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细说清朝-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知下落。

蓝氏兄弟的余部蔡昌龄等人,随了启王梁福成向甘肃发展,占领阶州。阶州在同治四年五月被清军攻破,梁蔡同时牺牲。 

 《细说清朝》一○五、捻

 “捻子”是清朝嘉庆以来,淮河流域老百姓的一种自卫组织。人多的叫做大捻,人少的叫做小捻。

捻子与白莲教是两回事:捻子是公开的地方性的自卫结合;白莲教是秘密的全国性的反清组织。然而白莲教由于是秘密的、全国性的、反清的,当然重视这些极有力量的捻子队伍,而渗透在里面,加以运用。

安徽毫州的捻子首领张乐行,在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起事,占据雉河集(今日的涡阳县县城)。他之所以起事,因为清廷在太平军冲进湖南以后,下令各省地方官吏严拿各种会党的分子。

十个月以后,另一位捻子首领刘老疙瘩从安徽某地出发,进攻河南省的沈邱(在项城之东,太和之西)。又过了九个月,河南永城(涡阳正北)的捻子首领李月,一度攻进县城,迎接张乐行前往视察。半年以后,咸丰四年闰七月,张乐行率领大批捻子来到永城,加以占领,守城的徐广缙不战而逃(徐广缙是河南鹿邑人,历任两广总督与湖广总督,于武汉第一次失守时被革职抄家判死,恩准在乡办团练,将功赎罪)。

次年,咸丰五年,六月间,各地的捻子首领开大会于雉河集,祭告天地,公推张乐行为盟主,一致反清,与太平军合作。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称为“沃王”。

这时候,雉河集北边的永城,西北边的毫州,东南边的蒙城,蒙城东南边的怀远,都是捻产的领域。

在他们之南,沿着颍河,西北至颍州(阜阳),东南至正阳关、寿州,是苗沛霖的地盘。苗沛霖是秀才出身,以办团练起家。改穿了大明衣冠,不再接受清朝政府的号令,因此,清方称他为“练匪”。

更南,在合肥、六安、舒城、桐城一带,有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在活动着。再南,从安庆、九江、直至武汉,有太平军的翼王石达开在活动着。

太平军在当时,气势甚旺。只有在北边,他们较弱。李开芳于这一年四月间失败于冯官屯。为了这个缘故,张乐行于起事以后不久,便在八月底“五旗并出”,向北进攻河南的归德府(商邱)。

所谓五旗,见于现存史料的有黄、黑、白、青四旗,另外的一旗可能是绿旗或“花旗”。这很像白莲教的“五号”,也令人联想到天地会的仁、义、礼、智、信五门。

张乐行攻不下归德,却占了归德附近的不少地方。到了冬天(十一月初三),另一位捻子首领李昭寿(兆爱)在河南东南部再度反清,斩杀皖南道(徽宁池太广道)何桂珍,进入湖北,占领英山。

(李昭寿第一次反清,大概是在咸丰二年。到了四年二月,他被何桂珍战败于安徽霍山,向何桂珍投降。)

负责攻捻的清方将领,是袁甲三与和春。这两人彼此不能合作。

袁甲三是河南项城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当过礼部的主事、郎中,也当过军机处的章京(秘书)、都察院的御史。咸丰三年,他被派到安徽,帮助侍郎吕贤基办军务,抵抗太平军,受任“权庐凤道”(暂代庐风道的职务)。不久周天爵病死,周天爵所辖的若干“民团”改归他指挥。(周是山东人,侨居宿州,当过广西巡抚.也当过漕运总督,于咸丰五年正月至二月代理过安徽巡抚,招安了一千二百个捻子作为“民团”,辞掉巡抚,以兵部侍郎的衔头,带领民团打仗。)

那时候,皖北已有“五十八捻”合而为一。袁甲三对这些捻子作战,连打几个胜仗,但始终未能攻下张乐行的根据地雉河集,只能遥驻临淮关,取监视的态度。

和春是满洲正黄旗人,积功升至湖南永绥副将,跟随向荣去广西,穿湖南,来南京,相当勇敢,官拜江南提督;在咸丰三年冬天奉派到安徽救江忠源.救不了;从南京调来精兵三千与得力的两员总兵:秦定三与郑魁士,自己驻扎在庐州附近的三里冈,叫郑魁士负责攻庐州,秦定三负责攻舒城。

袁甲三也有两员得力部属:参将刘玉豹、举人臧纡青。袁甲三在咸丰四年的冬天叫这两人去攻桐城(有意帮帮秦定三的忙),藏纡青阵亡,刘玉豹败退到六安。和春却不曾派兵去救。 事后,袁和两人之间有了仇恨。和春约好安徽巡抚福济,联名参劾袁甲三,说他“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裁饷银,冒销肥己”。结果,袁甲三丢官,而且几乎坐牢。袁的军队由和春接管。 和春于挤走袁甲三以后,对付太平军尚有成绩,在五年十月“克服”庐州,六年正月“克服”舒城,对于皖北的捻子却毫无办法。

不久,六年六月,江南大营崩溃;七月,向荣去世。和春被调回江苏,接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袁甲三东山再起,于六年二月被派往河南巡抚英桂的军营效力,在归德府(商邱)招集旧部,增募新兵,对捻子作战,屡战屡捷,冲进安徽,打到冬天十一月,一度攻破了张乐行的雉河集。 七年二月,那举人出身、曾经在直隶(河北)与山东对太平军名将李开芳作战过的满洲镶白旗人胜保,被派来安徽,以“副都统,帮办河南军务”的名义,作为英桂的另一助手,与袁甲三共事。他看不起袁甲三,袁甲三也看不起他。

他在闰五月进攻正阳关,被捻子打得大败,只得向袁甲三求援。袁甲三无奈何,只得援助一下,结果,他就在九月间拿下了正阳关,获赏“头品顶戴”。河南方面,却因抽减了袁甲三兵力,失掉南阳。

八年四月,胜保招降李昭寿,会同李昭寿打下天长县,也不战而得李昭寿的滁州(但是天长、滁州仍归李昭寿驻扎;这是李昭寿第二次降清,其后未再叛清)。

这一年(咸丰八年)四月下旬,袁甲三又援助胜保一次,“克服”六安。清廷很高兴,升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同时叫袁甲三“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负对捻作战的专责。

所谓三省是河南、安徽、江苏。张乐行的队伍不仅又占有了安徽的蒙城、毫州,以及宿州、怀远;而且侵入河南,占了归德,又侵人江苏,占了丰县。

袁甲三未到年底,便“收复”了丰县与归德,而且将河南境内的捻子肃清(逐进安徽)。胜保嫉妒他,告他一状,说他“不捣贼巢”,害得他被召回北京,向咸丰皇帝当而自白。自白以后倒升了官,在咸丰九年四月间被任命为“署理漕运总督”。

九月,胜保丁忧(母亲病故);十月,钦差大臣的职务落到袁甲三身上。漕运总督也改为实授。于是,他一战而“复”临淮(十二月),再战而“复”凤阳(咸丰十年二月,凤阳是在六月间被翁同书丢掉的),三战而“复”清江浦(咸丰十年三月,清江浦是在二月间被长庚丢掉的)。

张乐行对袁甲三反攻,“连营数十里”,把他围存凤阳,但是围不了多久,便被他打走。

八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关于英法联军的事,等到以后补叙。);九月,捻众乘机大举北上,清廷命令僧格林沁负责抵御,僧格林沁在十一月间到达山东济宁,看不见一个捻子。

僧格林沁上奏疏给皇帝,报告捻子的情形:“每次数股出巢打粮,辄向无屯兵处所,迨官兵往剿,业经饱掠而归。”

僧格林沁又说:“匪巢四面一二百里外,村庄焚烧无存,井亦填塞。官兵裹粮带水,何能与之久持?(官兵)一经撤退,匪踪紧蹑,往往因之失利。”

僧格林沁准备除了所带的骑兵与步兵六千人以外,增调陕西、甘肃与山东的绿营,与青州驻防的满洲旗兵,凑足一万八千人,直捣张乐行的根据地雉河集。

这个计划,要等待两年半以后才完全实现。在这两年半期间,僧格林沁指挥部队与张乐行所部斗了不少回合,战场包括山东的钜野羊山、菏泽李家庄、滕县县城、曹县安陵集、濮州田潭、济南孙家镇、临城、沂水、兰山(临沂)、金乡、鱼台;河南省的杞县、尉氏、商邱、裕州(方城)、永城;安徽省的亳州、宿州。

张乐行在同治二年正月由宿州退回雉河集,苦守。守到二月间被击破,逃到西洋寨,被寨主李勤邦出卖,捆送给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原已于英法联军入京、圆明园被焚之时,被革掉世袭罔替的博多勒噶台亲王与科尔沁郡王爵位;在同治元年九月因“剿捻”得手,受权“节制山东、河南、直隶、山西四省”;现在,得旨“仍以亲王世袭罔替”。

袁甲三在同治元年因病辞职,同治二年病故,胜保在咸丰十年被调到河南去,因作战不力被一度降级为光禄寺卿,于同治元年复任钦差大臣,到陕西解了西安之围,功成以后,被控“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在同治二年赐死。

同治二年二月,僧格林沁击败张乐行于雉河集之时,李秀成正在皖西活动得极顺利。

张乐行的侄儿张宗禹(总愚),继为捻众的首领,而被太平天国封为“梁王”;在二月二十七日与李秀成会师于桐城县的孔城镇。同时来会师的,是从陕西转战回来的陈得才部下马融和。 李秀成攻打六安州,打不下来。回了南京。马融和去湖北,张宗禹去河南。

僧格林沁去了山东,到淄川打刘德裕,到邹县打宋继明,又在十月间到安徽蒙城毫州一带打苗沛霖。这三人及其部属均被僧格林沁消灭。

次年,同治三年,他去河南对张宗禹作战,解决不了张宗禹;又去湖北对马融和作战,解决不了马融和。

七月间,张、马二人再度会师于麻城,陈得才也率领大军由陕西赶来。虽则此时南京已为曾国荃所破,张、马、陈三人仍想继续奋斗。

僧格林沁与他们大战两次,第一次小胜于闵家集,第二次大败于萧家河,有十二员将领战死,包括最得力的舒通额。

八月,又战于河南光山的柳河,僧格林沁中伏被围,于突围以后撤退,损失了总兵巴扬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