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儒家弟子当清廉自守,更要铲奸除恶,匡扶社稷,如此方不负圣人之教也。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恒郁愣了半响,认真地,仿佛第一次认识他这个学生似的,终于,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欣喜地对杨震说:“你有如此抱负,这很好,但更要多历世事,体察民情,方能如愿啊。”

杨震就这样毕业了,本来恒郁想推荐杨震入朝为官,但杨震拒绝了,他放弃了京城户口,打点行装回到了陕西华阴老家,一面奉养老母教导弟弟,一面凭着在恒郁门下的所学子承父业——教书。他在华山脚下的牛心谷,把父亲办过的学校重新打理起来。这一教,就是30年。

杨震的教育工作做得很不错,东汉时期教育界陋习颇多,做学生的不但要鞍前马后伺候老师,还得帮老师家挑水种菜,既当学生又当长工。杨震把这些全废了,他从来不使唤学生干私活,更宽厚地对待每一位弟子,但治学却极其严谨,身体力行教导他们读书做人。

这么好的老师,招生自然不愁,学校门庭若市,四里八乡的学子们挤破头皮来报名,把牛心谷挤成了农贸市场,当地也因此得名为“杨门槐市”(牛心谷槐树甚多)。不几年,学生人数就突破千人。事业壮大了,分校也就开起来了,杨震又相继在陕西华阴双泉学馆、河南灵宝豫灵镇开班授徒,一教又是十数年。他办学一不求发财,从来不收“天价报名费”,且对不同家庭的学生一视同仁;二不辞辛苦,不远千山万水,在几大分校之间来回奔波,为的就是一件事——传道,传播儒家圣人之道。彼时的他,已是东汉知名的“模范教师”。

东汉没有科举,想当官,主要是通过“举孝廉”,即由地方官推荐当地名士入朝为官。杨震的条件早够了“举孝廉”的标准,教书育人30年间,各地“分校”所在的地方官有不下20次推举他,但杨震每次都坚决推辞。日久天长,他的办学事业达到了顶峰,门下弟子3000多人,其弟子虞放、陈翼等人皆成了东汉名臣,因其在教育战线上的杰出贡献,外界甚至送给他一个崇高的雅号——关西孔子。

当然,这30年杨震除了做“孔子”外,也干了许多其他事。比如他每到一处讲学,皆关心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在河南还顺便帮助农民改装农用水车,给地方官提更新农具等合理化建议,他还喜欢将所到之处的民情记成日记,时常翻检查看。民间的疾苦,因而了然于胸。30年间,他其实在“磨剑”。

直到东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杨震50岁时的一天。

那一天按照史料的记载,有一部分是神话,说杨震那天正在讲课,突然有一只鹳雀飞进课堂,口叼3只鳝鱼放下,扑棱着翅膀飞走了。杨震不解,找人询问,得到答案是:“鳝鱼是做大官的象征,3只鳝鱼,说明你将位列三公。”然后,杨震就放下教鞭,从此入朝为官。有一部分则不是神话。彼时在位的汉安帝母亲邓太后赏识杨震,从是年一月开始,连续3次由其兄长——大将军邓鹭亲自登门邀请,终打动杨震。“鹳雀送鳝”的故事与其说是神话,不如说是坊间对杨震的一个期待,期待这个品行高洁的“关西孔子”,能亲手书写一段铲奸除恶,振奋朝纲的神话。

这时起,剑光闪动,青锋出鞘,剑客杨震,来了。

他面对的,是东汉官场阴影重重的黑云涌动。

【三】

当官要看资历,杨震入仕的时候虽年过半百,却着实是个“新人”,照样要从基层干起。

但杨震这个“基层”却升得很快,先是在大将军邓鹭身边做了两天幕僚,接着又外放到河北襄县做县令,其实是“挂职锻炼”,“锻炼”了没两个月,是年秋天,即被正式任命为荆州刺史,成为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这速度,实在是“直升机干部”。

之所以如此“直升机”,同把持朝政的邓氏家族的赏识是分不开的,起初邓太后邀请杨震,本是想拿他做“招牌”,借他的名望巩固势力。但杨震入邓鹭大将军府后,与邓鹭几番深谈,对时局看法切中时弊,对大汉朝各州郡民情更如数家珍。邓鹭赞叹之下,遂向邓太后推荐:“杨公有救时之才也。”然后杨震就“直升机”了,目的,当然是让他去“救时”。

可此时东汉的朝局,早已不是杨震年轻时的盛世光景了,论境况只当得四个字——内外交困。

此时正是汉安帝刘祜在位时期,他即位时才13岁,国家大权由其母邓氏为首的外戚集团把持。他即位之前,其父汉和帝刘肇留给他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他即位之后,国内外矛盾一并爆发,西北有西域诸国叛乱,东北有鲜卑乌桓扰边,北方南匈奴也扯旗造反,内政方面,邓氏外戚掌权引起部分朝臣不满,相互间争斗厉害,长久积累的土地兼并问题开始爆发,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相继发生农民暴动。偏偏天灾也来凑热闹,从汉安帝即位初期的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起,大规模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先是全国37郡遭受水灾,接着河西诸郡闹旱灾,山东河南两省又遭雹灾,国库储备捉襟见肘。永初二年、四年,东汉政府两次下令,允许在押犯人交钱赎罪,以补充国家财政。国事维艰,可见一斑。

好在彼时把持朝政的邓氏一脉还是有作为的,大将军邓鹭主动提出削减封地和俸禄,倡导节俭以共度难关,为人处事也低调得很,多次婉拒朝廷赏赐。太后邓绥更是直面困局,选贤任能以“救火”,杨震,正是其中之一,他所赴任的荆州地区,是“重灾区”。

荆州,在东汉的时候已是重镇,这个后来三国时期孙刘两家争得头破血流的战略要地,此时亦是东汉王朝的经济支柱。当地物产丰富,有“天下税粮出荆襄”之说,可谓东汉王朝的“钱袋子”。可杨震到任时,这“钱袋子”却早已被戳得满是窟窿。荆州当地,是东汉诸多“望族”的盘踞之地,土地兼并越演越烈,中央的赋税越收越少,杨震的前任刺史,竟然亏欠了中央6年的赋税,主要的“欠税户”,是那些把赋税转嫁给平民的“望族”们。此外农民暴动也不断,南郡、江夏等地不少农民落草为寇,与官府作对。与此同时,荆州南部的“山越”等少数民族也时时造反。种种问题,真如一团乱麻。

面对着一团乱麻,杨震“亮剑”了。他的招数显然是刚猛型的,既然是乱麻,那就快剑斩乱麻,先找到关键的问题,然后往死了砍。

荆州的问题大体就是这样:“望族”们兼并土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收入锐减,农民没活路,没活路了就要造反,政府没钱,只能干着急,部分蛮族部落也乘虚而入。问题症结在“望族”们身上。

“砍”之前,先得整顿内部,别看国家穷,官场的“吃喝风”却热闹,杨震到任没几天,各路衙门争着请,杨震婉拒:还是来我家吃吧。刺史大人宴客,“下官”们当然受宠若惊,呼啦啦来了一群,却见桌上几盘家常菜,半点荤腥都没用。众人咽不下去,杨震却吃得很香,一边吃一边给大家算账:农民日子多辛苦,一顿饭得花多少民脂民膏,边算账边抖落众官员们的“烂帐”接着大手一挥,门外的兵士应声而入,饭桌边的“下官”们当场瘫了一片,接着杨震循循善诱,拿出当年教育学生的耐心来,挨个做思想工作,大谈为官清廉的重要性。恩威并施下,众“下官”们慌忙争相表决心,愿跟着大人赴汤蹈火。

整顿完了就动手,先拿荆州当地最大的望族杜家开刀,这家族不简单,仅在中央做官的亲戚就有十来个。砍!杜家长子当即被绑来了,你家平时做的不法事,我这里都查清楚了,两条路,一条退地,一条照“黑名单”抓人。不服?打!再不服?抓!打完再抓,抓完又打,折腾了没多久,杜家怂了:服!

杜家怂了,其他“望族”们也只好认输,重新清丈土地,追缴欠税,上交不法财产。“杨青天”的名号传出去了,各地“草寇”们主动自首,杨震既往不咎,查清了近20年的荆州土地账册,重新划拨土地给农民,东汉王朝的“钱袋子”,总算把窟窿补上了。荆州南边的“山越”民闻讯,也慌忙前来请罪,杨震公正处理,属闹事“惯犯”的严办,属被“望族”们逼迫的一律从宽,更为少数民族发放农具,帮助他们转为农耕生活。在杨震到来之前纷乱不休的荆州地区,至此终于重归太平。官场第一剑,“砍”漂亮。

荆州局面安定了没两年,杨震又得到了调令——调任东莱太守。这是个比荆州“闹灾”的更厉害地方。

荆州的问题,核心是经济,说到底是人祸。东莱问题更严重,天灾人祸攒在一块儿。

莱州,从杨震入仕的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起就开始闹灾,先闹旱灾,又闹水灾,连年天灾造成大饥荒,乃至于“人相食”。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既然是闹灾,就要安抚百姓,发粮赈济,可东汉政府已经穷得叮当响了,临来的时候朝廷明确告诉他:赈灾可以,粮食,你得自己想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莱州的官仓早空了。这时候有人告诉杨震,其实还是能弄到粮食的,当地的富户都有存粮,可他们宁可把粮食堆在仓库里,雇家丁死死看着,绝不会给老百姓一颗的。

知道哪里有粮就行了,杨震又快刀斩乱麻了。要说通富户借粮,就要搞定当地最著名的“望族”。东莱的望族首推耿家,这家不好惹,开国功臣的一支,世代的爵位,地方官都要看他脸色,让他“放血”,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杨震下了决心要放他的血,直来直去的登门求,求了两次,人家都两个字——不借。杨震倔脾气上来,干脆守在耿家门口,铁了心的和耿家“耗”上了,这一耗就是整整3天,杨震水米未进,竟活活晕倒在耿家门口。饿死朝廷命官可不是好玩的,耿家急得连连告饶:服了您了,我借,我借还不行吗?

耿家“放血”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