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手记之犯罪现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刑警手记之犯罪现场-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侯的报纸抖得更厉害。
“解剖室啊。那里有电炉,可以加热。”
王队在一旁低声补充道:“那电炉……从尸体上采集了样本之后,就用那个电炉加热。”
我艰难的把最后一口粥咽下去,这口粥好腥啊,还好还好,又不是用尸块煮的粥。
我问老穆:“你煮粥之前应该是有胃口的吧,那为啥煮完之后没胃口了呢?”
老穆答道:“我煮完粥之后,正好我们头儿老丁进来,跟我说,昨晚给尸体样本加热用的容器坏了,就顺手捞了个盆儿用了,当然洗完之后刷干净了,但他觉得还是有必要跟我说一下。”
我低头看了看老穆拿来的饭盆,不锈钢的饭盆,底部带着焦糊的黑圈,我的胃里忽然翻江倒海起来,于是我蹲到墙角边大吐特吐。
老穆摇着头说:“唉,又糟蹋了……”
王队跟老侯说:“走,出去买油条吧。”
“嗯,再来点豆腐脑。小刘你还要不要?”
“呕……”我背对他们摇了摇手。
还没等他们出去,办公室的电话就响了。
王队接了电话,脸上的表情凝重起来。
他连说几声“是”,然后放下电话,对我们一招手:“出发吧,叫上鉴定科的人。”
老侯瞪圆了眼睛:“这就走,咱连饭都不吃?”
“干了这么多年警察你连一点觉悟都没有?等你吃完了线索没准就丢完了。小刘你吐够了没,去叫老丁和老穆。这次来的可是大案子,比上次的要大。”
吉普车在数寸厚的积雪上艰难跋涉了半日,才赶到红秦营。该村原名秦营,到了“文革”时期非要迎合“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潮流,就改名为红秦营。村内人口不多,但仗着湖光山色,每年来这里的游客倒不在少数。人一多了就要出事。来这里的也不全是以旅游为目的的。这里的犯罪率要远高于其他村子,多是盗窃抢劫一类。前任村长曾赌咒发誓:“那是妒忌我们村的人干的。”但依然无法改变他被撤换的结局,新村长刚上任没几天,这就迎来了他任上的第一桩案子,这案子远超前任在职期的所有案子——这回是杀人案。
死者陈开,男,21岁,本市设计学院大三学生。头一天晚上到红秦营招待所,订了一间房,但整晚未归。老板孙思觉觉得有可能出事,就联系了镇上的派出所,后来在山下的打麦场上找到了陈开的尸体。
等我们赶到的时候,打麦场上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所有来勘测现场的人都傻眼了——现场肯定已被破坏的不成样子。
地面上本来积有数寸厚的雪,疑犯可以留下清晰的脚印,对破案很有帮助。王队一跳下车就怒喝道:“你们这里谁负责!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一个老头子期期艾艾地凑了上来:“敝人姓黄,黄丹辰,是这里的村长,叫我老黄就好。这些人都是我们村的,大家昨晚上出来寻找这个失踪的小伙子,我们都是来保护现场的,同志你别见怪。”
老百姓们一见从车上跳下来个发怒的警察,都开始纷纷散开。
“保护现场?!”王队苦笑一声,“让他们都散了。谁最先发现的尸体,让他过来,我要问他几个问题。”
最终,现场留下了七名村民(包括村长在内)。
孙思觉,男,54岁,村里招待所的负责人,昨晚就是他发现陈开失踪的。
王天祥,男,50岁,村里唯一的警察,身材健壮,上过朝鲜战场。昨晚孙思觉发现陈开失踪后,先是找他报警,尸体也是由王天祥发现的。
李奎,男,62岁;李刊,男,61岁,这对兄弟是招待所的厨师。半夜被孙思觉叫起来一起找人。
杨建国,男,60岁,村里的大夫兼兽医(你没看错,他是村里唯一会拿体温计,也是唯一会阉割牲口的人)。发现陈开尸体后,他先对其进行了检查,确认陈开当时已死。
高田力,男,50岁,农民,家住招待所旁边,被孙思觉叫出来找人。
我和老侯给这两人做笔录,王队在一边听着,笔录做完后他把村长叫过来:“老黄同志,有个问题我想问您:这村里是不是老年人居多?”
村长答道:“不是这样的,进入冬季以后,年轻人们没农活干,就进城去打工了,过年之前才会回来。”
王队问:“您在这住了多久了?听您口音不是本地人。”
村长答道:“二十多年了吧,没算过,我以前是山东人。‘文革’那会儿,老家造反派闹得厉害,跑到这边来了。”
王队问:“村里像您这种情况的还有么?”
老村长伸出五个手指头。
“五个?”
“不,五成。”
“一半人都是后来搬来的!?”
“嗯,有“文革”时期躲“动乱”跑进山里来的,有因为这里风景好特意搬过来的,也有因为孩子嫁过来自己也搬过来的。”
王队又问了他几个问题,然后来到法医们身边。
“死因查明了么?”
老丁说:“一眼就能看明白。”他一指死者胸口。
陈开胸口插着一支两尺多长的木杆,木杆呈白色,略呈棱形,尾部被削成精巧的羽毛形状,古色古香。
这是一支箭。冷兵器时代的杀人暗器,也是利器。
“这不会是从博物馆偷出来的吧?”老穆说,他想把木杆从死者胸口拔出来,但这么做只是徒劳的。
“靠近箭头的部分有倒刺,你拔不出来的。”说话的是村长。
“你怎么知道拔不出来呢?”
村长苦笑道:“因为这是我的箭。”

4。古怪的老人们
老村长带我们来到一处瓦房,小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瓦房也是干干净净,给人的感觉是,这里居住的人素质很高。
村长打开门,把我们带进里屋,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老人家的里屋简直是个武器库。
带链子的斐济战棍,锋利的几内亚部族钢叉,还有一只来自古代日耳曼的东西,那是一只伸出五只利爪的兽足,利爪上带着闪闪发亮的刃,看起来像五股叉,但比五股叉要短,这武器的末尾嵌着一只嗥叫的狼头,这只能是日耳曼某些原始部族的武器,那些部族抵御外来文明的任何形式的侵入,哪怕是通商。这种武器据说原本是熊王的爪子,熊王用它把猎物开膛破腹,挖掉内脏。
所有的东西都打着标签,以供人识别。王队忍不住问:“您这里比军史博物馆的还全吧?”
“我的学生是那里的负责人之一。”老人谦恭地说。
老侯瞪大了眼睛:“您到底是什么人?”
“若干年前,我是山东某高校的教授,“文革”时期我带着这些东西逃到这深山里,如果当时这些东西被毁了,损失将不可估量。”
“您选择寒冷干燥的山区,也是为了保护这些古物吧?”队长一笑,“刚才进来的时候,我对您房间的构造感到奇怪,总觉得和附近的民居有很大的区别,有这些东西在,就好解释了。”
“房间经过了专门的调整,会在最大程度上形成恒温干燥的环境。王队长真是细心的人。”
“是不是该称呼您黄教授?”
“还是叫我老黄吧。”
村长来到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排木架,架上有七个凹槽,每个凹槽摆着一支箭,凹槽下带着标签,分别写着“铁羽大凿头箭”“狼舌人箭”“射虎鈚箭”“铁兔叉箭”“踏橛箭”“透甲锥箭”“铁朴头箭”,只有三个凹槽里有箭。
村长一指“铁兔叉箭”的凹槽:“射死陈开的就是这支箭。”
凹槽下面的卡片上有小字说明——
铁兔叉箭:长二尺九寸,头由枚铁片组成锐三角形,长二寸五分。下有向前突出倒钩,钩尖锋利,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老丁点点头:“和这说的差不多。不过铁兔叉箭不是用雕羽做尾羽的么?尸体上箭的尾羽和箭杆为一体,都是用木头雕刻出来的。”
他一边说一边开始着手检查桌上的指纹。既然箭是从这里偷的,凶手也许会在这里留下指纹。
村长解释:“雕羽不是那么好得来的。这支箭是解放后从一个武官墓里发现的,当时箭杆已经腐朽,我亲自选了上好的杨木雕了一支箭杆为它配上。”
“找个鸡鸭的尾羽配上不好么?”
“哈,差远了。鸡鸭由于飞行能力已经退化,羽毛的平衡性不如雕之类善飞的猛禽。箭羽有空气动力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是增加杀伤力。那么箭飞行时,羽毛带着风很大,会灌进伤口去,这要比刀口的破伤风大得多。为什么要用猛禽的毛,就是因为它带的风要大得多。”
“这里所说的风,指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吧?”
“没错,‘风’是古人的说法。‘破伤风’一类的说法就是从那里引申来的。”
“您对您自己削制的箭杆和尾羽都很满意?”
老人点点头:“这个自然。”
“那么这村里还应该有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吧,不知道是哪位?”王队脸上笑吟吟的。
老人的脸色一变:“为什么这么说?”
“猜的,“文革”时期那么混乱,您自然不能带着两尺长的箭跑来跑去,自然是去掉箭杆,只带走了箭头。本村附近有很多杨树,您大可以取本地的杨树来制作箭杆,不过,想达到雕羽的空气动力效果,一定要有人帮您计算和设计才成。”他取下凹槽里的一支箭,掂了掂,“别看是小玩意,这箭的木制尾羽相当合用,而且看起来制造的年头还不久,所以我猜这村里还有位空气动力学专家。”
“高明!”村长一翘大拇指,“高田力是当年沈阳飞机制造厂的技师,箭杆是他帮我设计的。”
“沈飞的技师?!”王队吃了一惊,沈飞现在是享有国际声誉的飞机制造厂,连年向中东地区提供飞机,“他怎么也跑到这里来了?”
村长说:“据说是因为当年复制苏联米格战斗机时,机翼质量不过关,发生了断裂,当时贺龙老总亲自发下话来,说质量不合格的战机要全部销毁。高田力建议在机翼上加两块金属片,这样才解决了问题。”
“这本来是好事啊。”
“没错,但“文革”时候就有人拿这说事,说高田力是苏联特务,之前机翼质量不过关是他在设计图上动了手脚,把原本该加金属板的位置做了修改,否则他怎么知道在哪里加呢。老高一气之下离开沈飞,躲到这深山老林里来了。”
“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