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怪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场怪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武惠妃怀着争宠的欲望,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太子李亨的坏话,妄称太子要谋害惠妃母子。唐玄宗因迷恋惠妃,曾产生废除太子的念头。宰相张九龄听了,坚决反对皇帝这样做,并力争于朝廷。每每到这个时候,李林甫故意一言不发,背后却给张九龄小鞋穿,在玄宗身边的宦官面前,散布谣言,说张九龄是在干涉皇上的家事。把社稷大事与家事混为一谈,由此也足见出李林甫的奸诈无知。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唐玄宗欲加封牛仙客,张九龄认为不妥,就约定李林甫一道去见皇上,进行“固争”。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等见到皇上时,他又一言不发,乃至于公开在皇帝面前流露出对张九龄不满的表情。
  事后,他又私下把这事告诉牛仙客,说他如何如何地在皇帝面前为牛仙客说好话,而张九龄又是如何如何地与他唱反调。这一来,牛仙客可把张九龄恨死了,并暗下决心,要报复张九龄。过了些日子,唐玄宗又提起要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又奏道:“牛仙客自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竭力阻止玄宗的做法。张九龄走后,李林甫早已看出玄宗的不满情绪,所以,就有意落后,悄悄走到玄宗面前打起了小报告,说什么“天子用人,何有不可?”并说张九龄是“文吏,拘古义,失大体。”唐玄宗越发觉得李林甫是个好宰相,就逐渐疏远了张九龄。不久,又怀疑张九龄结党营私,而罢了他的宰相权位。 


  

为主子分谤

  东周的周惠王罢免了一个名叫工师籍的人的相位,而任用一个名叫吕仓的人为相。这一人事变动,遭到了国人的强烈反对。周惠王听到群众的一片不满声,觉得自己可能做了一件错事,也有点后悔起来。
  吕仓知道全国舆论对自己不利,开始也没放在心上:现在,见周惠王也有些不对劲,所以,吕仓也就有点吃惊了,觉得要尽快出来替自己辩解,不然,相位也难以保住。
  一天,在处理完朝中大事后,吕仓跟周惠王闲谈了起来:“一个国家如果出现有不利于国君的舆论,忠直的大臣一定想19 方设法让这些毁谤之言落在自己的头上,而将荣誉归于国君。宋国的国君不顾农时而大兴土木,建造宫台,遭到了人民的讥讽和反对,可惜没有一个人出来为国君分担责任。后来,子罕挺身而出,自愿丢掉相位而要去当一名司空,去专门负责宫台的监造工作。这一来,老百姓们也就把矛头全部指向了子罕,而称赞宋君了。齐桓公在位时,曾在宫中养有数百名宫女,号称女闾七百。遭到了齐国人民的不耻,骂桓公是个淫暴国君。管仲听说后,十分着急,后来竟三次娶妻纳妾,以此来掩盖齐桓公的过失。这不是管仲喜欢别人来诽议自己,而是为了替齐桓公分谤呀!《春秋》中曾记载了许多大臣弑君的事例,都认为大臣们是对的,国君却是错的。如此看来,作为臣子的名声太好了,对国君不是一件好事,它往往会将国君的名声淹没,出现君不如臣的局面。现在,工师籍被免职后,有这么多人为他不平,这对他来讲是好事,而对国君你却未必是好事,它说明国君您的威信已经远远不如他了呀!这根本谈不上为国君您分谤了。”
  周惠王被吕仓的一番精到分析所打动,认为罢免工师籍确实是做对了,也就心安理得地继续重用吕仓。其实,一个国君不好,臣子可以为他分谤,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必然得出臣子名声好,国君名声就不会好的结论来。吕仓正是利用巧妙转移论题的方法,保住了自己的相位。 


  

狡兔三窟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鲍叔牙和召忽三人很要好,并且都是满腹经纶,有匡世济民之才。当时的齐国在荒淫暴虐的国君齐襄公的统治下,是国无宁日,民生日贫,不少诸侯国都想侵吞齐国。所以,管仲、鲍叔牙和召忽三人决心合力治国。
  当时,齐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兄弟二人为了避免遭到齐襄公的迫害,就一个跑到鲁国,一个跑到莒国去了。三人分析日后王位继承人问题时,召忽认为将来公子纠必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
  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
  “这不行,”管仲说,“老百姓们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还很难说。咱们三人不如分个工,由一个人去侍奉公子小白,两个人去侍奉公子纠,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我们就可以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了。”
  鲍叔牙和召忽都觉得管仲说得有道理。最后,他们决定由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 年)冬天,齐襄公去贝丘打猎,被大将连称和管至父杀死,齐国国内一片混乱。结果,隔了一个月,连称、管至父又被齐国人杀死。齐国派出使臣到鲁国去请公子纠回来执政。而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也在积极准备,送公子小白回来执政。
  鲁庄公亲自派曹沫当大将,护送公子纠和管仲等回齐国。还没动身,管仲就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回去,那事情就麻烦了。请让我先领一队人马去截住他吧!”鲁庄公同意了管仲的计划。
  管仲带着一队人马星夜兼程,到了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一打听,知道莒国护送公子小白的兵马早已过去了。这一消息着实使管仲出了一身冷汗,又快马加鞭向前追去。大约追了三五十里路,管仲已经赶上了护送公子小白的队伍。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上前问道:“公子上哪儿去呀?”
  “回国办丧事去。”公子小白回答。
  “有您兄长在,你就可以不必回去了。”管仲说,“免得别人会说你的闲话。”
  鲍叔牙虽然之前已与管仲有过分工,但此时也是各为其主,瞪大眼睛对管仲说:“这事公子自有主张,用不着你来操劳!”两旁的士兵也都蛮横地吆喝起来,那架势就是要揍管仲一顿。
  眼看着公子小白的队伍一步步靠近齐国国都,管仲可急傻了眼。一不做,二不休,管仲乘公子小白没在意,“嗖”的一箭,直向小白要害处射去。
  只听“哇”地一声,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卟嗵”一声,倒在车中。手下的人一见公子小白被害,全都围着兵车,哇哇哭喊起来。
  管仲见一箭中的,赶紧带着人马逃回。看看没有追兵,再22 想想公子小自己死,也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慌不忙地回去报告,然后又不慌不忙地护送着公子纠向齐国走去。
  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被管仲射死。管仲那一箭着实厉害,但刚好射在了小白的带钩上,把他吓得半死。他又怕第二支箭射来,故意惨叫一声,又咬破舌尖,倒在了车里,弄的满脸都是鲜血。等到手下人哭声四起,再听听已无交战声,他才睁开眼睛,松了口气。就这么着,公子小白保住了性命。
  身边的人见公子小白仍活着,又来了精神。在鲍叔牙的指挥催促下,抄小道行进,早早地赶到了齐国国都临淄。这时,管仲他们还在路上悠哉悠哉地走着哩!等他们赶回来时,公子小白已经掌握了齐国大权。他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当即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最后,迫使鲁国逼死了公子纠,又拿住了管仲。当鲁国要将管仲也杀害时,齐国的使者早已赶到,央求鲁庄公放了管仲,说:“管仲曾射过我们的国君,国君要亲手杀死他以解恨!”鲁庄公觉得也有道理,就把管仲装在囚车里,让使者押回齐国。
  管仲虽被押在囚车里,但心里却一点也不忧愁,他知道,这肯定是鲍叔牙设计营救他。于是,一路上带着士卒们唱歌,不知不觉中,两天的路程一天半就走完了。回到齐国后,鲍叔牙把他举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解,任管仲为相国。后来,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曾一匡天下,九会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
  战国中期,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和魏国的信陵君号称“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是王亲国戚,出身贵族门第,并且都在各国担任着要职,在政治和外交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四公子为了自己的势力,都供养了一大批门客,其中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就达三千多人,可谓是四公子之最了。
  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名叫冯谖,他可算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食客了。
  他一会儿敲打着佩剑唱着歌,向孟尝君要鱼吃;一会儿又要车子坐;一会儿又说家里老娘没人照料,要孟尝君也给他老娘喝的、用的。别说孟尝君了,就连其他门客看了也不顺眼,骂冯谖真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但是,孟尝君田文都一一满足了冯援的要求。
  孟尝君养了那么大一批食客,其开支之大,光靠一点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他就在自己的封邑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来收取利息,弥补开支的不足。
  一天,孟尝君在宅院里贴出了通告询问门客们,看谁熟悉财务帐目,替他到薛城收债。冯谖见后,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了大名,愿承担此任。
  孟尝君见了冯谖这个名字,很诧异,问左右认识不认识这个人。有人回答说:“就是那个经常敲着剑要这要那的冯谖呀!”
  孟尝君不禁笑了起来:“这个人果然有能耐。真对不起,我还没见过他呢。”
  孟尝君见了冯谖后,说:“平时诸事缠身,怠慢了先生,可先生并不放在心上,还愿意帮我到薛城去收债,是这样吗?”
  冯谖诚诚恳恳地说:“愿意为公子效劳。”临行前,又问孟尝君需要在薛地带些什么回来。孟尝君想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