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情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彩色的情话-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媚而妖艳,这时一群大雁从太阳前飞过,这意境,啧啧,让人无法形容。我傻傻地看着窗外,似乎天地间什么也不存在了,好半天也没想起要把这美景用摄像机拍下来。有人先反应过来,大叫着停车,司机也不管那里能不能停车(我们的司机师傅真的很好),让我们下车尽情恣意地欣赏这落日美景。
在火车上睡了几个小时,六点钟,吐鲁番到了!天还没亮,下着小雨,迷迷蒙蒙,全然不觉身处火炉之中!
据说火焰山由中、新生代海底岩浆喷涌隆起而成,赤红色山丘绵延百里。我们走近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山坡沟壑纵横,纵向的一道道一定是古气候的雨水侵蚀而成,而横向的一定是几万年来厉风的杰作。放眼望去,赤红的砂岩简直要熊熊地燃烧起来!可惜今天太阳并不猛烈,甚至难见太阳一面,不然,砂岩灼热闪光,气流缭绕上升,飞鸟无踪,人迹难寻,浩瀚戈壁燃起一条红色火龙,该是多么壮观。这时,即使你有孙牾空的本事,也不得不向铁扇公主借助芭蕉扇才得以闯越过去。
据说阿斯塔娜墓群被德国人盗走了很多文物,留给我们的只有两具干尸,几幅壁画。历史的悲剧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处文化遗迹上演。如今,整个古墓群像一个施工现场,我们兴致尽失,毫无心思考究干尸、壁画。什么时候,属于我们的文物能重回故里?
高昌故城就在阿斯塔娜墓附近。小伙子不是专职导游,而且汉语说得蹩脚,我们只能猜测阿斯塔娜墓与高昌故城是同一年代。高昌故城建于西汉,可是从古墓的壁画却看不出汉代风格。听说明初曾修葺过高昌故城,我觉得很奇怪,明朝准备放弃丝绸之路,为何重修高昌城?难道这里发生了战争?
高昌故城现在只剩下一个个土墩和断续的墙垣,墙垣上开了大大小小的洞,看不出是什么样的建筑形式,甚至怎么看也不象是建筑。只有几个暸望台之类的还算隐约分辨出来。小伙子指着一个地洞说这是坎儿井。坎儿井,是戈壁上的唯一水源,是城废弃之后井才枯竭的,还是井枯了导致城市的废弃?对于戈壁上的城市,地下水系统就象人的毛细血管一样重要。水文特征的改变甚至让城市迁址,如汉长安南迁,敦煌“另筑卫城”。浪费水资源无异于自杀式行为。我们捏了捏矿泉水瓶,还剩半瓶!别急着喝,留着点。古城的脚步虽已远去,面对茫茫戈壁,我们似乎还听到她干渴的呼唤!
天山雪水融化流淌下来,滋润着市区一带的火焰山峡谷,此处出产的葡萄特别甘美多汁。葡萄藤爬满了架子,把我们包了个严严实实,只留下一条条交错的小路。稀碎的阳光透过葡萄叶洒下来,星星点点,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娇妍欲滴!维吾尔族少女把刚摘下来葡萄献到客人面前。红色的,绿色的,娇媚可爱如维族少女的眼睛!我们连声道谢,她们则报之以甜美的微笑。卖葡萄干的小伙姑娘也盛情地邀你过去品尝,品种多得目不暇接,只要你每一种都吃上一颗,保准你饱得捧着肚子!我们围坐在维族姑娘铺好的地毯上,吃哈密瓜和葡萄,虽然肚子已经半饱,然而盛情难却,我们还是要了一个羊肉手抓饭。此时此刻,要是一边听王洛宾的歌,一边欣赏维族姑娘翩翩起舞,该多么恣意!——后来我们在王洛宾音乐厅有幸欣赏到了!——这一顿我们吃得美滋滋的,手抓饭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
新疆的风景我愿意用严肃一词来形容,新疆的风景,绝不妥协。不是亭台楼阁九曲回廊千江湖月的闲情雅趣,也不是登斯楼也把酒临风一览群山的慷慨激越,身处新疆,纵横八百里不见人烟,焦土和烈日,草原和牛羊,冰川和盆地。当焦渴的身影投在戈壁,一脚踏去腾起的尘土久久不散,当夜风吹过湖面,松林间月亮在黯淡的星光下穿行,当脸盆大小的拌面端上饭桌,馕饼胡乱塞进背包,越野车马达在沙漠里咆哮,新疆的感觉,就是正午一个人站在那滋养乌鲁木齐的1号冰川上,脚下是还是积雪,脸却被烈日炙烤得火辣。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我看到了:阿泰勒大草原,牛羊赶着白云,牧民们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转场,他们的面孔被风雕刻成相同的模样,生生不息;落日,把那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染成金色,额-尔-齐-斯,舌头一点点的把这个音推出口腔,与其长途跋涉向东向南融入温暖,不如掉头把自已永远凝固在北极;魔鬼城,风把焦土堆积成历史的形状,边角圆滑的石头证明曾有鱼在这里快活地呼吸,夸父,不是死于追逐时的干渴,而是畏惧寂寞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语发狰狞;哈巴河两岸的白桦林,笔直纤细雪白的树干,安静而从容地积蓄着,因为秋天,叶子就会变成烈焰;吐鲁番盆地的交河故城,如果所有的堤坝都决堤,涌入的蓝色海水会把那场焚城的战火熄灭么?清晨,在哈纳斯无人的岸边,听着各种颜色从雪山顶上滑到雾气蒸腾的水里的声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一言不发,因为远离了可笑的人群,无须聒噪,除了倾听,还是倾听。
寻找失落的文明
启浪古城,位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恰勒乡其兰村东6公里,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地理位置处于东经79?8′5″---北纬40?2′14″之间,为清代驿站遗址,属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丝绸之路”上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尉头国国土,面积约7万平方米。北宋时期,兴盛于两汉的尉头国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记载中神秘消失,成为丝路历史上的一个谜境,而启浪城遗址却在漫漫黄尘中得以保留至今。古城中现有的80米城墙保存完整,其中城门、角楼、炮台、官邸、驿站、住宅区、池塘一应俱全,城中一条清晰可辨的大道,就是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部分。
公元前202年,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诞生了,这就是西汉王朝。二百多年来,西汉王朝独霸中原,称雄世界,令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盛时期,至公元140年,汉武大帝刘彻执政,西汉更是国力空前强大,百姓安居乐业,耕有其田,商有其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已处西汉最鼎盛时期,疆域也扩张到空前辽阔,势力一直伸展到中亚,西汉王朝举国上下一派欣荣繁华之盛世景象。但兴盛的表面却始终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令皇帝刘彻即使于笙歌夜舞、罗裙魅影中也仍然忧心不已,这就是长期以来一直给西汉带来强大威胁的北方匈奴。在刘彻的心中,一日不除匈奴,则国无宁日矣。为摆脱这种威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发出“乃募能使者”的通告,在西汉国内公开招募有志之士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共伐匈奴。在这样的一个政治环境下,一位叫张骞的人粉墨登场,击败众应聘者欣然揭榜出使西域。张骞的出场,不仅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更为世界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而自西汉以来中国二千年的历史长河在滚滚奔流的途中,也在张骞这里嘎然而止,掀起了一朵涛天的浪花,张骞的英名因此煜煜生辉至今不熄。张骞历尽千辛两度出使西域一路所走过的路,更是成就了一条联结中原与西域各国商业、贸易及文化领域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西域各国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地沿着张骞所开辟的通道将各国的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令中国不再闭关锁国,开始逐渐了解外界,走向世界。而在此之前养在深闺不为人识的西域三十六国,也因刘彻的这一举动而被张骞一一揭开神秘的面纱,最终为世人所知晓。
岁月总是无情,无论是我们想要留住的,还是准备遗弃的,都会消失在这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中。人们也总是在遗忘中生活,今天刚刚过去,昨天就已被丢失。而时间更像一把锉刀,将锐利的锋芒磨砺,日子就这样没有华彩地一页页重复翻过,我们也早已习惯于这样波澜不惊地生息。因此,在每一个寂静的深夜,我们沉沉地睡去,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明天会发生什么。
昨天已如东流水,离我们远去。昨天已被无边的黄沙尘封。但历史的火把总会在某一个偶然的时段,熊熊燃烧,去照亮那一段被尘封的日子,辉煌也必将重现。于是,我们有了理由去探寻脚下这一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被人知晓或是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已缓缓走过了二千年。公元2007年9月23日,距张骞出使西域已2145年。二千年前,张骞高举西汉大旗,携随从百余人从甘肃陇西出发,沿着河西走廊,踏上了漫漫西征路。二千年后,我、北山羊、火冰一行三人,背负着沉沉的行囊,沿着当年的古“丝绸之路”,追随着张骞曾经走过的足迹,去寻找那一片已消逝于今天的文明。
这是一个普通的季节,早晚已有很大的温差,裸露的肌肤已能触摸到浓浓的秋意。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烟尘四起,天地一片混沌。就在这一天,我们将带着忐忑、疑惑与欣喜,轻轻地,走进启浪古城。启浪,有着这样一个动听名字的古城,你又将会以一个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我们?
拨开风沙,我们将穿越历史时空,回归两千年前的西域。
这是一个不算晴朗的早晨,我、野山、火冰一行三人沿314国道1096公里处下行直穿戈壁。风乍起,狂乱地席卷起地上的沙尘,奏出隐隐的啸声,空气中满是呛鼻的尘土气息,天空一片浑沌,犹如当年一些不太清晰的历史,而阳光艰难地想要透过沙帐探出一点点光芒,却也只是徒劳地被沙尘掩盖。迎着风,我们艰难地前行。身后,314国道由西北方向笔直横穿,汽车已渺小如玩具行驶其上;远处,黄沙凝聚成一个妖娆的形体拨地而起,挟带着草叶旋转出优美而又流畅的舞姿渐行渐远。前方,延绵不绝的戈壁铺天盖地,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