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尽处 作者:酒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烽烟尽处 作者:酒徒-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鹿茸是补血的,你多喝一点儿没坏处!”孟小雨自己也端着饭碗上桌,笑呵呵地向张松龄介绍药酒的妙用。

类似的话,张松龄其实已经听过了无数遍,早就不觉得有什么新奇。笑了笑,端起酒碗,小口慢品,“您老自己多喝点儿,我慢慢抿着陪您老。这东西味道太冲,我喝急了,就会头疼!”

“呵呵!”老孟山就喜欢张松龄这份礼貌劲儿,端着酒碗继续大口豪饮。山里的年轻人,孝顺归孝顺,可绝不会一口一个“您老”地称呼自家长辈。并且山里的年青人大多喝起酒来不要命,从不会象张小胖子这样,明知掉是金贵的东西,还能明白自家酒量深浅。

孟小雨捧着一晚高粱饭,眼睛乌溜溜围着酒碗打转。以前家里没有死胖子这个客人的时候,陪着父亲喝酒的就是她。只是那时,金贵的鹿茸要卖给外边来的货郎换钱花,绝对舍不得朝苞谷酒里头浸泡而已。

张松龄被看得不好意思,从桌子边上拿起一个准备用来盛汤的空碗,将自己的酒水匀了一半儿给孟小雨。后者立刻两眼放光,伸手便准备去端。却被孟老汉一筷子将手背抽了道红艳艳的印记,“女孩子家家的,喝什么酒!赶紧把饭吃完了,然后去收拾那头鹿。天马上就快黑了,总不能为这点儿小事儿还点个油灯?!”

“哼!”孟小雨被抽得好生委屈,恋恋不舍地放下酒碗,继续往自己嘴里扒拉高粱饭。张松龄却笑呵呵地将半碗酒推给她,然后看着老孟山的脸说道:“小雨也累一天了,喝就喝点儿吧!等会儿,我帮她一起收拾鹿肉。”

“随你!”孟老汉皱了皱眉头,勉强答应,心里却暗自偷笑。小胖子终于懂得心疼女儿了,这可是个难得的新发现。如果再多给他们制造点儿互相帮忙的机会,那岂不是……

还没等他想出具体实施步骤,张松龄的声音却又在耳畔响起,“叔,能不能跟您商量个事情!”

“说罢!”老孟山打了个激灵,放下酒碗,满脸警觉。孟小雨则将头埋进了自己的酒碗里,泪水不知不觉已经在眼眶中打转,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尽管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想留住他。可他的心,注定不属于这片大山。再努力,又能多留下几天?!

第一章 山居 (二 上)

“嗯!”张松龄看了看老孟山和孟小雨,斟酌着说道:“我想给我家里长辈写封信,报个平安。不知道附近有没有邮局,或者私人信差什么的……”

没等他把话说完,老孟山长出一口气,笑了笑,大声回应,“应该的,应该的,你早就该写信回家报平安了。前些日子我是怕你家里人知道你受伤,白白担心。如今你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写信回去告诉他们一声总是应该的!”

“那邮局,如今还有人在干活么?”张松龄想了想,继续询问。在山里养了五个多月伤,如今战局发展到了什么情况,他一点儿都不了解。娘子关附近即便原来有邮局,随着日本鬼子的进驻,恐怕也不能再运转了。自己远行在外,万一家书落在某些心思龌龊的人手中……。

“这个啊,我还真没注意!”老孟山嘬着牙花子,迟疑着回应。“下盘石那里,原来每逢大集的时候,都有邮差从县城骑着洋车子下来。一边让当地人认领信件,一边收集当地人寄往山外头的信。反正总共也就十来封信,犯不着为此专门设一个信箱。”

“他问的是现在!”孟小雨听得不耐烦,开口替张松龄追问。只要张松龄不提“要走”的话,她就又活了过来。小脸被酒精烧得红红的,一双薄嘴唇也红得如同秋天里的小辣椒。

‘女儿终归是给别人养的!还没成亲呢,就嫌我这当爹的啰嗦了!’老孟山肚子里腹诽了一句,然后笑呵呵地回答,“现在不好说,反正我上次去赶集的时候,没看到邮差,不过……”

看了看张松龄失望的脸色,他又迅速补充,“不过从南边过来的那些老客,倒也经常帮人捎个信儿带个东西什么的。我跟一家姓吕的老客很熟,他刚好是你们山东人。我跟他好好说一说,再给他两个跑腿钱儿,让他帮忙捎一封信去鲁城,肯定不成问题。”

“此人可靠么?”张松龄有点儿不放心,皱着眉头追问。

老孟山笑了笑,大咧咧地回应,“什么可靠不可靠的。他收我的皮货,我从他那里买茶叶,布料,每年都要见两三回面,谁也不敢太对不起谁。再说了,一封信又没多沉,他反正要路过你们家,顺便帮忙跑一趟,又算得了什么大事儿!”

“那倒是!”张松龄想了想,轻轻点头。按他的人生经验,商贩们是最喜欢留后路的一群,姓吕的行脚商既然以后还要跟孟大叔打交道,就不会一下子把事情做得太绝。,

“那你一会儿吃完饭就赶紧写信吧,把油灯拧得亮一些,别伤了眼睛。”老孟山又喝了一大口酒,笑着叮嘱。

“嗯!”张松龄轻轻点头,然后继续说道:“如果能和我家联系上,大叔以后就不用把皮子卖给别人了。我们家也做山货生意,可以派人过来收。价钱方面,肯定会比现在高一些!”

据他平素了解,行脚商们从娘子关这边收购山货,价钱都压得非常低。而同样的毛皮、药材,在张家的货栈里,价钱就要卖到山区的五倍以上。扣除客栈自己加的价,行脚商们在货物倒手之间,至少赚走了三倍的利润。这还不算收山货时鸡蛋里挑骨头,肆意压价所带来的额外好处。

如果张家货栈直接派伙计过来定期提货的话,就可以让孟山老汉免受一层盘剥。此外,看在他的面子上,父亲和大哥也不会对货物的质量要求太苛刻。

这是他离开之前,唯一能回报给孟氏父女的东西。虽然微薄,但真心实意。在养伤的这段时间,孟小雨眼里所流露出来的缕缕柔情,他不是没看见,更不是无动于衷。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彭薇薇当初留在他心中的痕迹再深,天天对着孟小雨那浓得几乎化不开的目光,也早就给冲得淡了。

他是不愿意耽误孟小雨的青春。一次次大难不死的好运,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万一哪天自己去跟老苟团长他们团聚了,孟小雨岂不是要辛苦一辈子?!

所以,张松龄只能对孟小雨眼中的**,假装视而不见。娶了人家姑娘,等同于害了人家。与其日后生离死别,还不如现在就不给她留任何念想。反正父亲和哥哥接到自己的信之后,会妥善替自己回报孟大叔和孟小雨的恩情。未必能令他们父女两个的处境天翻地覆,至少能保证他们父女两个这辈子都衣食无忧。

关于张家在鲁城有铺子的事情,老孟山也早就听张松龄提起过。直接把山货卖给张家,也肯定比被行脚商于中间再剥一次皮有赚头。但是,女儿还没过门,就先占了准女婿家许多好处,这种行为实在有点儿超出了他的脸皮承受极限。因此,尽管知道张松龄是完全出于一番好意,他还是非常礼貌地拒绝道:“那就不用了。我跟老吕他们毕竟也是多年的老交情了,不能说不卖给人家就不卖给人家了。况且鲁城离娘子关上千里地,来回一趟开销也挺大的。光为了我手中这点儿山货,实在不值得!”

“没事儿,我哥和我家的伙计,每年都要走塞外。刚好路过山西这边!”张松龄笑了笑,鼓动如簧唇舌,继续努力游说。

这不是实话,张家的伙计去塞外,肯定走北平、承德一线更方便一些。如果绕路走山西,就要从大同附近出塞,相当于多兜出了一个大圈子。可不这么说,他无法保证孟山老汉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好意,更无法保证孟小雨在自己离开之后,日子会过得象现在一样无忧无虑。

“嗯哼,这件事先放一放,让我再好好想想!”老孟山还是觉得做人不能太贪心,放下酒碗,迟疑着回应。,

“要不然您自己开个货栈,专门收乡民手里的山货。等我家的伙计来了,再一并转手兑给他。这也等于替周围的邻居们做了件好事,省得他们手里的山货老被人挑三拣四地压价!”张松龄不屈不挠,又抛出第二个“完美”构想。

这个构想让老孟山怦然心动。把自己的货物直接高价卖给亲家公,实在有些让他抹不开面子。可自己开货栈收购囤积山货,然后再转手往外边批发,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等于与张家那边互利互惠,谁也没占谁的便宜。

可最初本钱从哪里来?总不能凭着一张老脸,让同乡们先赊了山货给自己吧。或者说,先跟亲家公借,等赚了钱再还给他?那与直接跟亲家公要钱,又有什么区别?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小雨将来在张家,还能有什么地位可言?

正犹豫着,张松龄已经将具体细节摆到了桌面上。“第一次,我让我大哥亲自带着钱和这边比较用得着的货物过来,您在他来了之后,把自己手上的山货全卖给他,再顺道帮他从附近的村民手里收一些山货。这样,您做生意的本钱就有了。就可以从他手里批发一些这边不常见的紧俏货物,等我大哥走了之后,就可以立刻把货栈开起来。一边往外卖东西,一边往里头收东西。一手进一手出,只要钱能流动开,不需要太多本金,便可以支持货栈正常运转!然后,您老再……”

自幼被父亲和哥哥的耳濡目染,他谈起生意经来头头是道。孟氏父女只有边听边点头的份儿,根本从中挑不出任何毛病。直到张松龄把整个规划交代完毕,才双双长出了一口气,先后低声赞叹:“原来做生意还有这么大学问,怪不得我这辈子始终发不了财!”

“小胖子,你跟谁学的这些本事?以前可从没听你提起过!”

“从八岁时就跟在我爹身后看他打算盘,一直看了将近十年,再笨也学会了!”张松龄笑着谦虚,却给自己惹回了一个大白眼。孟小雨不屑地翻了翻眼皮,撇着嘴道:“还再笨也会了!就跟你多聪明似的!我要是学,顶多三个月就能做到这种程度!”

这话要是放在往常,张松龄肯定毫不客气地笑话对方吹牛。可今天,他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