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棕榈炭、血余炭、荆芥炭)等,中医有血见黑则止一说,其理论源于五行——黑肾水克红心火。电影《追捕》中杜丘用烧焦的木棒为被熊咬伤的警察消毒止血的情节实在令人难忘,这也是创伤自救的有效方法。著名的云南白药在止血疗伤方面有独到之处,特别是里面的保险子可以治疗大面积出血和血崩。当然严重的出血可以同时采取按压、捆扎止血。出血不好止,皮下的淤血、肌肉的血肿也不好散。时间久了,又会出现溃烂,形成疮疡。
有的金属利器会在体内残留铁屑、铁锈,有的利器上面还有毒液,这样的创伤就更危险更难救治,会引发类似破伤风的症状以及各种中毒反应。抢救这样的病人,需要首先清创,排除异物,挤出毒血。药物治疗还要以毒攻毒,使用全蝎、蜈蚣、蟾酥等毒药,抢救的过程更为复杂。
由于伤口或创面暴露,极易引起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创伤感染化脓以后就被称为疮疡。
患者还会出现高烧、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中医治疗一般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新鲜中药外敷、内服,比如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七叶一枝花,等等。一般情况,应及时清创、排脓,没有医疗条件的,用盐水外洗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当年红军长征之前,陈毅负伤,大腿被子弹穿透,虽然经过手术治疗,因为留在苏区打游击,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感染生蛆。后来陈毅把自己绑在树上,让警卫员用擦枪布贯穿伤口抽拉,排出脓液,挤出蛆虫,疼得陈毅昏死过去,后来伤口才慢慢愈合。能做到这个地步,陈毅可比刮骨疗毒的关公。
疮 疡(1)
前面解释了创伤,本篇说说疮疡。如果写成繁体字,就不难看出“瘡”与“創”、“瘍”与“傷”的相似之处。其实二者之间词义相近,互相关联。
在肉眼无法看到寄生虫、细菌、病毒的时代,古人已经察觉了微生物的存在,中医把这种会导致、加重人体疾病的邪气,称为“虚邪”,眼见为实嘛,看不见为虚!繁体字的“风”写做“風”,就是携带小虫子的能量的意思。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洞穿人体皮肤腠理,或通过破损创伤,深入肌肉血脉甚至骨髓,感染蔓延,与人体正气交争,导致高热、化脓、溃烂、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素问·风论篇》指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意思是说,携带着微生物的风邪从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窜行在各个腧穴、皮肤肌肉之间,与护卫人体的正气斗争,造成了局部阻塞,出现了溃疡。由于卫气消耗加上经络不通,人会有局部肌肉麻痹的感觉。所谓疠是邪气攻入了血脉和六腑,浊气充斥血脉,导致鼻根塌陷,脸色难看,皮肤出现大面积溃疡,这其实就是麻风病。
所以中医做手术时,以防风、洁净为要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量创造无菌环境。比如为太监做阉割去势手术时,一般事先用酒和火为人体和手术器械消毒,烘烤并密闭的房间,作为手术室,古称蚕室。现代医院的手术室采用给氧增压的方法,使室内压力总是高于外面。术后一般用热草木灰外敷止血,并预防感染。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肤科的中医。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官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肿疡是指红肿畜脓没有破溃的疮疡,溃疡是创面暴露或出脓破溃形成的感染,金疡是被金属利器伤害以后出现的感染,折疡是骨折以后出现的感染,祝指精神、心理治疗,药指麻醉、止血、促进愈合的药物,劀是刮的异体字,杀是切割的意思。看来疡医的功夫是很高的,技术是很全面的。
没有并发感染的创伤容易愈合,一般用活血化瘀,托里生肌的中药治疗。已经出现感染的疮疡,由于创伤必伤血络、血脉,所以必须预防毒邪攻心。高热、化脓是正气充足的表现,但是如果出现惊厥、抽搐、神昏、谵语,出现疮毒内陷,就是类似脓毒血症、败血症的情况,需要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物内服外敷,配合透邪外出、活血散瘀的辛凉药物,比如冰片、羚羊角、丹皮、赤芍等,同时辅助针刺井穴、委中放血,泻热醒神。《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就是这个道理。
疮疡长在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身上,往往缠绵不愈,出现低烧不退、四肢厥逆、疮疡塌陷晦暗、脓汁清淡稀冷、神智萎靡、昏昏欲睡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外用药一般都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使用全蝎、蜈蚣、毒蛇、朱砂、雄黄等有毒药物。著名的红升丹和白降丹就是外科常用的去腐生肌,拔毒排脓的良药。
疮疡也有由内而发的,比如好发于青壮年的青春痘,中医称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齇(zhQ),郁乃痤。”指出了痤疮寒湿外裹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心胃郁火。大多是由于饮食过于醇厚、肥腻、辛辣,加上酒色的催化而成。所谓色,指的是性欲。正常男女到了性成熟的阶段,相火萌动本是正常。但是目前人们的食品,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禽肉,都被加入了催熟的激素,导致人体大量摄入催欲的毒药,以致内火蒸腾,无处发泄,郁积成疮。痤疮之所以难治,也是由于吃药不忌口导致。任你苦寒清热,辛凉解表,抵不住他几串带孜然(小茴香)辣椒的羊肉串下肚。人工催熟的鸡肉更是罪魁祸首,鸡肉本身就是火热风动的性质,年轻人又从小养成了吃肯德基、麦当劳高热量垃圾食品的习惯,外加几杯带着冰块的碳酸饮料,不发痤疮才怪。
疮 疡(2)
人们逐渐富裕,饮食结构随之改变,富贵病也随之而来。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出现反复的痈疽、疮疡,甚至坏疽。这些也是内毒郁积发作,如果不控制饮食,单纯治疗疮疡也是无济于事。
小儿饮食不节,食积化热,上攻于心,常常会出现反复的扁桃体感染化脓,并发高热、惊厥,有的会内传于心肾,导致心肌炎、肾炎。孩子家长没有中医知识,只能去急诊输液消炎,为此疲于奔命,有的干脆一刀切除扁桃体了事,不知道少了这道防线,以后门户洞穿,毒邪会直接深入内脏。殊不知少给孩子吃几个鸡腿鸡翅,就少了许多麻烦。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是常见的胃病,是胃黏膜、平滑肌出现了损伤和感染。胃黏膜属于表皮,属于伤和疡,平滑肌属于创和疮。造成胃的创伤的原因在于饮食不节,生冷硬撑。造成感染的原因现在发现是由于幽门螺旋菌,再加上心理、情绪、情感的因素。中医治疗不以杀菌为目的,也不会用药遮盖伤口创面,掩盖症状,而是疏通胃周围气血,活血化瘀,解除胃的拘急冷结的状态,最终促进创伤自然愈合。
痈 疽(1)
“痈”的繁体字是“癰”,从疒(chuWng)会意,以“邕”或“雝”(yTng)形声兼会意。邕或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痈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也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同“且”(jO)。且是多音字,发音为jO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类似的字还有沮,意思是水流阻断;咀,咬断。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痈疽,岐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意思是说,寒气入侵经络之中,血液循环就出现凝滞不通的问题,加上卫气聚集正邪交争,寒气化热,出现痈肿,热到了一定程度就腐烂,出脓。如果脓排不出去,就会深入导致筋、骨、髓感染消耗,最终会影响最深的五脏,导致死亡。
在回答痈疽的区别时,岐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示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