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脏之气。尽泄于外。盖谓皮肤之气血。由五脏之所出也。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此谓夺其天气。谓手足五输之气血。从皮肤之所入也。若尽取其五脏之五输。则竭其输中之血。而夺其皮表之天气也。血气之生始出入。参合天地阴阳。乃端本澄源之学。大有裨于治道。学人当以为首务焉。
  余伯荣曰。按内经论经脉之血气。曰藏之金匮。论皮肤分肉之血气。曰着之玉版。盖因金玉之黄白。而分血气之阴阳也。类而推之。如金银花王不留行花开黄白。陶隐君即用之以行气血。张仲祖以鸡卵黄治血。卵白治气。此皆体先圣之遗意。学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事物之理。用之不穷矣。
  卷七
  五禁第六十一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余伯荣曰。此承上章。复论刺有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以为刺禁。令民勿犯者也。五过者。五脏外合之皮脉肉筋骨。有邪正虚实。宜平调之。如补泻过度。是为五过。九宜者。九针之论。各有所宜。
  神而明之。是为九宜。
  黄帝曰。何为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 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通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余氏曰。天之十干。始于甲乙。终于壬癸。故甲乙以应头。壬癸以应足。丙丁应身半以上。庚辛应身半以下。配天之四时也。戊己属土。故乘于四季。夫甲为阳木。乙为阴木。自乘者。阴阳自合。
  非化气也。发 振埃者。所以通气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通气者。通五运之化气。此天干自乘。故为取气之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是五夺也。此病不可泻。
  余氏曰。形肉血气已虚脱者。虽有实邪。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
  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余氏曰。热病脉静者。阳病见阴脉也。汗已出。脉盛躁者。阳热之邪。不从汗解。阴液去而邪反盛也。病泄者脉宜沉弱。反洪大者。阴泄于下。阳盛于上。阴阳上下之相离也。着痹不移。 肉破。
  身热者。湿邪伤形。久而化热。
  脉偏绝者。脾胃之气败也。淫者。酷虐之邪。夺形者。邪伤形也。如但热不寒之疟。气内藏于心。而外淫于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夫心主血而血脉荣于色。色夭然白。及后下 血笃重者。形气消于外。血液脱于内。血液外内之离脱也。寒热夺形。脉坚搏者。寒热之邪盛。而正气伤也。此为五逆。皆不可刺也。
  卷七
  动输第六十二
  属性: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上逆。故其行微。
  此章论营卫宗气。循度行于经脉之外内。冲脉行于足少阴阳明之经。而出于腹气胫气之街。以明血气之行于经脉皮肤之间。交相和平俞应者也。帝问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者。谓手太阴之太渊经渠。足阳明之人迎冲阳。足少阴太溪之动脉也。伯言是明胃脉者。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营卫宗气。皆胃腑谷精之所生也。清气上注于肺者。营气宗气也。肺气从太阴而行之者。脉气随三阴三阳之气而行也。其行也以息往来者。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为一周也。
  帝问气之过于寸口。上十焉息者。乃营气卫气宗气。尽走于息道。而变见于寸口也。下八焉伏者。谓流溢于中之营血。下伏于胞
  中。故如水之下岸也。按本经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夫帝言下伏之营血有八。是精专而行于经隧之营止二分矣。夫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宗气两行营卫之道。此经脉外内之气。相为和平。而有形之营血。分行于外内。亦相为匀等者也。夫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此下伏于胞中之血。半随冲脉而行于脉内。半随冲脉而散于皮肤。又足阳明之脉。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而出于腹气之街。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循阴股而下出于胫气之街。夫精专者。二分行于经隧。随冲脉者。二分出于气街。是经脉外内之气血。相为匀等矣。皮肤之气血。从指井而溜注于荥输。脉中之血气。从本标而外出于肤表。从道往还。莫知其极矣。伯言气之离脏。卒然如弓弩之发者。谓五脏之气。至于手太阴而变见于寸口者。应手而动。若弓弩之发弦。上于鱼际。则动气衰而无动脉矣。其余气衰散以逆上者。谓余气分散。而上注于手阳明大肠之经。故其脉上鱼。而其行微缓也。此言五脏之气。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腹走手而手走头。
  头走足而足走腹。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环转之无端也。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 。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
  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音坎)
  此言阳明之气盛。而独动不休者也。阴阳系日月论曰。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又曰两火合并。
  故为阳明。是阳明主气金之气。而又有悍热之火气也。胃气上注于肺者。胃腑所生之营气宗气。上注于肺。而行于经脉之外内。以应呼吸漏下。其悍热之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 。下客主人。循牙车。此阳明之悍气。上走空窍。行于皮肤之气分。而下合于阳明之脉中。并下人迎。此胃腑所生之悍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盖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谓在上之人迎。在下之冲阳。其动之相应也。故阳病而阳脉小。阴脉大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阳脉小者为逆。故阴阳上下。静则俱静。动则俱动。若引绳墨。如相倾而不相应者。则为病矣。按上章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夫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下人迎。入缺盆。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下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循股外廉。至足跗上。夫胃之悍气。合阳明之脉而下人迎。挟脐入气街中。则与冲脉相合。
  而出于腹气之街矣。其下行而出于足跗者。动于冲阳而上。与人迎之相应也。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邪斜同)
  此言流溢于中之血气。一从冲脉与足少阴之大络。而下出于足胫之气街。循阴股内廉者。血气出于皮肤。仍循少阴之经而行也。斜入 中者。与太阳之承山踝上以下也。其别者。乃少阴之支络。别走于踝跗。上入大趾之间。而散于十趾之络。是以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盖阴阳二气。
  本于先天之水火。藏于肾脏。出于下而升于上也。夫卫气者。阳明所生之气也。上节论卫气之别走阳明。合于人迎。是从膺胸脐腹。而下至跗上。如左右之动脉。与冲脉会于脐间。则阳明之血气。随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矣。此节论冲脉与少阴出于胫气之街。盖手足十二经之本标。只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
  营卫之行。从本而入。从标而出。上下相贯。如环无端。其腹气之街。胫气之街。乃别出阳明少阴之血气。不在十二经脉本标之内。故别提出阳明少阴之动输焉。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
  此之谓也。
  此申明经脉之血气。从四街而出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气血。从四末而入行于脉中。上下相贯。
  环转之无端也。四末者。四肢之杪末。手足之指井也。其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输。阴阳之道者。
  血气从此所行之道路也。相输之会气从合者。谓皮肤之气血。从四末而溜于脉中。输行于经。而与脉中之血气相会。入于肘膝之间。而与脉中之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