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于丹论语心得-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有外在的仪式不过是为了一个内心的安顿,那么这种安顿是需要我们去敏锐地感知世界节序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这一点可能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特别的奢侈了,因为今天这种现代化,反季节的事情太多了,到了盛夏的时候屋子里有空调,凉风习习;到了寒冬的时候屋子里有暖气,温暖如春;到了春节的时候有夏天那种大棚里的蔬菜,摆在桌子上五颜六色。也就是说,当生活一切变得如此简约的时候我们还有遗憾吗,这种遗憾就是四季走过,在我们的心上已经变得模糊,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由于四季分明带来节序如流在我们心中还能激起什么样的反响,也就是说在自然生活中,在认知内心中,你越淡定越从容,越舍弃那样一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也许你就会有了更多的依据,这一切是为了让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可以有担当,能够胜任,能够做到最好。

画外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但是淡定的理念就能够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吗?

  其实看到《侍坐》这样一篇小短文,在论语中会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他违背了我们传统对于论语那种立志的判读,他不同于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宏义,任重而道远这样的话。但是想一想,它是所有那种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内在的一个根本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职业角色中我们只能是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一种内心认同以后对这个职业的提升。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学生子贡去问老师:
  动画:老师,你说什么样的人才叫知识分子呢?是不是读了大学就算知识分子了。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一个知识分子一定是知道礼仪廉耻行为有所约束的人。
  我们知道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应该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天下己任的一个阶层。所以子贡说老师你告诉我,怎么样才叫做一个士呢,老师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篇)。他说的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行为有所制约,有内心坚决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而这个人要有用,就是你要为社会做事,孔子讲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修养就可以每天光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不管你拿到的是什么样的使命,做到不辱君命,这可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拿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令箭,什么样的金牌,让你去做说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吗?所以孔子说最高的标准就是你出去可以做到不辱君命,这就叫做士了。学生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就又问他:敢问其次。您给我说再低一级的标准,比这差一等的,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孝悌之义。在宗族里面大家认为你士一个孝子;而在乡党邻里之间大家以你为兄弟,你能够对所有人都是亲和的,你能够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一种爱的力量去整合周边,不辱祖先。其实论语就是一个以人伦为基本出发点这样的一个道德文章,所以呢它把次一等定为这样的人。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第三等,咱们再下一等说还有什么人勉强够着边,能够叫做士呢?结果孔子说出这个话,说了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大家听了以后会瞠目结舌说这么高的标准才是第三等啊。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那种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一定把这事给你做到,这种他说叫硁硁然小人哉,什么叫硁硁然,就是表现出来剑拔弩张,言语很急切,这样的一种样子,说我不计后果,不计方法,我把事给你做成,他说这种人勉强算第三等,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其实大家今天想想说,这第三等也挺高啊,这个标准,言必信行必果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啊,他学生也是这么想的,子贡也觉得这仨标准太高了,所以又追问一句说:今之从政者何如?老师你觉得现在从政的人能够上这三等吗?结果老师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也就是说,老师把当时诸侯各国的从政者都没有放在眼里,认为他们离这样一个士的标准还太远太远。其实在这里所提出来的详细的不同的标准,这是孔子对一个成熟的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他的质量描述。我们来说说这个最高的标准,不辱君命四个字,我们再想一想那个最低的标准,硁硁然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要做到不辱君命是在变通中没有条件的把一件事情完成好,这需要调动我们多少人生的积累,这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勇气,智慧和仁义之心,其实这样一种不辱君命往往容易让我们想起来战国时候赵国的一个人,就是蔺相如。大家看《史记。廉蔺列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故事,蔺相如这个人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沔池会都做到了不辱君命,其实这是不容易的,当赵王得到价值连城和氏璧的时候,秦王想要夺这块壁,所以就告诉他说,哎呀,我给你十五座城池把这块壁给我们拿过来,我们看一看,赵王当时就知道说虎狼之秦,这块璧一旦进入将没有办法拿回来。蔺相如说,那这样,我们不去的话是自己理亏,我带着这块璧去如果不能换回城池,我的命和璧栓在一起,有我在就有这块璧在。去了,看到秦王很随便地在他的行宫里面设酒宴宴请他,然后旁边有大臣,有美人,大家嘻嘻哈哈在这儿很高兴,然后说拿过这块璧来我们看一看,看了以后指给大臣看,指给美人看,大家传着看,蔺相如一看就明白了,说这块玉在这里不受尊敬,就像赵国不受尊敬一样,要拿回来也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他就上去跟他说,唉,这个美玉是有瑕疵的,你给我我指给你看,秦王就把这块玉还到他手里。蔺相如拿到这块璧以后,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上冲冠,持璧而立跟秦王说,他说你在这样一个地方迎接这块玉,你知道我们来之前,焚香顶礼、斋戒十五天,以示对秦国的尊重。我奉玉而来,而你随便把这块玉传于大臣美人,这样的一个懈慢的态度就让我知道,你们是没有真正想要用城池相换的,那么现在好,如果你真要这块玉,你也要这样持戒焚香十五天,而且你先把城池划给我们,我才能够再把这玉给你,如果不然的话,我现在的人头和这块玉同时撞在金殿的大柱上。然后秦王就害怕了,说那好吧,赶紧按照他要的这个礼仪,但即使按照他的这个礼仪,蔺相如觉得他一定是不会真正完成他的诺言的,所以蔺相如决定连夜让他自己的家人带着这块美玉逃回了赵国,他自己留在这儿最后做一个交代,最后他跟秦王讲说我知道你没有真正给我们城池之心,这个完璧已经归赵了,已经回去了。其实这是他的不辱君命。沔池会也是一样。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仁人志士中,在古典记载的典籍中,不缺少这种例子,也就是说,在一个突变的情形下一个人怎么样能够有所担当,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人在职业角色中所要得到的一种考评。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一一地列举,回头看一看会发现,人怎么样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惶,这是需要每个人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寄托不见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宏大理想,也不见得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说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一种情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画外音:于丹教授认为,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陋室铭》又怎么样形容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如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相通,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所以其实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其实当我们回到论语,真正解读了侍坐篇,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