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担水的任务了。我从这绝食尝到了甜头,后来为了一件什么事,我又故技重施,却遭到了可耻的失败,白白饿了两顿不算,还挨了父亲一顿暴打。我那时悟出的道理是:一个再好的手段,也不能用来实现过分的奢求。凡事要见好就收,否则结局大多可笑,古人说,“夫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我想约略就是这意思吧。 
上了初中,从书本上了解到,印度有一个叫甘地的人,号称圣雄。他领导全国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普遍崇拜。我有两个震惊:一是这圣雄在外面很风光,回到家却以打老婆为乐;另一个就是他的所谓斗争手段竟然是我早就鄙弃的绝食。这是多么的让人惊诧啊!多年以前,我用这拙劣的伎俩,施之于亲人——父亲,换来的是暴打加进食,从此还老实。而这圣雄……这实在是多么的让人惊诧啊! 
那时我有些追悔了。我悔恨自己当初的过早投降,心想那时任你怎么打,再坚持两天,弄得奄奄一息,恐怕就胜利了也未可知。但马上又自己否定了。很明显,我缺少甘地那样成功的基本条件,那就是,他绝食的时候,英国人并没有用枪托来揍他。一个人被揍得厉害了,恐怕叫他“食马矢”他都会迫不及待,何况人家揍你还是好意,不过让你去吃香喷喷的米饭而已。我周围的情况是,倘若有一个小孩被父亲打,而他哭泣竟敢超过三分钟,那做父亲的必然会作势威胁:“再哭,再哭,看样子你是打不死的李逵了!”则这孩子多半是凄厉地怪哭两声,作为“乱”曲,草草收兵。我于是想,在中国,要当英雄是实在不容易的,哪怕在中国一个乡村的普通家庭。 
后来又看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他曾思考过,旧中国为什么少有将牢底坐穿的英雄。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旧时代的统治者太残酷。他们创造了五花八门、神工鬼斧的刑具,能将铁人打成烂泥。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说直到三十年代的时候,一个政府官员听见民众绝食请愿的消息,还惊诧地说:“他们为什么不吃饭?我可没让他们不吃。”由此看来,鲁迅的师父章太炎实在是不识时务到了可笑的地步。那位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竟然会在北京绝食,以抗议袁世凯的称帝。他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理由和经验,因为清末的《苏报》案,他曾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关押期间因为监狱待遇问题曾闹过绝食,而且似乎取得了胜利,乃致在狱中竟然长胖了。于是他刻舟求剑地以为,这次老调重弹,照例可以给袁世凯一个好看。可笑的是人家洪宪皇帝根本没工夫理他,由他饿去,等到饿得半死不活,卤莽的国学大师也清醒了,在弟子们的劝说下,干笑两声,顺坡下驴,不尴不尬地收了场。我有时设身处地想,倘若这位大名士没有几个好徒弟,他可怎么办啊? 
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国一向没有绝食成功的传统。汉元帝因为自己的师父萧望之被奸臣构陷杀害,竟绝食一餐哀悼,把底下人吓得发抖。又《晋书·后妃传》里记载,晋宣王司马懿年老卧病,身边有美貌的小妾服侍,他的正室张皇后不识相,为表示关心也来探视,却被他厌恶地挥手曰“去”,原因是嫌她老:“你老成这副难看样子,快走吧,不要让我看着眼烦了。”这真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张皇后一回去,思前想后,觉得实在冤,好歹自己也是为老公作出过贡献的人,几十年生死相伴不说,光皇帝就生出了两个,即赫赫有名世宗司马师、太祖司马昭,于是愈想愈羞且愧,就放出风去,说不吃饭了,想自杀。张皇后的儿子们听到母亲绝食,都不干了,也跟着母亲一块绝食抗议。司马懿听了这才大吃一惊,饿坏了可厌“老物不足惜”,这两个有才干的宝贝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以后谁来尊他为晋高祖啊。所以赶忙来向长满寿斑的老婆请罪。结局才皆大欢喜。但我琢磨来琢磨去,总觉这些事情和西方的绝食并非异曲同工,而是掺杂有一种有恃无恐的性质,也就是说,实施它并非请愿哀求,而是类似于要挟,给它安个什么词好呢?在这里我要套用《老子》里一句话了,“吾无以名之,强名之曰撒娇”,因为绝食者不是皇帝就是皇后、嗣皇,地位高得吓人,他们的绝食之初,就等于在胜利的纪念碑基座培上了第一锹土,没有半点悬念,做为一名观众,见多不怪,我无论如何不能不觉得索然寡味。 
回到刘长这边来。 
刘长到底是不是真心绝食,因为缺乏证据,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数以亿计的悬案之一。据现代科学证实,人不吃饭能熬半个月,但是连水也不喝,七天就肯定死翘翘。刘长如果打定了死的主意,自然连水也不会喝了。另外要注意一点,刘长坐的是辎车,而不是槛车。这为刘长的饿死也埋下了伏笔。 
辎车是一种有围屏,上下遮蔽严实的车辆。它的盖是蓬式的,坐在车厢里面,不能左顾右盼,外面的风景什么也看不到。而且,在刘长坐的辎车外面贴了封条,沿途县吏根本不敢打开封条给刘长递送食物。就这样一直走到了雍县(今山西凤翔南),雍县离长安现在将近两百公里,马车起码要走十几天。而且刘长流放的时间是十一月,北方寒冷刺骨,没有食物补充热量,谁也扛不住。所以等到雍县的县吏斗胆打开封条(大概闻到了尸体臭味),刘长早已呜乎哀哉。于是赶忙用快马邮传文书报告刘恒。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长的死完全是刘恒有意导致的。甚至史书上说刘长绝食而死,都是史官为刘恒机心的文饰。如果刘恒不想杀刘长的话,为什么要让他乘坐辎车,又为什么要在车外加封条呢?显然,刘恒的目的就是想饿死刘长。刘恒实际上是把刘长装在一个邮包里,盖上邮戳,想直接寄送到邛邮,无奈的是,邮包里装的并不是邮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这个邮包在路上不可避免地发臭了。 
话说刘长死掉的消息一传到长安,刘恒立刻悲哭起来。注意,千万不要以为刘恒这时良心发现,对弟弟的死很伤心。因为从他和宠臣袁盎的对话来看,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名声。袁盎之前也曾劝谏过刘恒:“陛下您素来骄惯淮南王,不给他派遣严厉的国相和太傅辅佐,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淮南王为人刚直,现在突然让他遭受如此凌辱,臣担心他遭遇雾露病死(自杀的委婉说法),而使陛下有杀弟之名,那可如何是好?” 
刘恒当然不会听袁盎的,他巴不得刘长快快死掉。当然,一旦刘长死了,自己悲哀的样子还是要摆出来的,否则怎么表现自己仁厚的胸怀呢?现在他对袁盎说:“我因为没有听你的话,搞得现在有杀弟的名声,真是后悔莫及啊,呜呜。” 
袁盎也不是傻瓜,见刘恒这么说,赶紧拍马屁说:“放心罢,陛下您有高世之名三,这件事不足够毁坏您的名声。” 
刘恒两眼放光,马上追问:“哪三条,快说快说。”袁盎说:“当年陛下为代王时,太后久病,卧床三年,陛下眼睛都没合过,衣带都没解过,汤药如果没有经过陛下亲口尝过,陛下不会把它献给太后。遥想春秋时的大孝子曾参,他不过是个泥腿子,他都力不能及啊,而陛下以诸侯王之尊做起来却轻而易举,这难道不伟大吗,此为其一;当年诸吕掌权,功臣专制,陛下从代国来长安,形势非常凶险,就算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都会脸色震恐,而陛下却浑若无事,这难道不光荣吗,此为其二;陛下来到长安,住在代国驻长安的办事处,群臣要陛下即皇帝位,陛下朝着西方谦让了三次,朝着南方又谦让了两次,古代有个泥腿子叫许由的,尧把天下让给他,他只谦让了一次就竖子成名了,陛下却让了五次,这难道不高尚吗,此为其三。何况陛下并不是真想杀淮南王,只不过沿路的官吏没有照顾好,让他饿死了。这跟陛下毫无关系,陛下有什么可以伤心的呢?” 
其实爰盎拍马的本事并不高,整段话完全是胡编乱造。他说的三条只有第一条确实可以证明文帝做得不错,其他两条则都是凑数。刘恒当时来长安固然有些勇气,但事前不但中尉宋昌给他分析过,说刘氏宗族强,大臣不敢造反,朝廷外不但有宗室诸侯王,朝廷内还有宗室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肯定没问题。之后刘恒还专门占卜,得到了吉卦。就算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派舅舅薄昭专门去长安和太尉周勃接洽,双方交换过意见,确认是真心拥戴他为皇帝,这才出发来到长安的。而且他一入未央宫,马上把郎中令和卫尉换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了京师的兵权,根本说不上有多么勇敢。至于第三条夸他谦让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着危险也要来长安当皇帝,还谦让什么?那不过是一种礼仪,或者说是姿态,不要说他老爸刘邦当初即位时也这样干过,就包括以后强迫汉、魏禅位的曹丕、司马炎哪个没来过这么一套?史书上说袁盎好“直谏”,种种情况分析,他其实是个惯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曾当过吴王刘濞的相,明明知道刘濞有造反迹象,但怕遭到刘濞暗害,偏偏报告长安说刘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显然是有问题的。晁错为皇室计虑,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却被袁盎这个伪善的家伙害死,真要令人长叹一声:“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但是刘恒听完袁盎这番巧佞之言后,马上破涕为笑,史书上写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笔法。他一听自己的名声不会受损,立刻就不悲伤了,可见他对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问袁盎下一步怎么办。袁盎说:“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饭的官吏斩了,以谢天下。再以列侯的礼节安葬淮南王。” 
刘恒拍拍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想到。”他吩咐手下,“你们赶快去办,越快越好。”于是那些沿途的县吏就成了刘恒的替罪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政治斗争的险恶! 
过了两年,刘恒又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全部为列侯,表示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