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都是系统的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都是系统的错-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允炆嗫喏着劝道:“皇爷爷,您别太生气了,皇叔他,他……”
  后面他也说不下去了。
  其他皇子皇孙也劝道:“父皇/皇爷爷息怒。”
  只是太过公式化。他们觉得晋王除了妄图毒害圣上之外,今天说的话,简直就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朱元璋长叹一声:“你们退下吧。还有,秦王和仙仙郡主无罪释放。”
  所有人都恭谨地告退,朱允炆站在这里也觉得尴尬,又想到仙仙已经被放了出来,也退走了。
  朱元璋疑惑地开口:“我是不是,做错了?”
  他的身边只有忠心耿耿的贴身太监陈公公,可是陈公公知道,皇帝这不是说给他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
  朱元璋把自己关在御书房里一夜,第二日,拟了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晋王朱棡,后之嫡出,本应以身作则,垂范后世。怎料忤逆不道,朕深恶其罪,依律当严惩不贷,然,念其心智已失,特此开恩,立晋王嫡长子朱济熺为世子,即日继承王位,朱棡居于王宫,无诏
  不得离宫。
  秦王朱樉,行为荒诞不羁,屡有恶行,不堪为君,当以为戒。
  燕王朱棣,人品贵重,仁明孝友,符采昭融,器业英远,故立尔为皇太子,以崇严国本,所以承祧守器,所以继文统业。
  懿文太子之子嗣,以嫡子朱允熥封吴王,长子朱允炆封东海王。钦此。”
  这道诏书一出,所有人都悚然而惊,就算是朱棣自己也深感意外。
  太子宫里,吕妃哭声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黄子澄为代表的一群文臣脸忽青忽白,但是朱元璋的威势让他们无话可说,左右,立太子,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思。
  而后台很硬,但是被朱允炆这个哥哥在上头压着,又不被文臣所亲近、不被祖父看重的朱允熥流下泪来,却大笑着:“这样也好,这样也好!三叔,侄儿真该谢谢你,该谢谢你!”
  一日之后,太子宫里鸡飞狗跳,因为最新出炉的东海王朱允炆殿下,失踪了!
  有人到宫外的仙仙郡主府上去找,可是本应在那里的朱允炆和小玩子都失踪了!连仙仙郡主的那个师姐都不见!
  而在忙乱中透着喜意的燕王府上,大王子朱高炽的耳边响起一阵久违的机械声:【主线任务一、二,完成。】
  却原来,是朱允炆和张楚楚接了朱樉和小玩子出来,之后陪小玩子回府的时候,一直失魂落魄。
  第二日又接到了立储的圣旨,心慌之下,夜间的时候,朱允炆发觉小玩子和张楚楚居然可能要离开了。最后朱允炆希望她们带自己一块走。
  按理说,游梦仙枕没有到固定的时间,人数也不是来的两个,应该不能把他们全都带走,可是朱高炽在小玩子带着游梦仙枕来找张楚楚的时候就趁机动了手脚,成功地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朱棣当了太子,原本还要再等六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才能继承皇位,可是在藩王离开、皇太子一家搬入太子宫以后不久,大内侍卫总管高甫明领着一些陈友谅旧部造反,皇帝躲避不及,重伤,太子朱棣也受了伤,虽然高甫明及陈汉余孽已然伏诛,但是皇帝重伤不治,于洪武二十五年的年末,驾崩。
  皇太子朱棣登基,改元,永乐。
  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传来的那一瞬间,朱高炽昏倒在地,他的耳畔响起系统的声音:【主线任务三完成,宿主脱离本世界。】
  观源:【系统,你熊的!】                        
作者有话要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断句其实才是正确的,可是窝们都被电视剧荼毒了,不开森。(  ̄^ ̄)
还有册封太子的那一段,其实是看见雍正的诏书,立弘历为太子的那一封里看到的句子,原文超长超长,话痨四名不虚传(* ̄▽ ̄)y【哪里有话痨四这种名啊!魂淡】
前头的高甫明拉出来溜溜,原剧里有季淑妃,所以他还有希望,可是现在复国无望,然后朱元璋又册立了朱棣这么牛的太子,所以高甫明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想弄死皇帝和太子,这样就算不能复国,但是其余的皇子肯定会争斗起来,也算报了仇,我觉得还挺合理的╮(╯▽╰)╭
至于立朱棣为太子嘛,朱棡都这么明显地说出来了,老朱也是有想法的嘛。
后面还有一章离开后的番外,平行世界的朱高炽,我觉得我的纯爱之魂在燃烧啊哈哈哈!

  ☆、安得与君相决绝

作者有话要说:  我本来想直接在这里完结掉这个番外的,可是虽然看起来完结了,可是好像还有一章可以写的感觉。
你们说我要不要再来一章番外?
反正下个世界我其实还没有决定好。
话说都是在犹豫要不要在这章完结掉番外,所以写的好粗略哦嘤嘤嘤。
这个故事不是正史,所以我设定的是方孝孺活了下来,里面好像洒了很多的狗血啊哈哈哈。
历史上朱棣的庙号本来是太宗,一百年之后才变成成祖的,这里直接用了成祖,亲们多担待一下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朱高炽,我的名字,原来的燕王、后来的明成祖朱棣的长子。
  我生于洪武十一年的八月十六,诞生在中都凤阳。
  我出生的那一年,我的父王才十八岁,作为他的嫡长子,小时候,他可以说对我寄予了厚望。可惜的是,由于我体质不佳,身体单薄,我更喜欢的是阅读经史子集,而不是喜好戎马的父王所希望的子承父业。
  而比我小两岁的二弟朱高煦,却与父王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武功骑射,无一不通。
  我试着想要让他满意,我努力地学习骑射,终于,我可以弯弓射箭,在小范围内发无不中。
  可是,我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发无不中”,是因为我努力地做到最好,尽量减少射箭的次数。可是这终究是虚的,和高煦他们没法比。
  父王还是没有对我另眼相看。
  所有人都知道,父王更喜欢的是肖似他的次子,而不是我这个年少时期就已经初显臃肿体态的长子。
  父王的子嗣都是母妃所生,而作为长子被父王所不喜的我,得到了母妃更多的关心。
  她告诉我,无论怎样,我都是他们的嫡长子,这个,是不会变的。父王只是更喜欢高煦而已,并不是漠视了我不是吗?
  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父王曾经带我到庆寿寺,那位颇得父王看重的住持、后来大名鼎鼎的道衍和尚对我说过的话。
  人的心都是偏的,就连五根手指头伸出来,长短也都不一样。世事本来就是如此,没什么好怨的。
  父王偏心高煦,母妃偏心我。
  很公平,没什么好怨的。
  我努力地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就算不能让父王喜欢,却也要努力地尽好本分。
  洪武二十三年,父王和晋王受命,率师分兵两路,北征沙漠。
  那是我第一次跟随父王出征。
  由于身体的缘故,我虽然能厮杀退敌,但是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保护的。
  我的年纪勉强能随军,但是高煦却是不能的。
  这是我逐渐长大以后,第一次,品尝到父王关心的滋味。
  要知道,孩子对于父亲,总是有着强烈的孺慕之情,即使一次次地失望,但只要父亲有所回应,孺慕之情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
  我以为我本来应当满足的,因为当初不受父王喜爱的时候,我简直不敢想像,属于弟弟的“殊荣”,会有我的份儿。
  可是都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回到北平以后,再受到父王的冷落,我却受不了了。
  我更加努力地表现,只是就算我的儒雅与仁爱深受士人称赞,甚至还受到过皇祖父的夸奖,却还是不能让父王更喜爱我一点。
  人都是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多一点的。可我却忘了。
  是我贪心了。
  无论怎样,我是嫡长子,未来的世子,再未来的燕王,父王再宠爱高煦也不会怎样,继承王位的,终究是我。
  如果父王只是一个藩王的话,那确实不会怎么样,一切,也都会按照我想的那样发展。
  可是,洪武二十五年,处于盛年的太子朱标,薨逝了。
  藩王们马不停蹄地上京奔丧,表达自己的哀戚之情,父王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我明显地感受到,父王哀伤的表情之下,更多的,是欣喜若狂。
  这并不奇怪,天家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
  朱标早早地被立为太子,像父王这种藩王,说是皇子、是他的兄弟,可是还要朝他行礼。
  不甘心,哪个藩王都不会甘心。他不过占着自己的出身好,生的早罢了。
  可是,为皇太子之位争吵不休的藩王们都没有想到,最后的储位,落到了朱允炆的身上。
  皇爷爷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子们没意见,可是储君人选的确定却没有平息皇子们的夺位之心。
  即便要立皇太孙,也应该是立朱允熥,而不是扶正的侧妃所生的朱允炆。
  更让人诟病的,是皇爷爷为了顺利地立朱允炆为储,在立储期间外调了颍国公傅友德等总共二十六位公侯。而这些人,都是支持朱允熥的。
  朱允炆的太孙之位并不稳固,不仅有皇叔们虎视眈眈,朝中的许多重臣也觉得他并不是名正言顺。
  于是第二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蓝玉案爆发。
  蓝玉案里,被诛杀的总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全族,牵连一万五千人。之后的朝堂,开国功臣元将几乎消失殆尽。
  就算皇爷爷早就有除了这些开国功臣的意思,可是无可否认的,朱允炆的太孙之位,是导火索之一。
  藩王们尽皆沉默了。包括父王在内,都表现得谨言恭行,好像立朱允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