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的儿子。大约在1002年,红魔埃瑞克带着三十五个人出海,寻找据说在格陵兰殖民地西南方向的海岸。但是第一个登上新陆地的是莱弗和他的随行人员,他们给这个地方起名叫文兰(vinland),并且在那里建了房屋,居住了一个冬天,然后才回到格陵兰殖民地。第二年,他的兄弟索夫德?埃瑞克森(thorvald)再次渡海。他和随行的人都住在莱弗留下的房子里。又过了两年,在沿着新大陆丛林覆盖的海岸探险旅行时,他们与土著居民发生了争斗,他被箭『射』死了。伙伴们把他葬在文兰,之后回到格陵兰。
索芬?卡尔塞夫(thorfinn
karlselfne)和他的妻子格瑞德(gudrid)继索夫德之后再次探索这条航线。他们带了很多人,乘两条船出发。红魔埃瑞克的女儿弗雷蒂丝也在他们当中。这次,他们还运了许多头牛过去。格瑞德在文兰的新家生下了她的儿子史诺里(snorri)。但是他们不断遇到大批印第安土著居民的袭击,在新大陆的生活变得难以忍受。在经历了血淋淋的失败之后,殖民者放弃了他们的农田,又回欧洲格陵兰老家去了。手书的萨加史话充满了枯燥乏味的事实记录,详详细细地记载了海岸和航行情况。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维京人确实发现了文兰,并且在1000年后的十到十五年间曾经试图在那里建立新的国家。
但是文兰到底在哪里?我们又怎么能证明文兰就是美洲?多年来,孤立学派一直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这次有了引起轰动的内容,有人向大会提供了证据。
在纽芬兰最北部的拉安斯欧克斯梅多国家历史遗址中找到了不容置疑的证据,证明在大约1000年时,维京人确实登陆过美洲,并且尝试着在那里生活了很短一段时间。人们在草地下发掘出很多保存完好的房基地遗址,它们具有典型的维京建筑风格。对炭化了的木头碎片也进行了断代分析,又通过一系列放『射』含碳量年代测定法对断代结果进行了多次检验。那些房屋正属于萨加史话提到的那段时间,是维京人在大约公元1000年时造的房子。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没有见过铁,而这里却出现了门钉的残余物,还有原始铁匠铺残留物形成的沼泽铁。北美的印第安人不会纺织,但是在草地之下却发现了古斯堪的纳维亚人用滑石制作的纺轮。
著名挪威学者海尔格?英斯塔,格陵兰文化专家,报告了这一发现。他是在对古代冰岛记录进行实地地理评估时偶然发现了这个遗址,其后的挖掘工作是由他的妻子,考古学家安妮?斯泰恩?英斯塔带队进行的。他们得到了美国同行的帮助。这些都是严肃的科学事实,谁也无法诋毁。没有人再试图提出相反意见了。维京人到过纽芬兰。他们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并且是最早记录下这些史实的人。然而,孤立学派却认为,他们来过,又走了,除了几个草堆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们的来访对历史进程毫无意义。北方的原始印第安人把维京人赶走了,他们自己祖传的生活方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根据萨加史话,维京人只不过给了印第安人几块红布,紧接着的争斗和杀戮中断了他们之间的贸易交往。
维京人没有在美洲站住脚。尽管如此,在哥伦布经过热带纬度区到达美洲之前,北极地区至少有两条路线通向美洲,一条从东,一条从西。
不过,在热带区域,孤立学派赢了这场论战。而这里是主战场。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在西班牙人之前有人登陆过墨西哥。人们对墨西哥土著居民的文字记载毫不重视,还不如维京人的萨加史话。他们无法证实关于大胡子的白种人在哥伦布之前登陆的传说。传播学派要寻找更多的文化相似点的热情再一次被击退了。到了辩论会结束时,除了维京人从遥远的北部登陆过美洲这一点之外,孤立学派坚守了他们的理论,毫发无损。两个大洋是他们的保护屏障,而且有一个论点明显对他们有利,跨洋过海需要能航海的船,像维京人航海用的船一样,如果没有造船技术,航海家是不可能把能建造金字塔的建筑师和天文学家渡过海来的。虽然公元前2700年时,埃及人就已经能制造很好的木船了,船身是空心的,甲板和船舱是用厚木板修造的。但是造木船的技术没有传到过印第安人那里,因而是哥伦布和他的伙伴们把真正的造船艺术带给了新大陆,他是全天下第一人。
芦苇船和筏子,再次被想起。已经证明白塞木筏可以航海,但它只能是从美洲起航,因为西班牙人到达这里之前,全世界除了美洲别的地方没有白塞木树。然而,芦苇草就不同了,各式各样的芦苇草遍地都是,不是只有用芦苇造船的尼罗河或小亚细亚才有,美洲也有。
“伊凤,”我对我的妻子说,“我们应该再去一次安第斯山,再去看看那里的美洲芦苇船。”英斯塔一家和我们同行,他们也想亲自去见证除了维京人,别的地方也能制造船只。会议一结束,我们就登上飞机,飞往玻利维亚的拉巴斯。第二天,我们来到海拔一万二千五百英尺的世界屋脊。的的喀喀湖就在这里,湖水湛蓝,耸立四周的雪峰又足足高出六千到九千英尺,直『插』入蓝天。我们身后的高原上,横陈着南美前印加时期古老文明的中心蒂亚瓦纳科的废墟。当年,它是那里最强盛的都城,还有已经千疮百孔的阿卡庞那金字塔,史前巨石墙和无名教王的巨石雕像。
湖面风很大,艾马拉印第安人正在湖里打鱼。他们灵巧地驾着小船,来来往往。从远处看去,只见一面面鼓满风的帆。大多数小船的帆都破旧了,但也有几只船恪守传统,中间挂起的帆是用金『色』的托托拉草编成的大草席片,船的两舷撑起两根桅杆,顶端绑在一起。有三艘这样的船正全速向我们驶来,当小船浮上浪尖时,我们已经能看见船上戴着彩虹条图案帽子的印第安人正站在风帆后边朝这边张望。太棒了!这些船绝对出自高手。流线型船身极其匀称优美,草捆绑扎得非常结实,看上去就像充满气的皮囊,镀了金的木头从头至尾弯成两头翘起的木屐形。一只只小船破浪而行,向岸边疾驶过来,牢牢地扎在岸边的淤泥里。印第安人手里拿着鱼,涉水走上岸来。
在这个内陆海沿岸的许多地方,人们还在按照艾马拉和盖丘亚印第安人祖先们使用的方法大批地制造这种独特的小船。四百年前这种船就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西班牙人来到这个湖边,发现了蒂亚瓦纳科的废墟,还有铺设着台阶的平台、金字塔和巨型石雕。根据原始艾马拉印第安人的传统判断,这些遗迹不是他们自己祖先的作品。他们坚信那是在万物之初,维拉科嘉人留下的蔚为奇观的建筑。据说那些人是长着胡子的白种人,康提基?维拉科嘉是他们的教王,也是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表。那时维拉科嘉人就已经住在的的喀喀湖的太阳岛上了。传说是他们最先制造了芦苇船。长着胡子的白种人驾驶着芦苇船舰队首次在这里出现时,土著印第安人还不懂得崇拜太阳,对建筑和农业也一窍不通。这些传说是西班牙人四百年前写下的,至今仍然在湖区印第安人中流传。他们经常叫我维拉科嘉人,维拉科嘉人就是白种人的意思。
我也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凝视着一排排巨大的石雕,它们都是由一块块五十吨到一百吨重的石头堆砌起来的,雕刻得如此精细,严丝合缝;想着如今在湖面穿梭的优美的小船和当年把巨石从地球另一端的死火山卡比亚一直运到这里的芦苇船一模一样,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现代科学怀疑这个突然消失的文化肯定和那些古老的美洲文化中心有某种联系。欧洲人在美洲发现那些文化中心时,它们早就被遗弃,杂草丛生,并且已经穿越墨西哥的热带丛林,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寒风凛冽的高原。没有理由怀疑这个猜测是错误的。蒂亚瓦纳科是前印加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它的巨大组织机构没有坍塌之前,这里是它的首都。它的影响覆盖了当代秘鲁的整个区域,以及与之毗邻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玻利维亚、智利、巴西,还有阿根廷。这个伟大帝国的首都位于内陆高山湖边,艺术和宗教的影响辐『射』四周,足足覆盖了沿海一千五百英里的地方。而且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广袤的沿海地区都一直被巨大的海浪冲刷着,那是把我们的“康提基”号从波利尼西亚一直冲到此地的海浪。在蒂亚瓦纳科岸边发现的陶瓷碎片都是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出土的,离海岸六百英里,而且在复活节岛地下发现的最古老的石雕与蒂亚瓦纳科原形一模一样。芦苇船的情形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复活节岛的本土文化就是前印加文化当中的一个分支,也许是最后的一个分支。
那么根在哪里呢?在美洲,或者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究竟谁是对的,孤立学派,还是传播学派?在大会上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作为论坛的『主席』,我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有一点我是可以断定的:孤立学派和传播学派都低估了古代蒂亚瓦纳科的造船水平。在与欧洲文化碰撞的四百年中,芦苇船如果质量低下的话,就不可能延续至今了。
植物造船只流行在大西洋一岸,这也是事实。但是两岸的人们都知道芦苇船。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六十个文化相似点中的一个。不论埃及,还是秘鲁,芦苇造船技术都是他们的文化遗产。那么,仅仅在这两个地方吗?不是。我正是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小小的逻辑破绽。芦苇船不像名单上其他五十九个文化相似点那么孤立。几乎没人费心去研究芦苇船最早的分布情况。但是有一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除了古代墨西哥使用这种船之外,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诸岛、直布罗陀下边的摩洛哥沿大西洋海岸,都使用芦苇草船。从摩洛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