其为了与英、法保持和平所做的一切努力。

在战争爆发前不久,英国大使曾坐在塞姆纳尔·威尔斯现在所坐的地方,元首向他提出他一生中最大的建议。

他对那个英国人所提的建议都被拒绝了,英国现在一心一意要毁灭德国。因此,希特勒认为:“这场战争将不得不打到底……除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之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这就难怪威尔斯向威兹萨克老实说并又向戈林重复:如果德国决心要在西方取得军事胜利,那么,他的欧洲之行“就毫无意义……而他也就没有别的话要说了”。'687' 虽然威尔斯在与德国人谈话时强调说,他在这次旅希特勒指令文,见同上,第817 —19页。

施密特博士所记的塞姆纳尔·威尔斯同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会谈记录载《德国外交政策文件汇编》,第8 卷;另见威兹萨克关于他同威尔斯会谈的两份报告。这个美国使节也会见过沙赫特博士,而在这以前希特勒曾召见了这个失宠的银行家并指示他应采取什么态度。见哈塞尔著上引书,第121 页。威尔斯自己行中从欧洲政治家那里所听到的话都是为了传达给罗斯福一个人听的,但是他却认为不妨自作主张告诉希特勒和戈林:他曾和墨索里尼作过“长时间的、建设性的、有益的”谈话;墨索里尼认为“在欧洲实现持久的巩固的和平,还是有可能的”。德国人这时看到,如果意大利独裁者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现在就是纠正它们的时候了。和平肯定是要的,但那只能在德国取得四线辉煌的胜利之后。

希特勒没有答复墨索里尼1 月3 日的信,使这位意大利领袖愈来愈感烦恼。在整整一个月之中,阿托利科大使不断询问里宾特洛甫,什么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