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办法,整个政权都操在他们手上,鲁国当时的国君就那么可怜。季氏这位权臣,有一天高兴起来,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结果,玩出天子的味道来了。 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天子的味道,要与中央抗衡,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有人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后世学者们的解释,好像

 144

    八 佾 第 三131

    孔老夫子听了这件事,大发脾气,握着拳头,敲响了桌子,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许他去干,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实上,并不是后儒们所解释的这样,假如真是后儒所解释的一样,那么《学而》篇当中:“温、良、恭、俭、让”形容孔子的五个字里的“温”字,要用红笔打×了,孔子的修养就不行了。很简单,《为政》篇不是刚说过孔子能不能先知的问题吗?

    其实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 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这些很明显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转个弯来把它乱解释。不但如此,那时社会变乱得很厉害,正如现在所讲的文化堕落。 现在再看: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哪三家呢?就是这季氏三家权臣,他们不但眼里没有顶头上司的鲁君,连中央的周天子,他们也不放在眼里,结果不但在家里开舞会,摆出八佾之舞,还在家里宴客完了撤席时,奏起天子所用的国乐来。“彻”就是撤宴撤席,“雍”就是天子所用的国乐。 他们三家权门,竟在家里奏天子所用的

 145

    231论 语 别 裁

    音乐于宴席之中。 所以孔子引用古代的诗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央政府天子奏“雍”这支国乐的时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即当时的诸侯)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后天子从中间走过。 因为天子本身代表国家的精神,所以态度也非常庄严,绝不会左右乱看。 而现在这三家权臣,拿了中央天子用的这种庄严的国乐到家里开舞会,真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换句话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导的。 所以孔子非常感伤,接着感叹起来。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下面第四篇就专讲仁,这里暂时不去讨论他。 上面几句话的意思说,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

    文化对他有什么用?

    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 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由于孔子对“礼”

    、“乐”的感叹,再转到: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这个人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讲过的,中国文化这个“礼”字,如果谈到根本,是哲学最高的问题,也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问题。 宇宙万有怎样来的?哪一天开始的?这个本体论,也就是礼的根本所在。 所

 146

    八 佾 第 三331

    以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他这个问题太大了。 孔子不跟他谈哲学,不谈文化的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问题。 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 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 拿我们现在的情形来看,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处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他不知要感慨到什么程度。 现在我们的礼恰恰与孔子讲的相反,礼不从简而从奢,越奢侈越有排场,丧事不从悲而从易,家人逝世了,送殡仪馆,火葬过后三天,又在家开舞会孔子当时对文化衰败非常感叹,因此他的结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 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 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 所以对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太重大了,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送掉。 这是很重要的,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成了历史的名词,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我们

 147

    431论 语 别 裁

    也还接受。 譬如过年,我们喜欢过阳历年还是阴历年呢?平心而论,还是喜欢过农历年。对阳历年,那是不得不过的。阴历年就是夏历,是夏朝留下来的文化。 很多很多我们现在的文化,还是夏朝的文化。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政权的存在而没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么用呢?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泰山之旅

    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段事情,记载得这么简单,但妙不可言。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后来成了文人而带兵的统帅。 孔子穷是自己穷,他所教的学生,后来很多都很得志,他培养这批年轻人,在教育上大有成就。 冉有这时在季家为相,等于总管。季氏旅于泰山,“旅”依现在解释,就是旅行。 我们现代看来,是蛮好的事情,发展观光事业,有什么不好?孔子为什么要反对呢?我们读书要注意时空关系,要注意当时的时代和事件发生的地区,这样就会更了解真相了。 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相信天道,国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

    ,像后来秦始皇去

 148

    八 佾 第 三531

    泰山封禅,立了碑,回来在路上病死了。 古代对“封禅”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随便封禅的,封禅以后几乎都倒楣。古代的观念,认为泰山有神,所以要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 告就是祷告,而季家旅于泰山,带些部队说要去泰山打猎,但这是假的,实际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祷神的保佑,这个政治内幕,孔子根据观察,当然知道。所以把他的学生冉有叫来,对他说:“女弗能救与?”

    ——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一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

    冉有的答复是不能救,因为冉有讲的话,他们也不听,所以冉有做不到。 孔子到这时候叹口气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他说难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上面讲了,林放问礼之本,表示林放这个人,还知道讲究礼的根本。 又为什么说泰山不如林放呢?因古代认为泰山有神,所谓“东岳之神”

    ,季氏想去祭东岳之神,等于现在的拜拜。 我对任何宗教的感情是一样的,但我们看见拜拜的情形:三支香、五块钱香蕉、十块钱饼、磕了几个头,然后要求发财,公公要活到八十岁,儿子要考上大学,功名富贵,前途无量。 一切都求完了,五块钱香蕉还要带回去,这样小的代价,求那么大的报酬。 神如果有灵,这种神叫我做,我就不愿干。 两家人有了仇恨,也去拜拜菩萨,求上帝要整倒对方,双方都同样要求,到底要整倒哪一方,我也不知道,所以神也难当。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样,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 所以如果有神的话,难道还不如林放吗?林放是个普通的人,他都知道问礼,一个神——中国人讲神是怎样做的呢?

    “聪明正

 149

    631论 语 别 裁

    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 既然东岳之神是聪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马屁,他怎会帮忙季家呢?难道那个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

    以上这一节就是这个道理。有许多人把权力把前途诉诸迷信,寄托在狭义的宗教上。我们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不管上帝也好,菩萨也好,神也好,如果因为肯拜拜他,他就会保佑,不信他,就不管——果真是如此,第一个我就不敢信他,因为他太偏私,又太意气用事了,反不如一个普通人。 如果不分善恶,有求必应,那作人很容易,我尽管做坏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坏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这岂是神的意旨?

    志 在 春 秋

    季氏旅于泰山这一段,是表示春秋时代社会风气之乱。乱在什么地方?乱在春秋时代整个的都是在讲究“权”与“术”

    ,后来大家把这个字连起来用了。 所谓“权”就是政治上讲的统治,也就是霸道。 春秋末期王道衰微,霸道因此起来了。 其次是“术”

    ,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用手段。 不讲传统文化的道德和理性,就是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