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异端有没有用处?

    但是有用处的。 举个例子来说,汉朝平定天下,汉高祖说,我不过得到几个人而已。 他是指张良、萧何、陈平等,尤其是陈平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六出奇计,他只为汉高祖提过六个建议,还是秘密的建议,后世从历史上知道内容的也只有五次,另外一次到底是什么花样,直到现在无法确定。所谓奇计者,就是古怪的、特殊的。 我们读了历史也就知道,异端不能乱用,还要以德业为基础,异端多半走入术的路子,术就是方法、权术。 权术没有德业为基础,就要不得。 所以我们再看历史,《史记》记载很清楚,陈平六出奇计,帮助汉高祖统一天下,但是陈平说了一个预言,他的后代不会太好。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他喜欢用阴谋,他说:“阴谋者,道家之所忌也。”为天道所忌。 果然汉高祖封给他的国,到他孙子手里就亡,他也早知难逃自取灭亡之道。

 131

    811论 语 别 裁

    这个道理,是说明孔子所说的“异端”

    ,并不是宋儒所指佛道两家而言的异端,而是走偏道,喜欢走特殊路子钻牛角尖的异端。 所以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跟着下来,什么不是异端呢?什么是作人做事应该的道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诲”字下应该有一个小标点,诲是说教育、教诲。“汝知之乎?”你知道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当主管领导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 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真是愚蠢。关于这一点,几十年来看得很多。 这个时代,很容易犯这个毛病。 很多学问,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 我们看历史上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成功了。 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结果一无所成。 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政治的道理也一样,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对不起

    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礼貌。 所以我常对出国的学生们说,有一个最高的原则,也是走遍天下的国际礼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国家说:”对不起,我是中国来的,对这件事我不懂,请问应该怎么办?“

    万万不要认为这样说是丢

 132

    为 政 第 二91

    人,这是最大的礼貌,不会吃亏,尤其做国民外交更用得着,最怕冒充懂,就会失礼。到这里是为政的大原则,下面文章的气势为之一转,而转到另外一个人。

    千里求官只为财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他姓颛孙,名叫师,少孔子四十八岁,是位年轻学生。 他到孔子这里来是要学干禄的。 什么叫“干禄”呢?

    就是怎样去谋生。古代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干”就是干进、干求、干禄,就是如何拿到禄位。换句话说,孔子希望弟子们学仁学义,子张这位学生来的时候,大概填志愿表与众不同,直截了当,干脆两个字——干禄;要找饭吃,怎样找公务员当。 但是孔老夫子没有气得把他撵出去,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说,想做一个好干部,做一个良好的公务员,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 阙就是保留,等着请教人家,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 本来不懂的事,不要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最后根本不通,这就丢人了。 如不讲过分的

 133

    021论 语 别 裁

    话,不吹牛,就很少过错;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 换句话说,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第二句就是多见阙殆的意思,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 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 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从这一段书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态度,实在了不起,这个学生是来学吃饭的本领,要如何马上找到职业。 孔子教了,教他作人的正统道理,也就是求职业的基本条件,我们为人做任何事业,基本条件很要紧,孔子说的这个基本条件已经够了。到这一节为止,上面都是讲为政中关于作人处世的部分,下面高峰突起,就正式讲到政治问题。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自己祖国的君侯,孔子忠君爱国之心是很强的,自己国家的领袖问他怎样使老百姓心服。要注意这个“服”字,含义可说是服从,也可以说绝对服了,不敢反抗,这是重点。 以鲁国的国君,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一大笑话。 在中国政治的道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自然顺服,才是王道。 鲁哀公拿这个问题问孔子,你说孔子怎么办?他很婉转

 134

    为 政 第 二121

    的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

    就是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毛病而来。 举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 相反的,“举枉错诸直”

    ,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 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这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他,就好像说当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未免太笨了。但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那个权位的情况,就很难讲了。譬如我们平时常会说,假如我做了某一位置的事,一定公正,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就做不到绝对公正。 人总会受人情的包围,例如,人家送高帽子,明知是高帽子,仍然觉得蛮舒服的,这就是要命的心理了。 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公正廉明,真是一种最高的修养。像唐朝的历史中记载,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 武则天说,你这是什么话?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他好不好?同样的道理,看戏容易作戏难,所以我们批评历史容易,身为当局者时,就真不容易了。 因此我们知道孔子答复鲁哀公的话,虽然非常平淡,但最平淡的道理是最难做到的。下面接着是季康子的问话,我们曾经提到过,季家是鲁国的权臣,后来鲁国就是亡在他们手里,季康子问什么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

 135

    21论 语 别 裁

    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使民,就是怎样使用群众的意思,在为政的道德上而言,这个动机就有问题,要想使用别人就已经是问题了,他还用了一个当时蛮流行的口头语,敬啊!忠啊!这些都是老子当时所骂的假仁假义。(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仁义,只是当时社会普遍流行谈的仁义,变成了虚假无实的名词,所以老子反对。)

    他提到敬与忠两个字,是大问题。 敬是尊敬人,忠是忠于事,劝是教导的意思,等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孔子对于季康子所提这几个大问题,没有批评不对,认为都对。 但是孔子告诉他,不要只是空洞的宣传,口头话没有用,天下人的聪明相等,口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所以他告诉季康子,接近老百姓,内心要有真正的庄严情操,百姓对你自然就恭敬了。 如对人敬礼,只是表面的动作,而内心却是不诚,则敬礼的姿势都不对的,这样的敬礼有什么意义?要内心真正的庄严,尤其对部下、对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庄严情操,部下对你自然就恭敬了。“孝慈则忠”

    ,真正爱人,人对你自然尽忠,一个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则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 如果没有这种慈孝,光是劝导教化是没有用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对善的奖励提倡,不作官样文章,诚恳的举善。“教不能”

    ,部下不懂的,并不讨厌他,教他,因为你要作之君,作之师,等于他的长辈,既然作长辈,就是作老师,尽量教他,他自然受感化。由这里看到答复国君的问话与答复权臣的问话不同之处;都在《为政》篇中,连起来文章又转了一个味道了,所

 136

    为 政 第 二321

    以连贯起来看《论语》文章的编排非常妙。尤其古代文章,几句话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的,把它连贯起来,而仍能成为一篇曲折有致,蛮讲究结构的文章,它的文学价值,也实在不简单。

    治国难!齐家更难!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时候有人说话了。 对孔子说,你吹了半天牛,说了许多为政的大道理,头头是道,你自己怎么不出来为政呢?你自己来干嘛!讲到这里,我要特别提醒诸位,以前我们说过《为政》这一篇,被大家解释成是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不大对的,因为孔子不讲政治,只讲为政。 拿现代政治哲学来讲,是大原则,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