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志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志远-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说说笑笑,此时已经到了机场停车坪。杨志远心想,安茗是陈明达的女儿,蒋海燕在本省经营这么久了,她会不知道,只怕未必。到底是财团,有钱,蒋海燕这次来接杨志远的是一辆奔驰雷霆9座车,司机打开门,蒋海燕知道杨志远此行不是来度蜜月,肯定有其他缘故,问:“志远,上哪?”

杨志远把陈明达给他的纸条交给蒋海燕,蒋海燕一看,说:“这两个县,属同一市辖。相隔不算太远,说吧,先上哪里?”

杨志远说:“两个地方同等重要,到哪都是一样,就看怎么顺路。”

蒋海燕于是一指其中的一个地址,杨志远一看是方明爸爸的老家。心想先去老家看看也好,让安茗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免得猛一见生母,反而不知该如何是好。

杨志远说:“蒋总,借你的车和司机用用也就是了,你就不用陪了,大家自行其是如何?”

蒋海燕如何会肯,说:“怎么,嫌老姐我碍事?”

杨志远笑,说:“是有点。”

蒋海燕哈哈一笑,说:“就是嫌碍事也是碍定了。到了沿海,我说了算,由不得你。”

司机早把车开上了机场高速。沿海这些年发展迅猛,早就与当年陈明达到沿海时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当年陈明达到安茗的老家坐汽车走山路,起码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此次杨志远他们却没费什么力气,全高速,四车道,杨志远他们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到。杨志远不能不感叹,沿海的经济实力到底是比本省强,本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是贯通了两条高速公路,沿海的高速公路却已是四通八达,非常了得。

杨志远叹服,说:“什么时候,本省的经济能赶上沿海省就好了。”

蒋海燕笑,说:“志远,贵省的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势头迅猛。我相信用不了几年,肯定可以达到沿海现在的水准,但是要赶上沿海省,我看只怕还有些困难。”

杨志远笑,说:“蒋总这话倒也属实,本省在发展,沿海同样也在发展,但该追的还是得追,该赶的同样得赶,你追我赶,才有奔头。”

下了高速,拐上一条省道,省道虽然不及高速,但也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乡野之中也是如此,水泥沥青路,四通八达。当杨志远感到大海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之时,安茗的老家也就到了。

还是那个小渔村,但与将军的讲述,早就不相庭径了。一条笔直的大街从山上直达渔村的小码头,大街的两旁是清一色的依山势而建的小楼房。

所谓近乡情怯,安茗一踏上故土,看着眼前的场景,脑海中使劲地搜索,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丝儿时的记忆,可时光荏苒,年幼时零星的记忆早就被时光消磨得一干二净,安茗的记忆还是一片空白。

安茗站在街口,茫然不知所从。杨志远看了安茗一眼,安茗布衣牛仔,海边的风吹拂着安茗的发,碎碎的,有些凌乱。杨志远看着此时茫然若失的妻子,有些小心疼。他伸出手来,轻轻地握住安茗的手,说:“安茗,走,我们找个人问问吧。”

安茗点点头,顺从地跟在杨志远的身边。仨人朝街边人家走去。杨志远他们站在街口驻足观望良久,早就引起了乡亲的注意,三人往海边走,马上就有一个村干部模样的人走过来盘问。杨志远问:“请问你有没有听说过方明、王秀梅的名字?”

村干部困惑,说:“方明?王秀梅?我们村的?没有听说过!”

杨志远一想,此人三十岁左右,尚属年轻,对于那段历史只怕知之不多。杨志远说:“那么这个渔村姓方的人多不多?”

村干部说:“我们这个村百分之八十都姓方,方姓在村里是大姓,我就姓方。”

杨志远心想既然如此,安茗的老家在这肯定错不了。杨志远问:“那你有没有听说十几年前,这里曾经有过一名参加自卫反击牺牲的烈士。”

这等事情,村干部倒是有些印象,点头,说:“是有过这么一个事情,但具体的情况我并不清楚,得问问村里的老人才行。”

杨志远说,“那能不能麻烦你带个路?”

村干部说,“你们是——”

杨志远说,“我们是方明烈士的后人,特意来老家拜望一下。”

村干部一听,既然都是方家人,保不定还是亲戚,顿时很是热情。立马带着杨志远三人去找村中的老人询问。安茗什么都没说,任由杨志远作主,只是紧跟在杨志远的身边。蒋海燕其实并不知道杨志远和安茗到这个小渔村来是为了何事。现在一听,敢情杨志远他们到渔村来是怀旧是寻根。杨志远与沿海没有一丝渊源,蒋海燕知道的清清楚楚,唯一的可能就是安茗了,可安茗姓安,也不姓方,蒋海燕一时还真没看明白。

听说这两个举止彬彬有礼的年轻人,是方家后人,村里老人全都围了上来。沿海多方言,老人说的就是地方方言,杨志远和安茗听不懂老人们的话,老人家同样对普通话一知半解。蒋海燕和村干部就当起了双方的临时翻译。听说杨志远他们打听的人是方明烈士,老人们都点头,说知道,当年打越南牺牲的。再一听杨志远和安茗是方明的后人,老人们都摇头,说不像。

海边之人日晒雨淋,长年跟大海打交道,皮肤都比较黑,个头也不高,哪像杨志远和安茗,一个玉树临风,一个明媚动人,哪里有一丝村中人的影子。老人们问:“你们是方明家的小子还是闺女?”杨志远说:“这是方芳,我是方芳的丈夫。”

老人们一听名字对得上号,知道杨志远他们八成是真。马上有方家人跑去喊来一老人,来人为方明爸爸的大哥,方明爸爸为方家老三,杨志远和安茗得叫其为大伯。

大伯年近七十,他看着安茗,说:“你真是老三家的闺女?”

安茗点头,说:“我是方芳,我四岁那年被方明爸爸的战友领养。”

这等事情属于私密,外人不可能知道,安茗这么一说,大伯自是信了。

大伯注视着安茗,越看越像自家老三,顿时老泪纵横,说:“闺女,你可千万别怨我们老方家,那时的日子都苦,养不活啊,要是现在,说什么都不会把你送给人家。”

安茗说:“大伯,我谁都不怨,我现在就想看看方明爸爸住过的老屋,老屋还在吗?”

大伯说:“在。”

大伯在前带路,杨志远他们仨人跟着其后。走过码头,离海更近,远处一排排的网箱从海滩向海中延伸。杨志远一看就知道,此类网箱以箱养扇贝类海产品为主,这么看来,这个小渔村的发家与箱养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说杨家坳的成功有他杨志远的因素在里面,那么看到眼前的场景,杨志远明白农村发家致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要给一村一县之农业经济找对路子。

老屋在这条新街的下方,下方因为离海更近,如今已经荒废了。石头堆砌的房子,许多都已经败落了。方明爸爸的老宅在一个小山坡上,房子还在,虽然经历这么些年海风的吹打,保存的也还算完整。

杨志远陪着安茗屋里屋外地走了一圈。安茗走到屋前的一块大海石前,有些儿时依稀的记忆开始在脑海里显现。安茗坐在海石上,抱膝,下颚顶在膝盖上,目光望向不远处那片湛蓝的海。

海浪翻滚,打在悬崖上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海的气息。

大伯见此情景,说:“要不你们先在这里看看,我先去通知家里做饭,等下再来找你们。”

蒋海燕做的翻译,杨志远忙说:“大伯,您不用客气,我们坐会就走。”

大伯急了,说:“这怎么成,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着也得吃顿饭再走。”

杨志远一想也是,于情于理得在方家吃顿饭才是。他点点头,说:“好,大伯,那就麻烦您了。”

大伯说:“来的都是客,何况你们还是我们老方家人,客气个啥。”

大伯看了安茗一眼,见安茗坐在海石,早就已经忘我,大伯不想打扰安茗。大伯跟杨志远说:“那好,你好好陪着方芳,等会饭做好了,我再让人来叫你们。”杨志远点点头,大伯于是兴冲冲地走了。

杨志远和蒋海燕站在安茗的身边,静静地望着不远处蓝色的海面,谁都没有说话。

第26章寻根之旅(2)

午饭是在大伯家吃的。此时杨志远才问清楚,安茗的大伯叫方远,二伯叫方亮。听说老三家被人收养的闺女回家寻根来了,方明爸爸这一根的直系亲属都赶来一见。农村人本就朴实,尽管沿海这一带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但看到安茗,亲人们都很热情。这顿午饭,安茗的大伯家围了好几桌。就如同在杨家坳吃饭都是野菜野味一样,在海边吃饭,饭桌上自然是虾鱼蟹贝,倒也丰盛。

安茗自从踏上故土,就显得有些拘谨和不安,现在面对这么多从未见过面的亲人,安茗更是恍惚。这可以理解,换了谁都一样。杨志远代替安茗说话,说谢谢大伯,谢谢亲友们,我替方芳敬大家一杯。

大家举杯畅饮。大伯方远感叹,说:“方芳,一看你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你的养父养母对你肯定很好,你现在过得不错,肯定比在咱渔村好,我啊,为你高兴。”

二伯方亮也说:“当年秀梅要把你送人,你奶奶还有些舍不得,现在看来秀梅把你送给老三的战友,还真是送对了,当年可不比现在,渔村的日子苦巴苦巴的,你看看像你这么大的女娃,咱村有几个是上了学的。村里的女娃哪个不是会识几个字了,就不让上学了,在家织渔网,贴补家用,到了十七八岁,找个人家就把她嫁了。哪像你和小杨,自由恋爱,好。”

刚才大家互相介绍,并没有爷爷奶奶,安茗虽有预感,但见二伯提起,她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说:“大伯、二伯,我爷爷奶奶呢,怎么没看到他们。”

大伯方远说:“他们早就过世了。”

二伯方亮说:“方芳,你妈你哥的情况你知道么?”

安茗摇摇头,说:“知道一点点,但是不多。”

二伯方亮说:“我们这渔村,重男轻女厉害,但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