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逐倭-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汝贤分析说:“假如你带兄弟们杀到南京城郊,那怕是沿着南京城墙走一圈,什么也不用干,也会给前线剿倭的官兵造成很大的压力。南京是陪都,不容有失。哪里出现海盗,当然不得了。朝野会向王忬施压,逼他分出分兵力和资源救援周边城镇,这样舟山列港面临压力就会大大感轻。”王婆留认为王汝贤分析很有道理,决定按照他的理念实施军事行动。王汝贤的计策虽然毒辣,但也有陷掉王婆留一军以全大局的用意。王婆留也明白他们孤军深入敌人后方作战有多危险,能否活着回来就看他的本事了。

稍后,王汝贤给王婆留他们送来三十多匹战马和一批倭寇的铠甲衣冠,叫王婆留他们化妆成真倭模样上岸摇摆,据说这样会收到奇效,因为大明官兵最怕真倭,逢倭必输,逢倭必逃。王婆留他们本意其实不太情愿扮成真倭模样,既然如此能占到便、宜,只能借这个外壳显显威风了。王婆留让他的部属分成两班,一班在船上待机会休息,一班上岸骚扰官兵,轮流作战。

官兵这边,王忬眼看着天色又黑下来,心里也很紧张。他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就等海贼自动钻入他的口袋中。

王忬对俞大猷说:“你说海贼会不会上当呢?现在天都黑了,咱们是不是派一支兵马出去,引诱一下他们吧?凭海贼那张贪婪的大嘴,大慨明知危险也会往口袋中钻吧?”

俞大猷只是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双眼只是盯着大海。看到海上波涛翻滚,暗流汹涌澎湃。他虽然不知道海贼现在干嘛,但也知道事情不妙了。于是他苦笑了一声,对王忬说道:“不必派人去了,我预感到他们就要开始进攻了。只是想不到他们的进攻方向,不知他们攻你的营寨,还是我的营寨罢了。”

王忬满怀信心看了俞大猷一眼,说道:“俞将军,你是不是对士卒说过了,只要海贼敢来骚营,你就把他们拿下?”

俞大猷只是苦笑一声,解释道:“总要给士卒们一点信心嘛,连敌人也没有见着,就输成这样,太丢脸了。我安排好自己的手下准备迎敌,要是要海贼敢来骚营,我管叫他们有来无回。”

王忬、俞大猷万万没有想到王婆留这些海贼还敢来打他们,给他们添堵。不过王婆留这次不打他们的脸了,转打他们的屁股。

这才符合智将用兵之道:兵不厌诈,出人意表。

第八十章 不战熊兵

傍晚时分,王婆留调兵遣将,亲领艾源、安通、毕沅十多个同门师兄弟上阵,每个兄弟带三、五个武艺高强的兵勇,共五十三人,一起上岸实施袭扰战。马匹有限,半数兄弟只能步行跟随。王婆留许诺上岸抢劫富户,缴获马匹后,一定给步行的兄弟配备马匹。

──他们攻击的第一站目标是:杭州。

曾竹青、雷妙达等人驾驶“旋风号”把王婆留他们送到杭州湾钱塘江畔,袭扰战队在此上岸并对沿岸官兵的卫所、岗哨营地实施骚扰和袭击,经杭州,顺道而上,继攻湖州、无锡、常熟,直达镇江、南京。

按照约定,曾竹青、雷妙达他们把王婆留送上岸后,立即扬帆东上,经吴淞口进入长江,逆流溯江而上,三日后到达镇江府蓼洲头,接应王婆留等人。

王婆留的作战计划非常大胆疯狂,单单几十个人进入内陆腹地,置身于官兵民众重重包围之中,奔袭数百里路,也需要非凡的勇气。

王婆留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至必死的决心实施这套作战计划。他万万没料到他这套脑残兼冒险的计划居然成功了,几乎零伤亡的情况获得辉煌的战绩。后来,王婆留总结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在他们有多少支火绳枪,不在他们有多少弹药,不在他们有多勇敢,而在于大明官兵太腐败了。

大明将领已腐败堕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什么样熊将,就有什么样熊兵。

与王婆留当头遭遇上的,是一批──不战熊兵!

自唐之前,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发动战争或者抵制异族侵略,都是从农民中抽丁征兵,为帝王家打仗卖命送死是农民应尽的义务,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农民们耕帝王家的田,就要无条件服从皇帝征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胆敢抗命,杀你没商量。自唐之前,中国境内所有王朝都没有职业军人这个概念。帝王征战,兵从何来?王朝疆域内所有的人都是兵,其实就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凡六十岁以下的人,一挨国家有事,必须服役。这种兵役法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国家体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匈奴、契丹等国家,一旦与邻国开战,男女老少一齐上阵。

而在唐朝之前,中国历代王朝也是奉行这一套兵役法。这套兵役法有很多败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搞到农民忍无可忍。读过《木兰辞》的读者应该有个印象,木兰代父从军,自己买马打造兵器,甚至自己准备干粮,皇帝请你替他打江山还不管饭哩,实在太离谱了。这些当兵的农民在打仗其间可以免税,不过打完仗回家种田,该交的税还是照交。

入唐以后,国家承太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些农民兵好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你以为这些贵族和士官集团官员是白痴呀?放着这么多好处便宜不占,人不为己,当心天诛地灭。皇室权贵与士官集团集团挖空心思调遣这些士兵为自己摆阔充门面,修建皇宫城墙,修建庄园屋宇,甚至充当修建陵园家坟的杂役,把这些农民呼来喝去,象使用奴仆一般羞辱作贱,你说爽不爽?既然爽,当官的就纷纷从军队中拣几个兵丁替自己办事、谋私利。有工资吗?你休想。包饭吗?你自己解决。

那时候这些皇室权贵和士官集团官员当然很爽,不过农民就很不爽。惹不起躲得起,于是农民被迫抛荒土地,落草为寇,纷纷聚啸山林河泽,做强盗勾当去了。做强盗被逮住难免砍头,但活得比当兵更有尊严。

到唐高宗武后那时,唐朝那套以农民为主,征召战士的府兵制度基本完蛋了,折冲府(国防部)无兵可交,一旦国家有事,怎么办?安史之乱,让无兵可遣的唐朝吃尽苦头。幸亏郭子仪有办法弄出一支军队,再塑李唐,否则唐朝提早完蛋了。郭子仪搞那套呀?他当然不会搞李唐搞过那套己经证明行不通的征兵法。李唐那套怎么搞的?读过杜甫《石吏壕》的人应该有点印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老翁逾墙走。……”李唐那套靠欺压农民的征兵制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郭子仪如果还兴那一套,一个兵也拉不来。郭子仪绝不是脑残之辈,他首创在民间招募勇敢的做法,说白了就是雇佣兵役制,因郭子仪这么一弄,中国从此就诞生了职业军人这个行业。

自唐朝末年实行雇佣兵役制以后,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皇朝都是由中央政府拔款招募士兵的。这雇佣兵役制的实行,对皇朝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得亦有失,一方面国家不再强制征召老百姓当兵,当兵成为自愿行为,大大缓和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实行雇佣兵役制对封建皇朝的国防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唐末宋初,雇佣兵役制初建草创之际,军权掌握在地方藩镇头头手中,直接威胁皇权,常常出现强臣压主等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朱温易唐;宋祖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俱是实行雇佣兵役制带来的流弊。正因为如此,赵匡胤才导演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把军权收回中央,不这样做,他睡不着安稳觉。

兵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皇帝可以睡安稳觉吗?国防稳如泰山吗?而后来历史证明,事情恰恰相反。在那个朝代,西方一些国家也实行雇佣兵役制,但西方是个契约制社会,一纸契约明确双方利益关系,大家都按规定办事。雇佣兵们都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但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个人情社会,所谓“军中无戏言,立下生死状”的事情并不多见,仅存传说之中罢了。因为皇帝并没有跟兵部尚书签订契约,明确双方利益和责任;长官也没有跟士兵签订契约,明确双方利益和责任。一切形同儿戏,上面拨下一笔款子,下面的官员写张类似招工广告的公榜招聘勇敢若干,有人来报名当兵,按个手印,造个花名册便万事大吉,剩下的事就是等朝庭按时发饷了。这哪里象一个国家招兵,跟一个土豪劣绅雇佣长工没有区别。在权利不明确情况下,养兵如圈养犬羊,几钱银子养人不胖饿人不死,如何收卖人心?如何叫士兵死心塌地为国卖命?你指望人人都拥有文天祥、岳飞这样高的政治觉悟吗?穿着补丁裤子饿着肚子也要精忠报国吗?这种靠道德自律的做法显然是不靠谱。

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雇佣兵役制催生出来的士兵和军官都是怪胎,兵不象兵,官不象官,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宋代军营专门收容失去土地的难民和城镇流氓地痞作为补充兵力的来源,以便减少难民和城镇流氓地痞对社会的威胁,军营倒象个收容所,而不是代表国家拓土开疆的强力机器。明朝基层军营也基本上传承宋朝军营的陋习遗风,甚至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到了明朝中叶,这部巨大的军事机器已经千疮百孔,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克扣军饷谎报军员的将领,不堪重负的士兵,都使得军户的大量逃亡司空见惯。到了嘉靖年间,军户的逃亡率已经高得吓人,大量卫所形同虚设,有的卫所竟然只剩下一个人!就连滨海前线的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卫所都只剩下30%的兵员,更要命的是,因为国家承太平已久,将领和士兵的素质都差得惊人,有的世袭将领连马匹都不会骑,连旗帜都弄不清楚,平时和同僚喝喝酒、吹吹牛就算是尽职了,而士兵更是战斗力低下,忙于屯田,乐于领饷,就是不会打仗,上阵一触即溃。前线官员章焕曾上疏皇帝,痛心疾首地描绘前线官兵说:“上阵如同儿戏,将无号令,兵无纪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