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41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四 清军反攻海城
盖平失守后,清军为了挽回在辽阳南路争夺战中的不利局面,便决定实施反攻海城的计划。
先是淮军屡挫,声名狼藉,言官交劾,清廷因欲起用湘中故将。帝党也想借此机会实现“以剂湘淮”的构想。湖南巡抚吴大澂奏请绕率湘军北上,朝旨允之。左宗棠旧部藩司魏光焘、曾国荃旧部臬司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道员李光久等,皆令募兵北援。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旨授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注1刘坤一就任之初,因需料理畿辅各军,急切不能前赴山海关,便将关外攻守事宜委宋庆调度,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五日,光绪又谕宋庆、吴大澂帮办刘坤一军务。
早在盖平失守前,清军即准备反攻海城。依克唐阿曾与吉林将军长顺拟定一个反攻计划:依克唐阿、长顺由北“分左右两路,步步前住,相机规海,兼可顾辽”,宋庆由南“率队夹攻,催业已出关的陈湜一军由西“速来助防剿”。注2由于日军进攻盖平,清军“以保盖平,护营口为当务之急”注3,致使此计划未能实现。盖平失陷后,
章高元的山东嵩武、广武、福字诸军及张光前的亲庆军驻大房身,徐邦道的拱卫军驻二道沟,刘世俊的河南嵩武军及姜桂题的铭军驻大石桥,宋得胜、马玉昆的毅军驻侯家油坊,“皆环营口东西北三面,或十数里,或二三十里”,“严备堵剿,力保营口”。注4这样,清军发动的规复海城之役,起初只有依克唐阿、长顺二军参加,其后才逐渐扩大规模,投入了更多的部队。
自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二月二十一日,清军先后四次反攻海城,皆以失败而告终。兹分述如下:
第一次反攻:时在一月十七日。清军参战的部队主要是依克唐阿、长顺二军。依军有:敌忾军步队四营;镇边军步队三营,马队八营;靖远新军步队二营,马队四营;齐字练军步队四营,马队二营;齐字新军马队三营;韩登举民团三营。长顺有:靖边军步队十一营,马队二营三哨,炮队二哨;吉字军步队八营,马队四营。此外,还有豫军精锐营步队三营二哨,马队三哨。合计六十三营,约二万余人。
清军为组织反攻海城,曾进行了多日的准备。在清军看来,海城为“辽沈之门户,海疆之咽喉,此城不复,军事难期得手”。清廷也向依克唐阿、长顺迭降“迅拔坚城”的谕旨。注5长顺所部原驻本溪湖,于海城失守后,移至鞍山站、腾鳌堡一带分路扼扎。长顺本想与宋庆、依克唐阿二军约期同进,先图恢复海城。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依克唐阿带队抵辽。而宋庆复函称:“因两军相距较远,难定师期。”注6于是,依克唐阿与长顺共商反攻海城之策。一八九五年一月六、七等日,二人同抵鞍山站,“商定分左右两路,步步为营,相机进剿”的作战方针。但又恐东路之敌趁机窜扰;便商请盛京将军裕禄分别行知东路清军“一律大张旗鼓遥作进规凤城之状”。注7一月十一日,依军进扎耿庄子,为右路,长军进扎闵子山,为左路。两军均按计划稳步向海城进逼。
此时,日军陷海城已有一月。在此期间,城西三里的晾甲山,城北三里的欢喜山,城西南七里的唐王山及城东北三里的双龙山,皆修筑了炮台。城东南一里的荞麦山原为清军阵地,也重新加以布置。荞麦山与晾甲、唐王二山成鼎足之势,扼营口大道;双龙山与欢喜山对峙,扼辽阳大道;欢喜山又与晾甲山相望,扼牛庄大道。
桂太郎命步兵第五旅团舍营于城西南部,步兵第六旅团舍营于城东北部,各自加强其防区的守卫。并规定了具体事的分工:步兵第六联队长冢本胜嘉负责晾甲山,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薛正负责唐王山,步兵第七联队长三好成行负责双龙山,步兵第十九联队长粟饭原常世负责欢喜山,各派出前哨实行远距离侦察,从严戒备。于是,海城敌人防守益固,势难拔取了。
依、长两军之南进,早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之中。一月十一日,日军步兵第十九联队所派侦探队穿敌忾军号衣到双庙子侦察,在返回杨相公屯时与依军统领博多罗部相遇,博多罗当即率小队进击,毙敌三名,击伤四名,并“夺获抢八杆,刀八把,马三匹”。清军亦阵亡—名,受伤三名。注8十二日,依克唐阿到双台子。十三日,又抵鼍龙寨。十四日,长顺亦抵甘泉堡。十五日,依军前锋进至前柳河子和平二房村。是日,日军100余人到甘泉堡南山,并在山上设卡。长顺派靖边练军绕领丁春喜、靖边后路统领周宝麟会同豫军精锐营统领蒋尚钧,将日军击退,但又各返营地。清军行动缓慢,似进似退,使日军一时摸不准其南下的目的。十六日,桂太郎根据侦察人员的报告,获悉清军已占领验军堡以北的沙河沿、长虎台、小王屯、大富屯等村,并在土墙上挖枪眼,这才断定清军不可能是侦察或者牵制,而是要进攻海城。鉴于清军在数量上居于优势,桂太郎下令禁止部队出击,而制定了“把敌军引到我军防御工事近旁,然后加以反击”注9的怍战方案。当天下午五时半,日本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率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炮兵部长黑田久幸少将、参谋福岛安正中佐等,自岫岩来海城视察,并筹划攻守之策。野津肯定了第三师团的作战方案,并训示一定要固守海城。
一月十七日,清军分左右两路反攻海城。右路长顺军进至双龙山东北的二台子,左路依克唐阿军进抵欢喜山西侧的波罗堡子,对海城形成了弓形的包围线。此时,日军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三好成行大佐指挥步兵第七联队防守双龙山;粟饭原常世大佐指挥步兵第十九联队防守欢喜山。此外,日军还在晾甲山和唐王山增添了兵力,以防清军由营口大道和牛庄大道来袭。
是日下午一时二十分,长顺所部从二台子缓缓前进,将艾台堡子村占领,开始向双龙山射击。清军左右两翼所发射的炮弹,飞过双龙山巅,落于山的南麓,形成交又火力。在清军第一次排炮射击下,日军死伤多人,其中二等军曹比良外茂松等三人当即被击毙。
随后,依军举着二十四面旗帜,向双龙山前进,一直进至距日军阵地四、五百公尺处。适在此时,日军的一个炮兵中队前来增援。清军“更番仰攻,扑及山腰,雪深岩高,枪炮如雨,未能遽上”。日军枪炮齐射,长顺所部“阵亡兵勇二十余名,受伤者四十余名”注10无法继续前进,便迅速“退入后面的洼地,在洼地下面缓慢地撤退”。注11时为下午二时三十五分。
当东路长顺所部后撤之际,西路依克唐阿所部尚在与日军对峙。注12在波罗堡子村南距欢喜山约两千公尺处,依军设置了四门快炮,镇边军统领荣和“奋不顾身,亲督炮队在西猛攻”。注13在炮火的掩护下依军向欢喜山进逼。枪炮弹丸,雨注交射,欢喜山日军阵地处于危殆之中。这时,日本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和第三师团长桂太郎中将,适在欢喜山上观战。“突然,一发清军炮弹掠着欢喜山巅飞来,其弹道非常准确。二位中将正手持报告交谈,炮弹从中间穿过,不禁愕然一惊。”注14但这颗炮弹未即着地爆炸,致使这两个侵略军头子得以保住性命。于是,日军加强了炮击,向波罗堡子和清军前沿阵地连续发射。依军仍坚持战斗,与敌对射。荣和“左腿受伤”,“犹裹创力战”。注15战至下午四时十分,依军伤亡已近百人,开始撤退。日军以步兵第十八联队在西,步兵第十九联队在东,步兵第六联队居中,炮兵部队继后,追击北撤的依军。依军且战且退,仍给最先逼近的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以重大杀伤。下午五时许,日军始进入波罗堡子。
同一天,徐庆璋为配合清军反攻海城,命乡团自吉洞峪向析木城方向前进。在此以前,日军曾屡次进犯吉洞峪,皆为乡团所阻,未能得逞。据《辽阳县志》载:“日人自大孤山登陆,陷岫岩,欲间道犯辽阳。吉洞峪练总徐珍集乡勇,各持抬枪,鸟铳在峪南韩家岭、宋家岭等处扼守。日兵数千来窥,甫上岭,辄击之,毙数人,遂不敢进。各乡勇昼张旗帜,夜燃火把,出没往来,虚实兼用。一日钲鼓大作,日人数百骑驰至;令乡勇俱伏,俟至近,发铳齐击,却退。徐练总曰:‘寇且大至,宜避之。’炊时,果以巨炮来向前设伏处击之,许久,林烟石火,而众无恙。至是,日军不复至。相持月余,日乃分兵赴海城。”注16但潘家大岭仍有日军驻守。于是,趁依、长两军反攻海城之机,委员俞凤翔商令徐珍等进击,夺回潘家大岭。但是,徐庆璋认为:“该处三面皆通贼路,我军兵单,万难驻扎。”注17遂放弃潘家大岭,暂时未再向析木城进逼。
在这次反攻海城的战斗中,日军守双龙山的步兵第七联队伤亡七人,守欢喜山的步兵第十九联队伤亡十五人,参加追击的步兵第十八联队伤亡二十三人,合计伤亡四十五人。注18战斗结束后,依克唐阿退回耿庄子,长顺则先已退向柳河子,皆未远去。于是,五天后又有第二次对海城的反攻战。
第二次反攻,时在一月二十二日。清军参加反攻的部队与第一次相同。
清军第一次反攻失败后,退守东起甘泉堡西至耿庄子一线。一月十八、十九两日,双方前哨迭有接触。十九日拂晓,野津道贯一行返回岫岩。是日,为日军第三师团伤亡最多的缸瓦寨战斗一周月。桂太郎为了安抚部下和鼓舞士气,便在海城南小门内举行招魂祭。他在祭文中赞这些成为异乡之鬼的死者:“夏则炎天,冬则冱寒,忠节尽国,不厌其艰”,“或死弹丸,或毙厉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