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井冈风云录-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闽粤边界的大山深处,红四军主力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南开进。山路两边都是高山险壑。
  10月19日和20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分别从上杭、武平南下东江。刘安恭的二纵在石下坝击溃敌人两个营,战斗中刘安恭牺牲;林彪的一纵在松口歼敌一个营。
  军部移至松口,恰在这时,陈毅从上海归来。
  陈毅向朱德汇报了上海的情况。他告诉朱德:“在上海首先见到了军事部长周恩来同志。在此之前,他们看到了毛泽东在4月5日的信,已经认识到了中央‘二月来信’的错误之处。为此,周恩来曾作过自我批评。中央听取了我的汇报后,委托我和周恩来、李立三组成小组,共同研究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信》。中央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经验和正确做法……”朱德当即表示:“过去的东西我收回。”
  陈毅继续说:“周恩来一再嘱托,要请毛泽东复职,仍为四军前委书记。并指示我们重新召开党代会,统一思想,分清是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作出决议。”
  朱德不加思索地说:“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我们把他请回来。”
  陈毅:“中央认为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领导机关,这是正确的,绝对不能动摇。不能机械地引用家长制这个名词来削弱党的领导,作为极端民主化的掩护。”
  陈毅同朱德当即决定召开前委扩大会,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会上陈毅充满激|情地说:“中央肯定了我们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认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也是中国经济的产物。明确提出了红军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求我们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在四军七大会议上,我陈毅犯了调和主义的错误,肯定正确的肯定的不够,批评错误的批评的不够。毛泽东提出打倒模棱两可的‘陈毅主义’,我认为应该打倒,因为那个‘陈毅主义’是非无产阶级的东西,我陈毅和大家一起来打倒。中央指出红军中党的组织原则,尤其是目前环境中红军党的组织原则,必须采取集中制的原则。不能把党的领导看成是‘家长制’,什么事情都要经过下级讨论,才能决定,那是极端民主化的表现。中央指示我们四军要维护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领导,毛泽东同志仍为四军的前委书记!”
  陈毅讲到动情处,朱德带头鼓掌。
  会后,陈毅亲自伏案给毛泽东写信。信是诚恳的。他告诉毛泽东他从上海回到蕉岭的松口,遇到了朱德同志,连夜在前委扩大会上传达了中央的信。他在会上作了检查。
  几天以后,毛泽东在蛟洋合溪的住处,收到了陈毅派人送来的信。毛泽东立于大樟树下,展视陈毅的来信。陈毅在信中说《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严肃地批评了四军“七大”会议的缺点和危害,并决定您仍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现派人送去信的原文,请查收。如您病情好转,我和朱军长及四军的同志盼望您能早一些时候回到四军的领导岗位上来。字里行间处处显露出他们诚挚的心。
  毛泽东看完陈毅的信,坐在一边的凳子上,仔细看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看着看着,他那凝聚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脸上也慢慢放射出了光彩。
  贺子珍从外进来,见毛泽东坐在那里看东西,没有惊动他,轻手轻脚地进到屋里。毛泽东眼不离信,从口袋里摸出一支铅笔,在重点部位打上标记。贺子珍端着一碗茶水来到他的面前,见他出现了两个月来从未有过的兴奋,自己多日的压抑和愁绪也渐渐雪消冰溶。
  “润芝。”一声轻柔的叫声,唤醒了凝神看信的毛泽东。
  “哦。”毛泽东扬起头,极力掩饰住内心的冲动,告诉她说:“陈毅从上海带来了中央的信。”贺子珍把茶水递到他手上。
  毛泽东饮了几口,说:“中央指示我仍为四军前委书记,他们希望我早一些回去主持工作。”
  贺子珍有些担心地说:“你的身体吃得消吗?”
  毛泽东小孩似地伸出两臂,作扩胸动作,说:“你看,恢复地差不多了吧?再有几天,我看完全可以啰。”
  “多亏了闽西特委的那两个同志。”
  贺子珍的话引起了他的伤心,停止了扩胸动作。
  毛泽东把手中的信放到一边的凳子上,心情沉重地慢慢起身,痛心地说:“为了我,到上海买药的同志,在回来的途中还牺牲了一位。”
  就在这时,蔡协民和曾志夫妻俩人进来。毛泽东和贺子珍热情地招呼他们在树下落座。
  “政委,您的气色好多了。”蔡协民望着毛泽东。
  “我自己也觉好多了。”毛泽东话锋一转,关切地问:“根据福建省委的要求,调你们二位一同到福建省委工作,有意见吗?”
  “没有。”蔡协民知情达理地说:“为党工作,在军队或是在地方,都一样。”
  毛泽东转向曾志,征求意见地问:“曾志,你呢?”
  曾志笑笑,大方而毫不掩饰地说:“服从需要。不过,和同志相处时间长了,真的要走,还有点舍不得。尤其是要离开您,心里总感到空荡荡的。”
  “还是曾志襟怀坦白。”毛泽东又说:“从红区到白区,换了工作环境有很多地方不习惯。最主要的是在白区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
  蔡协民坚决地说:“请政委放心,不论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我们是从红四军出来的人。”毛泽东为之一振:“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啰。到时我和子珍为你们夫妇二人送行。”
  第二天,毛泽东、贺子珍、黄琳、张鼎丞等给蔡协民、曾志送行,临分别时大家都有恋恋不舍之意。
  东江某地的树林中,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清澈而碧绿。
  陈毅约林彪来到林中,俩人并肩走在树林边的小溪旁。
  陈毅情真意切地说:“这次到上海,才进一步看清了我们身上和四军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中央领导希望你能在毛政委和朱军长俩人的团结上做出表率来,维护他们的声望,促进四军的工作。”
  此时,林彪也很坦诚地说:“在四军的争论上,我和刘安恭各持己见,尤其是对朱军长的指责,有失实的地方,这我承认。”
  两人谈了好长时间,临分手时,陈毅告诉他:“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明天就要再打梅县了,你也该回去准备一下。”
  10月31日,拂晓,朱德带领红军再次攻打梅县县城。一个星期前,也就是25日,乘梅县空虚一度占领。26日,敌人从松口和三河坝抽调三个团的兵力,向梅县反扑。朱德和陈毅审时度势,及时撤出梅县,转移到梅县外围的南坑、马图山待机歼敌。这次的进攻,红四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一时间枪声、炮声、硝烟弥漫在梅县上空。由于敌情没有弄清楚,城内不是一个团,而是两个团。冲进城的红军战士,又被城内的敌人反冲出来,一个个后撤到安全地带。
  前线指挥所设在梅县县城外的一片树林中。夕阳西下,前线指挥所中的机关人员忙忙碌碌,显得十分紧张。林彪和伍中豪急匆匆来到临时指挥所。
  朱德、陈毅和朱云卿一见就知战局不妙。朱德问:“情况如何?”
  林彪带着情绪说:“县城内不是蒋光鼐的一个教导团,根据火力来看,至少有两个团的兵力。”
  伍中豪说:“部队冲进城,在巷战中明显的不如敌人,只好撤出来。”
  朱德思考有许,果断地说:“天黑以后,再发起攻击。”
  攻打梅县,朱德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夜幕中,红军战士在炮火掩护下,冲进县城。这是发起的第五次冲锋。
  街道上到处可见红军战士冒着弹雨勇猛冲击的场面。敌人在街头临时修筑了障碍和工事,凭借建筑的掩护拼死阻击,不少战士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罗荣桓和伍中豪来到了最前沿,俩人观察一阵后,伍中豪命令道:“重机枪掩护!冲!”
  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疯狂射击,又继续冲上去。临时工事中的敌人投出手榴弹,又使不少战士倒在血泊中。伍中豪铁青着脸一言不发,严肃、冷竣地死死盯住前方。
  罗荣桓提枪在手,对伍中豪说:“我上!同志们随我冲上去!”
  他说着冲了上去,谭政也冲了上去,有一个排的兵力紧随着也冲了上去。
  敌人的机枪在疯狂扫射,冲在最前面的罗荣桓,突然腰部右肋骨下被子弹击穿,一下子倒在了地上。谭政和孙开楚冲上来将他抬到墙下。冲上前的战士又有人倒下。伍中豪把这悲壮的一幕全看在眼里。他果断地命令:“撤!”
  战斗进行很不顺利。临时指挥部里的一盏摇曳不定的马灯,放射出暗淡的光。朱德怀着复杂的心情望着梅县方向,远处枪声时紧时缓,时密时稀。朱云卿从前线赶来,说:“第六次冲锋,又被敌人反弹出来。三个纵队的伤亡都很大。如果我们和敌人搅缠在一起,蒋光鼐的增援部队一上来,我们就会处在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朱德看看怀表,已是凌晨4点钟,痛心地下达了命令:“撤出战斗!”
  东江呆不下去了,只有撤回闽西苏区。转移的红军队伍中,增加了不少伤员,有的拄着木棍,有的被人掺扶,有的躺在担架上。总之,士气低落,毫无生气,都在低着头走路。
  伍中豪本来也就不苟言笑,此时更是面目难看。他看看路两边的高山,又望望行进的队伍,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红四军不顾毛泽东的劝告、阻拦,依照福建省委的意见南下东江。梅县一战损失惨重,极大地挫伤了部队的士气,加上新近入伍的俘虏兵,又没有及时地教育,开小差的甚多。出兵东江才短短十几天时间,红四军的人数一下锐减了三分之一。在部队的去向问题上,各级又是争论不休。最后朱德、陈毅决定经寻乌回上杭。11月18日,回到了上杭的官庄。
  朱德、陈毅和军部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