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路西法效应-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摇滚团体、一部德国电影,以及一位波兰艺术家的艺术(他的“艺术形式”于2005年,在世界上最悠久的当代艺
术庆典“威尼斯双年展”中获得展出)。“斯坦福监狱实验”(去掉定冠词)是一个洛杉矶摇滚团体的团名,根据
团长说法,他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当学生的时候认识了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正好符合了他们强
烈的音乐风格——“朋克与噪音的融合”。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德国电影《实验监狱》(Das Experiment)
已经在世界各地上映了。来自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发,让这部可谓“幻想之作”显得极合理与真实。这部电影为了
哗众取宠而蓄意误导观众,混淆观众对研究中发生事情的认知。而电影的结局展现出性别主义的偏见,充斥着毫无
理由的性与暴力,却彰显不出任何价值。 

 尽管有些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十分刺激好看,电影却遭受影评的猛烈攻击,正如两位知名的英国影评家的评论;
英国《观察家周报》(The Observer’s)的评论家做出这样的结论:“《实验监狱》是部完全缺乏原创性的失败
惊悚片,这让它描绘的全国性(或者全世界性)的独裁法西斯主义倾向成为无稽之谈。”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的评论家哈什(Harsher)则是这么说:“任何关于‘老大哥’(Big Brother,一种电视真人秀节目,不断投票淘
汰选手,坚持到最后者有大奖)的剧情作品都可以比这部愚蠢又无意义的烂片提出更多高见。“美国影评罗杰,埃
伯特(Roger Ebert)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一个颇具价值的教训,这教训也适用于斯坦福监狱实验:“也许是制服让
我们变成盲目跟从领队犬的一群猎狗。能离群走出自己的路的实在不多。” 

 波兰艺术家阿瑟·奇米乔斯基(Artur Zmijewski)制作了一部长46分钟的影片《重复》(Repetition),内
容着重呈现自愿者在模拟监狱中度过的七天。在2005年6月的“威尼斯双年展”中,波兰展馆里每整点播映一次
这部影片。另外也在华沙和旧金山的艺术展场中放映。 

 根据一位评论家的说法,这部电影“指出这个兼具洞察力与严格科字方法的实验也有可作为艺术作品的丰富素
材。。然而在那间模拟监狱里头,艺术老早被抛到一边去了。‘游戏’本身开始有了自己的动力,。它让玩家完全


沉浸在游戏的动态里,乃至于最后开始触碰到他们的人性核心。于是狱卒们变得更残暴、更有控制欲。他们把不服
从的人隔离监禁起来,所有人一律理平头。这时候有少数犯人决定不再把忍受这场闹剧,不再把它当成是必须付出
的代价(每天40美元酬劳),他们认为这根本是个货真价实的邪恶情境,于是永远离开了这场‘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网站的网络力量 

 

 在.prisonexp.org网站上,我们运用存档影像以及42张幻灯片,向大众说明那决定命运的六天实验里
发生的故事。资料包括背景资料文件、讨论议题、文章、访谈,我们也为老师、学生,或对这实验及惩治制度有兴
趣进一步了解的人提供了许多素材;网站共提供五种语言版本。这个网站在1999年开通,并获得了普鲁斯以及迈
克·莱斯提克(Mike Lestik)两位专家的协助。 

 如果上Google网站搜寻关键词“experiment”,你可能会发现在2006年8月Google上出现的2.9亿条查询
结果中,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排在最前面一区的网站。如果你也在2006年的8月在Google上搜寻关键词“prison”,
在1.92亿条查询结果中,斯坦福监狱实验网站的排名仅次于美国联邦监狱局。 

 根据统计,每天.pfisonexp.org的网页浏览次数超过2.5万次,网站开通以来的浏览次数则超过3800
万次。而在2004年5月和6月阿布格莱布监狱事件的媒体报道高峰期,联结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网站(目前网址为
.socialpsychology.org)的流量,每天有超过25万次的网页点击数。这么高的流量不只代表社会大众对于
心理学研究感兴趣,更证实了许多人觉得有需要了解监禁的议题,或者从更普遍的角度而言即权力及压迫议题。这
个资料也反映了这个实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成了当代传奇。 

 对我而言,我从下面这封十九岁心理学学生的来信中看见,造访斯坦福监狱实验网站可能对个人造成的重要影
响,这位学生在信里描述这个网站对他个人产生的价值,因为这让他更加理解他在新兵训练营里的可怕遭遇: 

 才刚开始(观看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久,我几乎要落泪了。2001年11月,我为了一圆儿时梦而加入美国海军
陆战队,简单地说,我在那里反复受到各种不合法的身心虐待。我曾经受过四十次无缘无故的殴打,一直到最后,
为了应付这一切的伤害,我开始有自杀倾向,直到从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训练营中退役为止。我在那个基地才待了差
不多三个月而已。 

 我想说的重点是,我觉得那些狱卒执行任务的方法以及军事训练教官的做事方式实在完全无法让人接受。我很
惊讶我不断想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为我遭受到很类似的待遇,某些情况下甚至更糟。 

 其中有一个特别事件是我被指控破坏整排的团结。那时我被迫坐在我的队头(营房)里对着其他新兵大喊:“如
果你们动作快一点,就不会害我们苦好几个小时。”这样喊是因为我让其他每个新兵都被罚把沉重床脚柜高举过头。
我觉得这跟在实验里跟囚犯说:“819号是坏榜样。”那件事很类似。虽然事情结束后,我也安全回到家,但好几
个月过去,我满脑子只想回去那地方,证明训练教官说的话是错的,我不是坏榜样。(跟我们的斯图尔特819想的
一样。)我还想到其他一些行为如罚做俯卧撑、被理光头,彼此以“那个新兵”呼来唤去,完全失去个人身份,这
些都和你们的研究很类似。 

 虽然你们在三十一年前就进行了这个实验,但这些资料还是帮助我了解了在这之前我即使接受治疗和咨询仍然
觉得迷惑的事;你们的资料和经验让我走出我花了将近一年还走不出来的疑惑。虽然这些事不能作为他们行为的借
口,但对于训练教官做出的种种残酷、权力饥渴的行为,现在的我已经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了。 

 我只想说,津巴多博士,谢谢您! 

 针对海军陆战队员的训练,威廉·马雷斯(William Mares)在《海陆战队机器》一文中有完整生动的描述。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不只对社会科学界而言,这个小小的实验具有持久的价值,尤其对一般大众来
说更是如此。而我现在相信这个特殊价值就在于我们对人性戏剧化转变的了解。改变人性的并不是《化身博士》中
让杰基尔博土(Dr.Jekyll)变身成邪恶海德先生(Mr.Hyde)的神秘化学药剂,而是社会情境以及创造并维持这
些情境的系统力量。我的同僚和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能以富有教育性、有趣性和娱乐性的方式“让心理学走人大
众”,并让所有人认识对人性中最基本、最令人不安的一面。 


 现在应该要超越这个单一实验,以便扩大我们的经验基础,因此在接下来几章中,我们将回顾来自不同出发点
的各种研究,这些研究将让我们更完整了解情境影响人性转变的巨大力量。 

 

第12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I:权威、奉守与顺从 

 

 我相信,想打入某个核心的渴望及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惧,会占据所有人一生中的某些时期,甚至许多人从婴儿
时期到垂垂老矣,终其一生都被这些念头盘据。。在所有热情之中,成为圈内人的热情最善于让本质还不坏的人做
出罪大恶极的事。 

 ——刘易斯,《核心集团》 

 (C.S.Lewis,The lnner Ring,1944) 

 

 许多平时使我们表现良好的动机与需求,一旦受到情境力量的刺激或被扩大,操纵时,就可能让我们走上歧路,
而我们对情境的强大力量可能丝毫无察.这就是为何邪恶如此猖獗的原因。邪恶就像是诱惑你在日常生活轨道上来
个小转弯,轻微地绕点远路,或者不过是后照镜上的一个污点,最后却带人走向灾难的下场。在前面的几章中,我
们尝试/解斯坦福监狱中善良年轻人的性格转变,我大略提到了在造成|人们出现思想,感觉,认知和行为反常的过
程中,有许多心理历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想要有归属感,与人联结,以及希望被其他人接受,这些建立社群以及
家庭纽带非常重要的基本需求,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却被转化成对不合理规范的服从,因而助长狱卒虐待囚犯的行
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想要在个人态度和公开行为间维持一致性的动机,最后可能会允许自己在意图合理化认
知不协调的情况中,运用暴力对付自己的同侪。 

 我要主张的是,我们并不是通过奇特的影响方式——例如运用催眠、精神药物或所谓“洗脑”——来指导行为
的改变及进行“心智控制”。最戏剧性的行为改变反而是因为长期处在受到限制的环境中,受到对人性最通俗层面
的系统性操纵而造成。 

 在这个意义下,我相信英国刘易斯教授提出的看法——当人处在善恶边缘时推人一把、改变行为的强大力量,
乃来自人们想成为“圈内人”不愿被排除“在圈外”的渴望。刘易斯的“核心团体”指的是被接纳进某个特殊群体、
享有某些特权关系,就像是进入传说中的秘密宫殿般,可以立即提高地位和身份。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股明显
存在的诱惑——谁不想成为“圈内人”呢?谁不希望自己通过考验,被认为有资格或有优势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呢? 

 研究已经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