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了春秋中后期,国人暴动的次数更加增多,方法也更加激烈。比如公元前555年,当时的郑国执政者子孔因为残暴,被国人发动暴动推翻,其家产也被国人们瓜分。公元前480年,陈国的司徒辕颇因为横征暴敛,被国人联合起来赶跑。国人们越来越多的暴动,让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成了惊弓之鸟。宋国大夫华臣平日作恶多端,一天看着一群国人跑向他家,以为国人又要暴动了,竟然吓得立刻跑到国外去了。

需要注意的是,国人的暴动,与奴隶暴动最大的不同是,国人的暴动,往往都是由国都里开明的奴隶主贵族领导的,这些所谓的开明奴隶主贵族,就是新兴的封建阶级。比较典型的,如齐国的田氏,鲁国的季氏等,而在战国的早期,也正是因为国人的拥护,中原各国的新兴地主阶层,才得以顺利抢班夺权,或政变或变法,完成大国的封建化改革。


第十三章 最牛孔门弟子——颜回

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主体思想——儒家思想的创建者,孔子是中国文化界最重量级的大师,如果能成为这样重量级大师的学生,自然也同样流芳百世。孔子除了学问影响力久远之外,在治学上也同样被历代历史学家所称赞,他“桃李满天下”,门下的弟子3000多人,其中优秀者72人,被称为“72贤”,在这72贤里,如果问哪一个人最得后代儒家学者欣赏,恐怕答案就是一个人——颜回。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病逝于公元前481年,过世的时候年仅40岁,可谓英年早逝。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既没有像子贡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富甲一方,更没有像子路那样从政,帮助老师纵横捭阖。但是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是孔子最欣赏的人,他的过世让孔子悲伤不已。而在后代文人中,他也是个极受关注的人物,比如孔庙配享的历代诸贤中,颜回的地位是最荣宠的,历代帝王都曾经给予他崇高的册封。唐太宗曾经封他为“先师”,宋太祖曾经封他为“兖公”,明太祖又加封他为“兖国公”。但是对比他短暂的一生,却让人感到奇怪,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大功业,也没有学术上的出色建树,为什么在封建史家中,他的声名却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那些师弟们,几乎与历史长存?

【一】

颜回的出身很不好,他的家很穷,13岁就跟随孔子,之后随着孔子周游列国,度过了一段最艰苦的时光,与孔子可谓是患难师徒。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充满了对颜回的各种赞颂之词,而且孔子还曾经根据弟子们的水准,对各位弟子进行了一个综合排名,结果颜回的“德行”排在第一位,孔子曾经称赞颜回说:“回有君子四道也,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也就是说,颜回就是孔子眼中的道德楷模。

而颜回早期在孔子门下的学习生活,也是以道德见长的。他投身孔子门下的时候只有13岁,当时年纪小,而且沉默寡言,以至于大多数人以为他很愚,当时和颜回交好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子路的聪明外露,和颜回的沉默木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后来孔子却发现了颜回的好处,他认定颜回属于大智若愚的人才,《论语》上记录了孔子对于颜回智商的评价:“回也不愚。”一句话,点出了颜回聪明的本质,就连孔子门下最擅长辩论的子贡,对颜回也非常称赞,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不敢与颜回相比的。

不但聪明,颜回还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得非常多的,就是颜回的学习精神。早年不了解颜回才思的时候,孔子就曾称赞过颜回“以勤补拙”,后来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做弟子的,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未闻好学者也”,意思就是说,自从颜回不幸夭折后,他再也没有看到过像颜回一样刻苦好学的学生,颜回是他弟子中唯一刻苦好学的学生。

在孔子的各类言语中,夸赞颜回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在自言自语的时候,也不忘记夸奖颜回。比如曾说过颜回安于贫困,住在陋室之中,每天仅吃一瓢食,一瓢水,而且在穷苦的生活中依然可以保持快乐心态。在学习问题上,孔子也曾说过“语之而不懒惰者,回也”。甚至自视甚高的孔子,有时候还把颜回和自己相提并论,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他说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哉”,是把颜回放到了和自己一样的高度上。认为只有颜回和他达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境界。正是因为孔子这么喜爱颜回,所以当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非常悲伤,失声痛哭说“天丧予,天丧予”。颜回的死,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他不但长时间难以从悲痛里面走出来,而且在教育弟子的时候,经常不知不觉地拿着颜回和他们对比,经常弟子们一点小错,孔子就发出“你们比颜回差远了”之类的感叹。

在颜回的身后,颜回也得到了同门和当时许多人的高度评价。有一次子贡就曾经说“我怎么能和颜回相比呢”。子贡做生意的时候,曾应人邀请,把孔子门下的弟子做一个排名,10个弟子中,颜回被排在第1名。虽然比起孔子的其他弟子。颜回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官职,但是即使在诸侯之间,颜回也同样有很高的名声,孔子游历到楚国的时候,楚王曾经想赐给孔子一块地,他的令尹就曾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孔子如果得到颜回的辅佐,肯定能把这块土地治理得很强大,到时候就是楚国的威胁了。可见在当时的诸侯中间,颜回是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的。

那么高知名度的颜回,一生又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呢?他是鲁国人,13岁的时候开始跟随孔子,用6年的时光满师,然后娶妻生子,但当恩师准备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儒家思想的时候,颜回却毅然决然地扔下妻儿跟从。要知道为了娶到他的妻子——宋国女子戴氏,颜回曾经不辞劳苦,到宋国求亲,终于打动了戴家的长辈们,同意了这桩不匹配的婚姻:颜回家穷,戴家却是宋国官僚。

但这来之不易的一切,都无法阻挡颜回追随恩师的决心,在颜回的心中,帮助恩师成就他的儒家治世理想,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后的14年,他一直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候最艰难的时光,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被待见,经常遭到驱逐,甚至还多次遇到盗贼,生命财产遭到威胁。在一切的打击苦难面前,颜回不但对恩师不离不弃,而且还主动承担责任,每到一地,都主动承担大量体力活,照料孔子的饮食起居。一直到了公元前484年,38岁的颜回跟随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的两年最后时光里,他开始在鲁国传道讲学,并且身体力行,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苦为乐,其治学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都成为当时儒家的楷模。除了讲学之外,颜回更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特别是流传千年的易经,也是出自他之手。这样一个刻苦耐劳且大智若愚的好学生,最终积劳成疾,40岁刚过就病逝在家中,而他留下的“重于立德”“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至今影响深远。

【二】

历代帝王之所以频繁加封颜回,首要的原因,是因一个“忠”字,颜回最打动人的,就是他的忠诚。颜回对于孔子,是一种发自内心百分百的崇敬,他曾经称赞孔子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衍生出的著名成语,就是“高山仰止”,又说孔子对他的教育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因此而衍生出来的著名成语,就是“循循善诱”,对于这位他从13岁开始就追随的恩师,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无论多少风霜险阻,都没有改变他的忠诚,他曾经对孔子说,愿意追随孔子的脚步,哪怕穷尽他的一生。后来孔子自己也曾说“回视予以父也!”也就是说,颜回对于孔子,不仅有师生之间的忠诚,更有父子之间的孝道。

也正因为这种忠诚,颜回对于孔子的感情始终不渝。今天人们说孔子弟子众多,总忽略了孔子最艰难时期的世态炎凉,孔子人生最艰苦的阶段,那时候他门下的弟子,按照《论衡》里的说法是“三盈三虚”,也就是说,一旦孔子的境况良好,立刻就学生满门,但如果局面急转,又马上人去屋空,但却惟独“颜渊不去”。也就是说,不管谁走谁留,颜回却始终坚持跟随在孔子的身边。这样忠诚的弟子,不但是一种楷模,更是当时孔子招生的“活广告”,所以孔子自己都曾经说过“自吾有颜回,门人益亲”,也就是说,自从有了颜回这个楷模之后,不但学生越来越多了,而且学生们也越来越多的学起了颜回的忠贞。

颜回的这种忠孝,无论是后来封建社会坚持君臣之道的士大夫们,还是大权独揽的历代帝王,对此都嗟叹不已,甚至千载之下,依然心向往之。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在讨论儒学的时候就曾问身边的儒生们“颜回追随圣人,历经风霜,不离不弃,何也”?宋朝名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对赵匡胤说起册封颜回的意义时,也曾慨叹“以颜回之忠,足以教化世人!”就连性格深沉猜忌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于太子朱标讨论选拔臣子的原则时,也以颜回做例子,“如颜回之忠诚者,可遇不可求也!”也就是说,对于帝王们来讲,颜回这样赤胆忠心的臣子,是他们做梦都想得到的,而对于士大夫来说,能留下如颜回这样的“忠臣”名声,也是他们日夜盼望的。

颜回并非只有忠诚,他的学问和能力都相当出色,虽然他的学说留下来的很有限,业绩也同样不高,但是纵观他短暂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个有高洁的品行和远大理想的人,在孔子关于“君子儒”的倡导中,颜回是最符合其思想的楷模。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孔子的儒家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