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采取的态度。它现在正等待希特勒作进一步的声明。在反对党表示赞成政府的行动以后,议会再次休会,到9月6日再行复会,但是仍作了准备随时提前复会的保留。
  8月29日晚7时15分,英国驻柏林大使再度被召往总理府去接受希特勒对英国政府28日的照会的答复。亨德森现在发现希特勒正采取一种极其不妥协的态度,他的答复并没有表现出这位大使曾费尽心力劝总理接受的那种合乎情理的、和平的观点,而就在前一天,他们会晤时的气氛还是相当友好的(的确,戈林曾告诉达勒鲁斯说,英国的答复看来“非常令人满意”,他甚至还暗示“和平有保障了”)。
  希特勒的照会一开始就有倾向性地历数导致目前危机的一系列事件,他把挑起这些事件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波兰;照会特别指出波兰的虐待德意志少数民族和该国已达到的动员状态。接下去就是毫无掩饰地提出了德国政府对波兰的要求。这些要求,正如希特勒在前一天已经预先警告过亨德森的,就是修改凡尔赛条约中有关这些领土的那部分,“即但泽和走廊归还德国,保护波兰境内的德意志民族集团的安全生存”。
  虽然德英两国政府都同意波兰问题必须迅速得到解决,但是德国政府不同意英国政府的看法,即问题仍然有可能通过直接谈判来解决。德国政府已经试过这种和平的手段,但已被“断然拒绝”了。不过,既然英国政府十分重视这样两点,即尽快地进行直接谈判以及假如能够获得一个解决办法的话,由国际保证来为之担保,德国政府尽管怀疑其是否能成功,仍可以同意与波兰直接进行谈判(只是为了表明它对英国怀有友好的意愿)。至于第二点,即对波兰“领土的重新安排”提供保证的问题,它在“没有与苏联取得联系”之前不能有任何表示。
  最后,在明确声明德国政府“从未企图染指波兰的根本利益或怀疑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的存在”之后(而这是在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全力出击前不到六十个小时时的声明),照会用下列这一段话作了结束:
  德国政府……同意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愿进行斡旋以促使波兰派一名全权特使前来柏林的建议。它期待这位特使于1939年8月30日星期三之前抵达。德国政府将立即草拟一项可以为自己所接受的解决办法的建议,并将把这些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在波兰谈判人员到达以前提交给英国政府。
  英国大使当着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的面平静地读着照会,没有加入任何评论;当他读到关于波兰特使抵达的时限这一句话时他才指出,这似乎带有最后通牒的味道。对此,两位德国部长都“使劲地、激烈地予以否认”。希特勒说事情十分紧迫,不仅是因为已经动员的两军对垒,随时有发生事变的危险,而且因为“德意志人正在波兰遭受屠杀”。他还加了一句:亨德森或英国政府是不会为此而有“丝毫介意”的。会谈在激烈的争辩声中结束。当戈林这天夜间从希特勒处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局势十分不妙,于是立即再次把达勒鲁斯找来。(后者仍在充当戈林和英国大使馆的中间人,那天早晨月戈林谈过话以后就立即去见亨德森。戈林在谈话中乐观地强调,希特勒打算向波兰人提出合乎情理的条件,并且说要邀请他们来柏林讨论这些条件。)当戈林来请他去时,达勒鲁斯正在听奥吉尔维…福布斯向他介绍总理府的这次不幸的会晤。在向他叙述了德国的答复以后,戈林再次派达勒鲁斯去伦敦向英国的大臣们“解释这一不幸事件”(希特勒与亨德森的最近一次会谈),并要求他们约束波兰人不要采取这样的“挑衅姿态”。达勒鲁斯随即在第二天早晨5时飞往英国。
  8月30日早晨和下午达勒鲁斯在伦敦同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会谈时,曾三次打电话给在柏林的戈林,要他澄清英国大臣们向他提出的各项问题。会谈的主要结果是,虽然通过达勒鲁斯的从中斡旋,试图劝说希特勒以更加和解的方式向波兰人提建议,而不要单方面提苛刻的条件(戈林说他已转达了这一要求),可是纳粹党人仍坚持华沙必须派一名波兰使者来柏林。达勒鲁斯则发现,英国大臣们这时“非常怀疑与德国人的谈判会有什么结果”,而且也十分怀疑为什么德国人一定要求以柏林作为波德会谈的场所。
  在柏林的亨德森,通过他同希特勒的最近一次会谈,这时也深信,避免战争的唯一办法是使波兰政府同意德国人提出的方式,即使这意味着要使它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地位来进行谈判。因此他在29日夜间写给伦敦的报告中强调了这一点。同时他还请他的波兰同行立即来英国大使馆见他。在那里他向利普斯基念了希特勒的复信,并极力提醒他,波兰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利普斯基本人宣称“已经没有希望”,亨德森虽然也有着他的这种悲观看法,但是仍相信“最后一次努力还是值得一试的”。
  29日晚间库隆德勒从柏林打来电话,把德方复函的内容报告给法国当局。法国当局似乎也把这“最后通牒”看得很严重,赞成要波兰政府方面赶快接受德国的要求。博内在29日深夜与法国驻华沙大使通电话时说:“据我看要在那儿反对一项粗鲁的拒绝是困难的。”库隆德勒也在30日凌晨再次打电话给巴黎,表示赞同亨德森的意见,即波兰政府如能同意派去一名全权特使,那将是明智的行动。虽然他也承认,如果贝克亲自去的话,会晤的地点最好不要在柏林,否则这样的一次访问将会太令人想起许士尼格和哈恰的旅行了。假如非在柏林不可的话,那就可以授权驻在那里的波兰大使执行这一任务。
  但是,虽然亨德森,博内也一样,显然准备在这关键时刻建议波兰人在希特勒最后提出的要求(即将但泽和走廊归还德国)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英国政府却另有想法。在物质上本来是可能照德国的要求办的——希特勒本人就曾向亨德森指出过,从华沙飞到柏林只要九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内阁(不管它是怎样看待希特勒的断然否认他的话是最后通牒的)显然是极其不愿意看到一名波兰使者匆匆前往柏林去接受还没有人看到过的条件,但其中显然要包括割让但泽和走廊。不管怎样,它继续直接与柏林打交道,而没有把德国人提出的限波兰全权特使在30日前抵达柏林的要求立即转送波兰政府。德国29日致英国的照会的条款内容,和30日晚间发往柏林的英国复文的内容,在30日下午7时已经通知驻在华沙的肯纳德,但是叫他在接到进一步的指示前不要转告波兰政府。的确,直到31日上午12时25分才打电报给他,又作了指示。差不多就在这同一时刻,里宾特洛甫向亨德森宣布,给波兰人的时限已到了。肯纳德立即拜访了贝克,并在上午5时35分向伦敦报告,他已执行了给他的指示,贝克还必须同他的政府商量,但是“他可以立即告诉我说,他将尽一切可能来促进英王陛下政府所作的努力,对这种努力他是非常感激的”。
  从波兰人的角度来看,英国政府对问题的判断是很正确的。肯纳德在30日早晨发出的一件电报中说,“我确实感到,要说服波兰政府派贝克上校或任何其他代表立即去柏林在希特勒先生所提建议的基础上商议一项解决办法,那是不可能的。它肯定是宁愿战斗和死亡,也不愿忍受这样的羞辱。”贝克本人随后也向肯纳德表示,他非常感谢英国政府为此事所作的努力,并在31日直率地告诉他说,“假如邀请他去柏林,他当然不会去,因为他不想被人家当作哈恰总统那样来对待。”
  哈利法克斯在30日曾两次打电报给亨德森谈波兰特使的问题。第一次在凌晨2时,在收到德国照会后就立即打去,他说,“希望我们今天就能在柏林拿出一名波兰代表来,那是不讲道理的”,他要求把这一信息送交“有关方面”。(这一指示,英国大使随后在早晨发回电报说,已在上午4时照办。但是他本人仍建议,波兰政府应当“尽这最后一刻钟的努力,去同希特勒先生建立直接的接触”——即使现在它只能是为了使全世界相信波兰希望和平的意愿也罢。)哈利法克斯给亨德森的第二个电报(30日下午6时50分发出)显示英国内阁方面的意见已变得强硬起来。这可能是由于上面引述的肯纳德那个直率的电报引起的;但肯定也是由于纳粹头子们坚持要一名波兰全权代表去柏林接受德国的建议这种顽固态度(这是达勒鲁斯在当天转达给它的)而更加使得内阁产生了反感。这第二个电报说,德国的要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是英国不能建议波兰政府去照办的。
  根据可能得到的证据,这个要求——某些方面似乎急切想要接受它——大概是被英国政府故意地代波兰政府搁了下来(理由见前述)。没有立即采取步骤劝波兰人接受希特勒的要求,这一事实最后也并不可能造成什么不同的结果,这也是确实的。德国人早就决定了他们的行动计划,在这样一个最后时刻,即使波兰的全权使者果真到来,也很难改变事情的进程。因此,德国政府31日晚间在对德国人民广播的公告中大事宣传其“空等一场”,也就无须给予很认真的看待了。
  亨德森在8月29日深夜把德国29日的照会转往伦敦(如上所述),内阁对它进行了研究并草拟复文,一直忙到第二天很晚的时候。除了波兰使者和他到达的时限问题外,当时英国外交大臣最关切的是力图防止波兰和德国双方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为此,在29日夜里和30日下午他曾多次给华沙和柏林拍发电报。在30日夜晚11时30分前不久,英国对德国最近一份照会的答复发到了柏林。由于电报密码必须先在英国大使馆译出,所以当英国大使得到里宾特洛甫的接见时已是午夜时刻,当时施密特也在场。
  复文说,英国政府注意到德国政府接受了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