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升成人组赢得好印象。
但这样的参赛却使得中国观众对青年组比赛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成人组,也使得花样滑冰女单项目上奥运后赛季的第一次高水平较量有些成色不足,虽然这并不完全是中国队的责任:金妍儿虽未能卫冕,但一枚银牌也弥足珍贵了;安藤美姬三次参加奥运终于收获一枚奖牌,也心满意足,功成身退,结果使得参加世锦赛的一流选手一下子减少了大半,冬奥会最后一组五位顶尖选手,参加东京世锦赛的就只图科塔谢娃与长洲未来而已。不出意外,这一次世锦赛冠军应该是日、美、俄三国之间的角逐。
幸而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几位后起之秀让人眼前一亮,几位小姑娘都是90后:村上佳菜子、藤泽亮子、今井遥、肖恩、艾什丽、安娜,都十分上相,就是韩国的郭敏贞与曹景儿也十分养眼。
只不过,与青年组比起来,就有些黯然失色了。与成年组的比赛相比,青年组的冠军归属基本没有悬念——杨茉的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而出色,就算降低了难度,没有了冬奥会上火星难度的阿克赛尔三周接后外点冰三周连跳,就凭借短节目与自由滑各一个完美的阿克赛尔三周单跳也足以傲视青年组了。庄司理纱则以稳定的连跳居第二,第三名的俄罗斯选手索尼科娃发挥失误,不过难度倒是仅次于杨茉。有技术专家指出,如果索尼科娃的第二个33连跳勾手三周接后外结环三周(3Lz3Lo)没有跳空的话,她应该是第二。无奈索尼科娃大赛抽风的问题始终阴魂不散,加上裁判们对连3Lo抓得比较严,让俄罗斯的拥簇十分惋惜。
不过,赛后的表演滑可是赚足了眼球。
当初李淇的疑问是有理由的,表演滑的确是日本古典风,但并不是杨茉以为的《艺妓回忆录》,而是更早的平安时代雅乐歌舞《青海波》。
据《源氏物语》的描写,此舞举行于红叶贺之时,舞者通常为美貌贵族少年两名,帽簪红叶,比肩而立,起舞时衣袖振荡如水波,故名《青海波》。此曲原为大唐雅乐,后传入日本,更加发扬光大。《源氏物语》中描述,人称“光华公子”的源氏公子与头中将于清凉殿试演此舞的时候,风华无双的源氏着红如樱花之绚烂,衬得着绿的头中将好似樱花树旁的一株山木,逊色不少。于是日本方面为庄司理纱准备了浅绯色的表演服,而通知杨茉选择一件绿色的衣服,杨茉自然就穿着李淇为她买的那件柳绿色的连衣裙去了。
结果倒是出人意料的好,《红楼梦》中说“葱绿配桃红”,虽然柳绿不是葱绿,表演滑的时候看上去是相差无几的,这样参差的色彩,同样的鲜嫩水灵的,与表演滑的两人花朵一般的年纪十分相宜。
而且,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效果,并非《源氏物语》中那样一个把一个比下去了,而是互相衬托,杨茉的甜美,庄司的优雅,便如两颗同样耀眼的双子星。而这张作为海报的合影,被很多日本花滑迷争相收藏。
不过对于杨茉来说,《青海波》这样大雅的音乐,表演起来的难度可是前所未有。她实在无法理解这样听起来依依呀呀有点诡异的笛声与不知名的号角、鼓声、吹奏乐器搭配起来的古怪音乐怎么表现,觉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摆好。陈媛也头疼,难道还给杨茉讲解一遍《源氏物语》不成?
她先从网上找来了电影版《源氏物语》中关于《青海波》的那段表演给杨茉看,可杨茉瞪大眼睛看了半天,嘟哝道:“他们在做广播体操吗?”
周婷当即擂桌狂笑,指着杨茉笑得半天才说出话来:“经典!经典!要是日本那边知道了还不把你的演出给取消掉——这可是他们的国宝啊!”然后小声道:“其实我也看不懂,不过不要紧,你就当广播体操做不就完了。雷萨切克都能把《天方夜谭》跳出第八套广播体操的感觉呢!”
虽然陈媛的教育以失败告终,但杨茉总有自己的办法:打电话请教李淇。
李淇也不完全理解《青海波》,但他对日本古典文学还是略知一二的,大学里为学习日语看过《源氏物语》和《枕草子》,虽然看得想打瞌睡,不过总算对于日本文学作品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情结已经有所了解。只不过让杨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体会这样弯弯绕的感觉实在困难,但是给她指出一个明确的模仿样本却并不困难。
“你就学着许廷意短节目《琴挑》的风格就是了,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她打电话请教。多看一些昆曲之类的,就是要抓住那种圆润的,水磨的感觉,不要太外放了,含蓄一点。”
杨茉似懂非懂地下去准备了。
演出那天,观众们对于两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能否演出《青海波》的精髓并不关心,演出组织者自己也心知肚明,不过借这个吸引更多的非花滑爱好者来观看演出而已。赛前杨茉为了保险起见,特别与庄司合练了好几次增加同步性,还向庄司请教。看到她认真到去翻《源氏物语》中文版,庄司理纱都有些脸红。日本人看《源氏物语》,其实就类似中国人看古文,一样的有理解障碍——一千年的代沟没那么好翻越的。
正式演出还没开始,票就预订一空:在日的华人华侨,不管爱好花样滑冰与否,想看中国新一代冰上蝴蝶杨茉,日本花滑爱好者想看看中日新生代最强者之间的对比。
当然,他们都没有失望。
杨茉与庄司理纱,一绿一红,一沉静一洒脱,相得益彰。而观众们也各取所喜,不过平心而论,还是杨茉对《青海波》的诠释更接近古典的韵味。庄司理纱的表演风格更现代化一些。有技术帝逐一截图解释,杨茉的舞蹈动作基本以圆为型,喇叭式袖口随之盈动,美轮美奂,而庄司理纱的动作就太快太直了些,动作幅度有些偏大,总是抢在节拍之前,然后不得不停顿再做下一个动作。
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别现场观众体会不到,因为表演现场当然不会像比赛时候那样照得亮堂堂,而是一片黑暗再加探照灯,为了贴合“红叶贺”的秋景,四周的灯光特别照出了红叶纷纷飘落的景象,观众们便看到冰场中央,一粉红一嫩绿少女,翩翩起舞,动作整齐划一,一会像双胞胎,一会又像同一个人在照镜子,只是衣服颜色不同。定点表演完毕,两人分别往冰场两头滑出圆形步,几乎同时跳出阿克赛尔两周接后外点冰三周,当然,论完成质量,还是杨茉较好。
然后两人同时燕式步滑过刚才定点表演的地方,改为侧弓身转接贝尔曼旋转。因为两个人完成滑行路线,步伐、技术动作完全一模一样,就给了日后的专家们比较两人技术特点的绝妙素材。
燕式步需要体现的不仅是柔韧性和腰背腿的力量,而且要表现出选手对刃的控制和速度保持。有的选手能够保持一个难度动作从冰场一头滑到另一头,而另一个可能滑到一半就慢得站不住,除了起步之前的滑行速度,这都跟用刃的控制有关,用刃越准,倾斜度高,可以完全靠一个刃最细的部位滑行,那么阻力就越小;如果因为不稳而非用到两个刃,阻力就大,速度也慢。正因为要考用刃的能力,所以燕式滑行才规定必须有左腿右腿,内刃外刃,向前向后的变换展示全面的能力。而很多选手正是栽在外刃的控制能力上。
杨茉早期的燕式步完全靠她极高的滑行速度与出众的平衡能力支撑,用刃却模糊而粗糙。去年3月到10月的赛季休整期,她的教练陈媛下了大工夫细细打磨她的步伐与滑行,同时也魔鬼训练周婷的跳跃,从头训练她们的基本功。陈媛深知,用刃这样的问题越小纠正越好解决,等动作定型再改已是事倍功半了,浅田真央、长洲未来以及中国的钟海欣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杨茉、周婷这几个好苗子能最终成材,陈媛是绝对的功不可没,不愧中国花样滑冰金牌教练之称。
至少在这个时候,就能明显看出陈媛训练的成果。因为是表演滑,为了配合灯光与编舞,杨茉显然不能像以往一样使用彪悍的滑行,只能选择与庄司理纱相同的速度进入燕式步,但滑着滑着,庄司理纱的降速实在严重,等杨茉已经滑到刚才定点表演《青海波》舞蹈的场地中央,她还有四分之一的路程没滑完。
好在这样发生在表演滑上的失误并不算什么,实际这也不算失误,只能说杨茉对刃的控制比庄司理纱好。按两人去年上半年的世青赛以及下半年的大奖赛节目的滑行得分来看,杨茉在世青赛时燕式步定级与庄司理纱一样都是二级,但到了大奖赛以及其后的冬奥会,已经是最高的四级了。
按说庄司理纱能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国内比赛脱颖而出,天资不差;日本花样滑冰的氛围并不亚于杨茉特训的加拿大;庄司理纱本人训练是刻苦认真的;但似乎……也有些被杨茉拉下的迹象。或者说,杨茉的进步实在太神速了!从12岁在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到14岁获得奥运冠军,杨茉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近十年才完成的三级跳。
而这样一位天才,却是从小孤苦,由单亲的爸爸抚养成人——至少采访李家的时候就没见到她的妈妈,据说这个爸爸也不是亲生的,她的亲生父母已经去世,与她最亲的就是哥哥李淇,兄妹二人一个从父姓一个从母姓,都是自小跟着伯父过活,如今杨茉成名了,她的哥哥李淇也毫不逊色,名牌大学毕业,如今已经受聘于某五百强企业……
锦上添花的事情总是大家喜欢做的,王旭看了报纸上这篇肉麻的吹捧,忍不住问李淇:“你导师的那个项目,是给五百强做的吗?”
“是啊,”李淇低头稀溜溜吃着面条:“不过跟我没啥关系,我们这就跟实习差不多,让我们见识见识罢了,哪会有这么高端的事情让我们来?”
王旭下厨切菜去了,李淇却停下了吃面条的的动作,刚才那小报上的几句胡编乱造之言,不知怎么就戳到他心里去了:“自幼李淇就是杨茉的保护人。”然后,今天从网上看到,杨茉在日本世青赛上的表演节目居然是《源氏物语》,这两件本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