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僧志- 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当年,如来佛祖转世苦修之时,也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才成佛的;那么自己,也必须自己亲自悟出这“造化会元功”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才行啊,否则,自己永远都不会明白这么强大的功法!

唐僧的悟性还算不错,随着他的不断修炼,渐渐窥见了造化会元功的门径,只是初入门径时,唐僧越练,越觉得此功法与道家修炼之法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这还需要唐僧慢慢的领悟,慢慢的解开……

__________

第253章 佛道儒。三家争鸣

自从唐僧西天取经回到大唐之后,大乘佛教也终于在大唐流行了起来,佛教经典中不乏大智慧的语录,虽然他的追求让世俗普通之人很难以理解,但那些经典语录,着实让人们眼前一亮。

佛教经典中的智慧,便是人生的大智慧,这些智慧的结晶,就算是让大唐的才子们也都争相传颂,仿佛大家的人生一直都在混沌之中,而一看见这佛教经典中的智慧语句,便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醒悟了。

不过,众才子在学习之中,当然还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佛道两派的学说,也只是在人生路途上指点一些迷津罢了。

但是,在普通百姓之中,佛教却是大兴了起来。唐僧取经回归之时,从天而降,长安城内化生寺下起了阵阵花雨。被人们传为一时佳话。化生寺的香火,从此便更加的旺盛起来,而化生寺众位长老,也在化生寺内竖起了旃檀欢喜功德斗佛的佛像,该佛像的香火十分的旺盛,不比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等人的香火逊色。

化生寺作为全国佛教寺庙的中心,化生寺火了,那么大唐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也就跟着火了。香火鼎盛,信徒如织,就连佛教周围的居民,也都做起了贩卖香烛的生意来,可谓拉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当时的人们都很是淳朴,得到香烛赚来的钱财,又捐给了功德箱内,交给寺院继续扩建,抑或是给寺院内的和尚们发生活津贴,平时清修苦修的和尚们,生活也改善得好了起来,一个个不再是面有菜色的样子,也不下山化缘去了。一时间,寺院成为全国粮食除了粮仓国库之外最充足的地方。

一段时间之后,鉴于僧人的福利和生活都很不错,国内兴起了一阵当和尚的热热潮,一般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入寺院当和尚去了,全国各地一时间出现了荒地的情况。一家子人,仅留下老父老母在家做农活。

当然,这些当和尚的人,毕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那些出家的男子,也都是没有读过圣贤之书的农家孩子,而家中人多地少,便只能自己出家找饭吃,家里的几亩薄田,留给父母耕种,这,也是无奈之举。但寺院的兴盛,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希望罢了。

除了家贫的农家孩子难以度日,选择出家当和尚这条路来寻求生存之路之外,那些家境殷实的家庭,则是带着香烛香油供品已经捐资等,上寺院去向菩萨祈求祷告,这,也是他们寻求更进一步的希望之路。

如果说每一尊旃檀功德欢喜斗佛的佛像,都是唐僧可以到达的分身的话,那么唐僧的分身。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了。除了整个大唐的寺院之外,还有唐僧所经过的那些国家的寺院。有的国家甚至将旃檀佛奉为国家守护神,比如西梁女国等。

当然,唐僧从西天回到大唐长安的过程中,走的都是云路,并未从原路返回,所以这些国家的塑像,还都是唐僧取经时候的模样,也就相当于唐僧像1。0版本,而现在唐僧升级为旃檀功德欢喜斗佛了,形象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加的光芒万丈了,形象升级为2。0版本。

现在的唐僧塑像2。0版本,只有最先了解到唐僧取经归来的大唐才有,别的国家的唐僧像,则都是1。0版本。不过此版本并不算陈旧,所以唐僧还是能够自由地附身到这些佛像之内,来倾听他的信仰者的祷告。当然,他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听,只能随机了,走到哪里,就听哪里的声音,就为哪里施惠恩泽。当然,大唐和西梁女国将重点照顾一下,不过这些女子们都还很和谐,并未有什么烦心事。

反而是大唐作为天朝上国,事情还真叫一个多,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做生意。孩子升学、考试,更甚者一些冤情,都有人向唐僧诉告,求长生的,求平安的,求发财的,求生儿子的,求中举的,求沉冤得雪的……唐僧觉得自己快要成为这些人的父母官了。

而这些人们对佛寺的看重,有什么苦楚都到佛寺内向佛诉求,而佛寺中的僧侣们,则是让他们凡事则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听了觉得还是有点道理,便自个儿安慰自个儿,然后回家了。相安无事。

而对于那些有冤情的,或者是有仇恨的,则告诉他们——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就又化解了许多仇恨。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最后弄得两败俱伤。这些和尚就在旁边合着手掌,念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早说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嘛,忍一忍不就没事了么?”

这样的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广为流传,许多大唐子民,在遇到一些矛盾之时,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特别是在遇到比自己强势的一方时,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没有了往日壮士断腕的气盖。更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迈!

大唐的子民,血性正在渐渐消失,归于平庸。

这让唐帝国的上位者们,感到很是满意,国内的子民顺从,这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不论朝廷有什么事情,他们都不会激烈的反抗。至少,不会不规模的反抗。

就算这些群众之中,有不信佛之人,大唐的上位者们,还会向他们推荐道教、儒家等教派的思想,让人们归隐山林,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地发展;或者是学习儒家那种,爱父爱君,爱家爱国。长辈和君主总是对的,一定要对他们有礼貌,要尊敬……

总之,大唐国内的信仰非常丰富,你不信道教可以信佛教,就算佛道都不信,你还得读书,读圣贤之书,学父子君臣之礼。

此时的李世民,恐怕已经在皇宫之内笑开了颜吧?嘿嘿,这么多的教派、学说思想,总有能够说服你的思想在里面吧?嘿,朕还不信说服不了你们了!

……

第254章 信仰的力量

佛教的兴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大唐江山,但也一定程度上,腐蚀了大唐的江山。

大唐的子民变得越来越温顺,越来越顺从,越来越良民,但这并不是好事,越来越温顺顺从和良民,意味着大唐子民的血性正在慢慢的消失。就如同凶猛的老虎。渐渐像温顺的绵羊转化。

整个大唐,就只能有少数的老虎,并且只有一只虎王,他们就是大唐权力的高层。而其余的大多数子民,只能变成温顺的绵羊,成为老虎们口下、爪下的食物,成为被剥削的对象,有的时候,被剥削得失去了生命。

老虎们是舒服了,畅快了,爽了!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在自己地盘的隔壁,却还有另外一个势力的存在,那是一群荒野之狼,而且是一群凶猛的狼。

每到春暖花开,青草茂盛的时候,这群狼可以安分地待在自己的领地;可是一旦进入秋冬季节,这群荒野之狼便没有了生存的粮食,变成了一群群眼冒绿光的荒野饿狼。饿狼的杀伤力很是强大,虽然在不饿的时候,会有些理智,在虎王的威胁之下,不敢轻易冒犯虎王的领地,但是在饿极的时候,他们便失去了理智,即使对方是虎王,他们也会在虎王的口中夺取生存的粮食。

因为,饿死也是死,还死得很难受;而拼死而死,还死得很光荣。说不定运气不是太差,也不会死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成群结队,也敢去捋虎王的胡须,甚至群起攻之,拿下虎王也说不定呢。

这就是如今的现状,大唐皇帝,就是这头威风凛凛的虎王,不过,这样的虎王,将自己手下的猛兽都变成了温顺的绵羊,这虎王也注定会寂寞而亡。

虎落平阳日,野犬也能欺。

很显然,李世民这个皇帝,还暂时没有想到这个既深又远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短期内不会爆发,所以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只能交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们头疼去了。

……

话说悟空、八戒、沙僧和小白龙几兄弟,每天在东胜神州花果山内玩耍,玩得不亦乐乎,那金翅大鹏雕也在三十三天内自由的翱翔,唯有唐僧,忙得焦头难额,原因无它,盖因这家伙每天没事就爱偷听别人的隐私。

这些“别人”,自然就是他的信徒。

对于唐僧来说,自己就如同偷听别人私密话儿的猥琐家伙,但是在众信徒的心中,唐僧却是一个高大的救苦救难的佛陀形象。信徒们向佛陀祷告,佛陀能听见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怎么还会说唐僧猥琐呢?只因为这家伙刚刚升为佛陀,还没有适应罢了,以至于往往有些人祈祷些搞笑的愿望,唐僧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却让祈祷者大呼佛主显灵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那些信徒说出来的事情有道理,他便会记在心中,然后去调查一番,确定有这样的事情之后,便会出手帮帮这些信徒们。这些信徒们大多都是普通人,能帮则帮,这是唐僧的座右铭之一。这也是唐僧忙得焦头难额的原因。

而当唐僧帮他们完成了心愿,就使得这些信徒更加虔诚地信奉他了,这使得唐僧在焦头难额之余,获得了非常大的信仰团队,他们就如同唐僧的粉丝团一般,维护着唐僧这位旃檀佛的一切利益。比如香火、名声等等。

在唐僧的修行之中,他忽然间发现,由于信徒的数量增多,信徒对自己的信念更加的虔诚和执着,自己的佛法修为也有了一些增长。这样的增长非常的客观,大概能增加修为百分之十的样子,这让唐僧的法力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一般。

如果说自己刚成佛时的法力尚显得稚嫩的话,那么现在自己的佛法修为,总算开始变得成熟了。这,就是信徒们虔诚信仰的力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