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元起听老大人这么一解释,顿时心平气和多了,毕竟是解救国人。转念又一想,很疑惑地问:“叔祖大人,我们不是还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这些大学堂么?每个学堂都收个一、两百人,怎么也能收一两千人,这样不是更好吗?”

“你觉得那些大学堂如何?”老大人轻笑道。

孙元起嗫嚅半天:“虽说他们这些大学堂科学技术方面只有国外中学水平,但是在中国文学、历史等方面,应当颇为专长!”

老大人嗤笑一声:“你以为,那些洋人会来学习我中华典章制度、文学辞章么?明说吧,洋人们指定是去你们经世大学。”转而又一笑,“老夫功业寂寂,数代之后,恐不免归于尘土。然而为你们学校题一校名,或可附骥尾以留名百世,也算意外之喜。”

“如果,如果……”孙元起心想,早知道,学校建设的步伐应该更大一点,或许可以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可以解救更多人于水火之中。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唉,就目前来说,200人都是太多了!”

“呵呵,百熙不必担心。老夫以为,洋人要求招录一人即可减免银两,其中实有颇多窍门可以利用。”老大人捋着胡子,眯着眼睛,“比如招录之后,每月考试,不合格者予以退学。我大清会试过后,殿试尚有刷退者。考试不合格,想来洋人也无话可说。再比如授课以华文,洋人不明华文者,先往他校补习华文,合格者入学……”

老大人一条一条说,但觉这规定中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可以利用。孙元起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说了一回。老大人忽然问道:“对了,百熙,你每年收200名洋学生,太后可有什么封赏?”

“好像有!”孙元起点点头,迷迷糊糊听见那个老妖婆封了自己个什么官职,“好像是个什么进士出身——”

老大人打断孙元起,急切地问道:“是赐进士出身?还是赐同进士出身?”

“应该是前面那个。”虽然两个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后面一个听起来挺别扭的,如果老妖婆说的是这个,自己应该有印象。

“好!”老大人很兴奋,轻轻拍了一下桌案,“自明以来,殿试分三甲,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虽然‘赐进士及第’最好,毕竟难得。所以士子出身,总以赐进士出身为正途;若是‘赐同进士出身’,便觉下人一等。曾文正公一生道德、勋业盖世无双,独有一心病,就是‘赐同进士出身’,终身以为耻辱。而今百熙有了出身,以后出入馆阁六部,再无难处。嗯,好!还有什么封赏没有?”

“噢,还有一个翰林院什么学士,没听清!”老妖婆说的话,孙元起没太认真听。

“翰林院侍讲学士?!”老大人站起来,一脸迫切。

孙元起只有陪着站起来:“耳熟,好像就是这个。”

“哈哈哈,好!好!好!”老大人开怀大笑。孙元起还没有见老大人这么高兴过。“老夫把翰林院腾出空位的工夫,终于没有白费!好,好,好!”

孙元起可不知道这个“翰林院侍讲学士”有什么好的。

笑了一会儿,老大人才坐回去,慢慢与孙元起解释道:“呵呵,我大清为官有两道坎儿,一个是七品,过了七品,才算得是真正的官员;还有一个则是五品,不过五品,始终是府县地方官,过了五品,才算登堂入室。而后一道坎儿尤难跨越。百熙一下子从国子监司业到翰林院侍讲学士,算是越级擢升,把这道坎儿轻轻迈过,而且是翰林院侍讲学士,最是难得!

“看来百熙你还不知道这‘翰林院侍讲学士’是什么吧?这侍讲学士是从四品,虽然在光绪二十九年把侍读学士升正四品后,没有原先那么清贵,那也是京官中头等的好差事,最适合养望。只要待上数年,外放之后,或是一省学政,或是一省臬司,便算得上是方面大员。如果不外放,再升为内阁学士,十年之内尚书、侍郎也唾手可得!你看这侍讲学士如何?”

九十九、这回断送老头皮

孙元起这回大致明白了:这大清县处级是正七品,厅局级是正五品,副部级是从二品以下,省部级(各部尚书)是从一品。正七品以下,只能算是普通公务员,或许有些小官职,但算不上领导。正五品以下,大小算个领导,可是还是土老帽,接触不到高层机密,算不得搞政治的。自己现在的地位是略高于市长(知府)的高官,官职类似团中央副书记,勉强算是高层。嗯,小高层!

可惜自己知道大清没几天活头了,具体点说,还有六年多。可不能因为搭上这艘破船而害了自己啊!况且自己既没有从政能力,志向也不在仕途上,只希望能建设好经世大学,培育出更多的学生,为国家培养元气。当下,孙元起便说道:“侍讲学士什么的虽然前途很好,可是、可是我不是当官的料啊!”

老大人笑了笑:“这普天下,有谁生下来就是当官的料?隋唐以前,做官的多半是门阀世家子弟,家里自打小是会培养从政之术。可自五代以后,这做官的渐渐变成寒门子弟,从小只知道读书赶考,等中了举之后便牧民一方,天下不是照样稳稳当当的么?也没见出什么大乱子!只要你想学,为官之道不比你那物理学更难!”

孙元起还是有些抵触:“但有人和我说过,做官需要一定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对政治的浓厚兴趣和对政局的极度敏感。我有自知之明,自觉没有这些能力。”

老大人不置可否地摇摇头:“让老夫猜猜,和你说这话的人是何方神圣:他要么没做过官,要么非我中土人士。我说的是也不是?”

孙元起顿时瞪大双眼:这也忒神了!您老该不会是孔明转世、刘基重生吧?不错,和自己说这话的伯格曼先生确实没做过官,而且还是个美籍犹太人。可老大人您是如何知道的?

老大人看孙元起那副表情,就知道自己猜得八九不离十,不待他发问,便先解释了因由:“在别处或别的行当,要想有立足之地,说最重要就是能力,这自然没错。可在我中华官场上却并非如此!要想岿然不倒,除了能力,必须还要有崇高的名望才行。有时候,名望甚至比能力还重要些。你想想,九州大地数万万人中,有能力的车载斗量,只要不是呆傻蠢笨之人,谁没个一丝半点的能力?可要说到有名望的,却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名望这东西,最为飘渺无形,却也最是难得,故而最为人看重。比如张良让汉盈帝请商山四皓,你可见那四位老者有何能力?只不过名望惊人,便让一代英主息了更换太子之心。故而古往今来,很多人为了名望无所不用其极。那诸葛孔明自然胸中有丘壑,隐居南阳,偏要天天唱那《梁父吟》,还自比于管仲、乐毅,不就是想自抬身价么?那些高人隐士采薇炼丹、啸傲山林,又有几个是真心想甘老林泉的?不过是养望的手段罢了。国家自然也需要有名望的人立于朝堂之上,一是彰显朝廷用人之当,二是为天下人树立楷模。韩非子说,‘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甲胄之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歇了一口气,老大人继续说道:“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同样是儒学宗师,为什么孔、孟、程、朱独擅大名,而荀、郑、陆、王却下人一等?不就是前者著述为后人必读之经典,而后者不是么!现今全国上下民情汹涌,争言废科举、办新学,罢除科举已经迫在眉睫了。科举一废,则孔孟程朱随之亦废矣!在随之而起的新学中,必然有人乘势而起名震四方,尽管比不了孔孟这类圣贤的尊崇,可依靠这名望立于朝廷之中,却是绰绰有余裕的。

“老夫听人说,现在全国的新式学堂大半都是用你编写的教科书。由此看来,你声名鹊起就在未来十年间。现今你已是侍讲学士,只要不为非作歹自毁前程,哪怕你再不通时务,也会被人推着往上走的,而且不会人不识趣地加以阻拦。假以时日,便如熊赐履、李光地一般,侍郎自然易如拾芥,只怕尚书、大学士也是不难的!”

太阳已经西沉,书房了昏黑一片,是以老大人看不清孙元起脸上的神色。他继续往下说:“老夫兄弟五人,当年‘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科甲鼎盛,轰动一时。可惜祖上数辈积德,被老夫一辈用尽,子孙再无登第之人,只能操工商之业,谋口腹之食。唉,老夫没几年好活了,趁着现在还能动弹,还能说上几句话,让百熙你仕途顺利些。老夫浮沉宦海四十余年,自忖是正身直行,但也难免有些仇敌。只希望老夫身死之后,百熙看在同姓同宗的份上,照顾你的叔伯、兄弟一把,避免覆巢之祸。老夫便感激不禁啦!”

听着老大人犹如托孤一样的话语,想起他这么多年对自己无私的照顾,孙元起哪里还有什么辞官的想法,只有噗通跪倒:“敢不从命!”

“呵呵,起来吧!起来吧!”老大人连声说道,“对了,明天你写个谢恩折子,老夫给你递进去。”

“谢恩折子?”刚站起来的孙元起一愣,“皇太后只让我写个留学生章程的折子。”

“哈哈哈哈,那太后赐你进士出身,超升你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你难道不要写个感谢天恩的折子么?”老大人知道这个侄孙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一窍不通,只好掰碎揉烂了解释。

“哦,这样啊。”孙元起表示明白,随后又试探着问:“可是我不会写啊,能不能不写?”

“不会写也要写!”老大人威严起来,孙元起立马感到了上位者的气势,“先跟老夫出去吃饭。饭后,老夫自会教你如何写谢恩折子!”

“这……好吧。”

“对了,你磕头的样子太难看了,一会儿让人教教你,你也要好好学!”

“……”

老大人“盛情”挽留,孙元起只好在廉子胡同住了两三日。在老大人谆谆教诲下,先给我们万寿“无疆”的老佛爷上了一份花团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