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傲唐-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章 太子李亨的反对

(求收藏、推荐票、三江票感谢书友们的支持)

哥舒翰是听杨晞说过会在皇帝面前为他们请求,赦免他们这些与灵宝兵败有直接干系的将领的罪责,但没想到杨晞一开始就为他们请求了,甚至为他们请赏,这是在皇帝为杨晞封赏之前呢,如何不让他意外和吃惊?
杨国忠也很吃惊,他原本打算是趁今日朝会时候,向皇帝提议重责故意延续救援速度的陈玄礼,还有哥舒翰、王思礼、庞忠等一众对他不满,想趁机除掉他的将领。没想到杨晞先一步为他们请求免罪,并要皇帝奖赏他们了。
自家这个儿子,怎么会这样?如此大事,也不和他这个父亲商量一下再决定。
不过就在他暗自腹诽的时候,杨晞向他投过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更让杨国忠疑惑,但也知道杨晞这样做是别有用意,也就没出来表示什么。
听杨晞这样说,李蛮也略微吃惊,不过他也挺高兴,杨晞的心胸不算狭窄,没有他预料那样对其他将领落井下石。
但他依然皱着眉头道:“杨晞,你应该知道哥舒翰和他麾下的将领在灵宝遭遇惨败,二十万人马逃回来的不过八千,无数汉家儿郎命丧黄河之畔,他们的罪责是不可饶恕的,即使他们在后来的潼关保卫战为立下了功劳,但功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上他们的罪责的,必当要受到处罚”
在李蛮说这邪的时候,一边站着的哥舒翰再也忍不住了,扑通一声跪到了殿前,准备自请罪,但杨晞抢在了他面前申诉,“陛下,臣去往潼关后,也了解了灵宝兵败的大概哥舒元帅及其他将领虽然有很大的责任,但最主要的还是与监军边令诚过多插手军务,不尊重哥舒元帅及众将的建议有关,也正是边令诚在战事开始后的逃跑,导致了军心大乱,军心争相逃跑,最终灵宝之战大败”
杨晞以一副豁出去的神态解释道:“正是了解了这些,臣才在边令诚逃回潼关城后,当众将其斩杀,以儆效尤,以他的人头来激励士气陛下,灵宝兵败的祸首是监军边令诚,边令诚不懂军务,还对哥舒元帅的布置指手划脚,大战开始后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
“其他将士当然要责罪,但应该让他们继续戴罪立功,要是有卓著战功立下,如王思礼、庞忠将军,应该给予其一定的奖赏,以激励士气,让他们更好地御敌哥舒元帅在兵败退后潼关后,积极应对,严密布置,受火拔归仁的胁持也没妥协,随后的战斗中一直在城头指挥,并力排众议,支持臣的决定,不然潼关城早已经破了还请陛下看着哥舒元帅及众将奋勇杀敌的份上,慎重考虑”
杨晞的话让殿上众臣一阵吃惊,在他话说完后,竟然没人马上站出来表示支持或者反对。
“唔,杨小爱卿说的也是有理”李蛮颌首点头称是,但并没马上宣布什么,而是委婉地说道:“要如何处置哥舒翰及潼关诸将,朕还要细细考虑一下再做决定,不过杨小爱卿的奖赏是不能少的,朕也会好生考虑一下,不日就宣布的”
李蛮说着,示意杨晞及其他诸臣先不要说什么,继续道:“诸位爱卿,潼关在杨小爱卿率军苦战之下终于守住了。潼关无忧,长安的安危也不要担心,但叛军依然未被击退,崔乾佑数万人退守陕郡,东都洛阳还在安贼手中,朕不希望看到黎民百姓再受安贼叛军的奴役,叛乱一定要早日平息今日朝会,朕想听听各位爱卿有何良策,可以尽快将叛乱平息”
一听李蛮如此说,杨晞心里有不好的预感起来,很可能李蛮并没吸取灵宝兵败的教训,有派兵出潼关作战的打算,大臣中也有人有这样的想法果不其然,在李蛮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杨晞不知道名讳的大臣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奏道:“陛下,如今叛军势微,在潼关城前损失惨重后只能退守陕郡和洛阳,洛阳到范阳之间的驿道多处被截断,各地勤王之师相继到来,臣觉得应该趁此大好机会,一举将叛军消灭在河南地,不让其回范阳老巢”
“陛下,臣反对”这位不知名的大臣话音刚落,杨晞就马上站出来反对了。
“潼关之战取得胜利,只是利用了叛军没摸清情况下的险胜,我们是利用潼关险恶的地形,还有上天以一场暴雨的相助而取得了胜利,不然根本没有办法将叛军击退”杨晞说的慷慨激昂“如今潼关附近的兵力相比仍然是叛军占绝对优势,出潼关的道路又非常狭窄,容易被叛军伏击,灵宝之战就是前车之鉴”在殿内皇帝及众臣的惊异中,杨晞侃侃而说,“陛下,因此臣以为,如今潼关守军要做的依然是据关而守,严防叛军的攻城,再加强练兵,尽快提高潼关镇军的战斗力,而不是主动出关作战要是强令几近是乌合之众的潼关镇军出关作战,灵宝惨败的境况仍然可能发生陛下,现在不能做急功近利的事,叛军势盛,但他们远离范阳老巢,最怕的就是与我军的对峙,想速战速决,攻占长安,以长安号令天下,我们断不能如叛军意愿,出关作战,而是应该据潼关而守”
“父皇,儿臣不赞同杨元帅此议”一直冷眼旁观的太子李亨站了出来,公然反对杨晞的提议:“如今局势已经与几天前完全不一样,叛军在潼关城下遭遇惨败,无奈只能退守陕郡,安贼有想从洛阳撤军的打算,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等将各将已经取得了连番的战果,我军已经有灵宝兵败的教训,无论谁领军,相似的错误不可能再犯第二次只要小心谨慎,不可能被叛军伏击的”
李亨说着,话锋一转,“父皇,杨元帅年少,没指挥过大的兵事,据关而守可以凭借一些小伎俩取得成功,但要指挥大队人马作战,统兵将领必须要经过多次战争的磨练才行,不然没办法做出随机应变父皇,儿臣认为,杨元帅的使命已经完成,后续的战事应该另遣一将指挥,不然后果很难预料”
李亨这样的请求,不只李蛮意外,殿上的其他大臣,包括一直没言语的哥舒翰,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都大吃一惊,杨晞更是意外。他想不到这位已经人过中年的当朝太子,竟然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李蛮免了他领军元帅的职,另委他人
、第三章 朝堂上的争论

(感谢听雨蔷薇、归唐书友的打赏)
“陛下,万不可如此”
首先站出来反对李亨提议的是哥舒翰。
在众臣的惊讶及李蛮和李亨的意外中哥舒翰奏道:“陛下,杨元帅刚刚率军取得了潼关防御战的胜利,镇服了潼关诸将,杨元帅在指挥潼关防御战中指挥得当,很有气魄,军事才能卓著,让罪臣都很是敬佩,如今平叛之大业未竟,潼关依然是叛军最想攻取的关隘,要是另遣一将指挥潼关战事,必须要重新熟悉潼关事务,诸将不一定会服从指挥,那样会坏了大事。叛军的攻城可能会一直持续,临阵换将是大忌,因此臣觉得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帅潼关兵务臣也支持杨元帅刚才所说,要依潼关城而守,不能轻易出关作战,不然灵宝的惨剧可能重演”
灵宝兵败前,潼关的形势比现在还要好,叛军苦攻六个月无果后,退守陕郡附近,那时候叛军的士气可是很低迷,灵宝之战后叛军士气大振,即使攻打潼关不得,士气也远比之前好,据最新的探报,叛军在沿途多个地方设立了伏击点,就是期望我军趁胜追击,再打一次灵宝之战的。这种情况下,万不能率军出关作战,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哥舒翰判断叛军依然会再挥军进攻潼关的,他希望杨晞依然能领军镇守。
他这样想,这样说,并不是表明与杨国忠的裂隙没有了,他只是从大局考虑,也认可了杨晞的能力,不希望因为临阵换将导致潼关再现乱局,所以才会在李亨提议换帅后,马上奏言。
当然,他与李亨关系也不好,不然也不会第一个站出来表明此议。
哥舒翰虽然被朝廷免了一切职务,但其威望还是在的,到底这位老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灵宝之战前几乎每战必胜,他这样从大局角度一说,连李亨也不好再站出来坚持己见,其他原本有此意的朝臣,也在听了哥舒翰的话后退缩了。
不过这时候杨国忠却站了出来,向李蛮作礼奏道:“陛下,臣也担心杨晞没能力继续指挥后续战事,臣支持朝廷另委一将指挥潼关之军,并统御大军负责后续的平叛战事杨晞年少,此前又没有从军打仗过,此次能指挥潼关诸军取得防御战的胜利,全赖其胆大妄为的个性,还有上天的神助但臣担心他继续领军会让陛下失望,因此建议陛下,还是另择一将领军为好”
杨国忠这样说是担心杨晞继续指挥战事遭遇败绩,前面树立的威望、立下的战功都毁于一旦,不如见好就收,将潼关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其他人,将平定叛乱的重任交给其他人指挥。
杨晞立下的战功已经非常大了,凭这点战功可以获取非常大的奖赏。
这是杨晞的资本,杨家的荣耀,凭这些军功可以在朝堂上立足,并有后续的发展了。当然杨国忠也当心杨晞在作战指挥时候遭遇意外,受伤或者身死,那样的话他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杨晞不可能完全明白杨国忠是怎么想的,但无论杨国忠怎么想,他都不会放弃继续领军的机会,此前在送给杨国忠的信中他也表示过这观点,只是他想不到杨国忠竟然没理会,或者不同意他所言,看来一会要与杨国忠好生交流一下,将利害都详细说给他这位父亲听。
杨晞不想当殿发表与父亲不一样的意见,也就没站出来说什么,他相信如此大事李蛮不可能马上就下决定的,而且他在杨国忠退下后,交换了神色,杨国忠有点明白他眼神中的意思,犹豫了一下后对魏方进使了眼色。
魏方进马上站出来,在向御座上的李蛮行了一礼后慷慨陈词道:“陛下,臣不赞同杨相公之说,臣觉得哥舒老将军之言有理,临阵换将是大忌,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御潼关兵马”
韦见素也站出来,附和魏方进的意思,不过他也主要是从大局考虑,认为临阵换将不可取。
武部侍郎萧华却站出来反对让杨晞继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