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40年不倒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鲁冠球:40年不倒之谜-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 “破例”引出的纪录
1984年3月的一天,鲁冠球在办公室的桌前埋头读着文件,“丁零零、丁零零……”急促的电话声打断了鲁冠球的思绪。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消息,有两位美国汽车商人想参观万向节厂,北京中国汽车进出口公司希望鲁冠球的厂子能够接待一下,并且提出接待手续必须在两天内办完,否则这两个外国商人就要去别处。
放下电话,鲁冠球的眉头紧锁起来,当时萧山还是一个未对外开放地区,在钱塘江边还立着一块“外国人止步”的牌子,在这里接待外国人来参观厂子,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从企业的角度,万向当然欢迎,也应该让外国商人来看看厂子的状况。
但是鲁冠球想,什么事情都有规定,但是也不排除有特例,有些事情总是能够特事特办的。关键是自己不能轻言放弃,知难而退。一番思考后,他给市长秘书拨通了电话,要求当面向市长汇报请示。
见到市长后,鲁冠球开门见山地讲了外国人要求参观的事情,也提出了现在他面临的困难。
市长也觉得很为难,毕竟这件事情是第一次碰上,谁也没有经历过,但是很快他就表态说:“未开放的可以变通办理,由市里特批,由对外办公室和公安部门办特许证件。手续由市里办。”
得到市长的许诺以后,鲁冠球所有的困难顿时解决了,他一身轻松地离开市里回到了厂子里面等待消息。大约到了晚上10点钟,秘书就打电话通知鲁冠球一切手续都办好了。
3天后,西装革履的美国商人跨过了钱塘江,进入了鲁冠球的万向节厂。
鲁冠球带领着厂子的主要领导人,天不亮就等在厂子门口,见到美国客人鲁冠球高兴地说:“欢迎美国客人来我们厂参观指导。”
那两个美国商人用生硬的汉语说:“万向。”
鲁冠球一听美国人能够说出万向,很高兴地说:“真没有想到,我们万向这样出名,他们都知道。”
两位美国商人到了车间,从成品堆里拿出几个万向节,用自带的仪器认真检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鲁冠球看得出他们对产品的质量是满意的。
离开车间时,两位美国商人对着鲁冠球用生硬的汉语说道:“很好,很好!”并翘起大拇指。
当天下午,两位美国客商坐在会议室里和鲁冠球谈论了万向节生产的事情,表示愿意合作。
“这种万向节贵厂可以生产吗?”美国商人从皮包里拿出一套万向节十字轴递给鲁冠球问道。
鲁冠球反复看了他拿出的样品说:“没问题,请报价。”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谈判成功,双方签订了万向节厂的3万套产品出口合同。这一订单在当时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第一单”。
破例让西装革履的外商跨过了钱塘江,这一破例引出另一个破例。这两个美国商人代表来自美国行业中排行前三位的舍勒公司,舍勒公司是始创于1923年的美国汽车配件巨子,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万向节专利。他们“一见钟情”地给万向留下3万套万向节订单。 这是万向节厂的产品第一次出口到“世界汽车王国”——美国。
当年的8月,万向的第一批3万套万向节风风光光地发往大洋彼岸,创下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第一单的纪录。
2。 参观风潮
万向集团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引人注目。1983年以后,到万向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万向引来了一阵参观之风。



、第四章 峰回路转:企业婴儿在“破例”中成长…

当时,当地的人们总会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看见一群群前来参观的人们。那时到萧山还只有钱江大桥一条路,道路状况也很差,要在萧山城边拐弯,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行走几十分钟才能到达,但人们还是纷纷前往万向,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1984年春的一天,杭州市市长钟伯熙、市委副书记张浚生、许行贯和杨招棣陪同当时的国务委员张劲夫一起赴万向节厂考察,鲁冠球满脸笑容地陪同领导们参观车间。
工厂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鲁冠球兴致勃勃地给领导讲着生产情况。他十分仔细地解释着整个生产过程,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将他的理想穿插在讲述之中。
张劲夫一边听一边说:“早就听说了鲁冠球的万向节厂,这次我来杭州对你的厂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看了,果真不错。”
“这是国家和市里面的领导们对乡镇企业扶持的成果。”鲁冠球回答道。
这时,参观的一行人正走到一台机床前,一位中年女性正在埋头工作,技术很熟练。张劲夫看了一会儿,嘴里不住地说:“真不错,不错。”
这位中年女性只是腼腆地朝大家笑了笑,没有同他讲话就继续低着头干活,鲁冠球朝这个中年女人望了一眼,没有说话,也未向大伙作介绍。
另一位陪同者告诉张劲夫:“她就是鲁冠球的妻子,厂里想照顾她,不让她再在车间干重活,但他们两人都不同意,只能作罢。”
张劲夫一听,忙问道:“有这事?”
“大家要平等,我不能搞特殊化。”鲁冠球认真作答。
张劲夫听后,感慨地说:“一个人在没有优越的地位之前是一个平民,不会有非分的要求;但如今你有了显赫的地位,受人广泛尊重以后,仍能保持‘平民意识’就是难能可贵的了,希望以后你能够一如既往,继续发扬下去。”
国务委员张劲夫参观了万向节厂,回到杭州还赞不绝口。他说:“真想不到他能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创出那么一个奇迹。”他还当面向鲁冠球提议:为进一步提高万向厂的知名度,可以考虑把它改名为杭州万向节厂。
鲁冠球当然乐意接受。经讨论,市里决定万向节厂更名。经过一切必要的手续,万向节厂于当年5月16日在《浙江日报》上刊登启事更名为“杭州万向节厂”。
鲁冠球的专注精神得到了回报,他和万向节厂的名气越来越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他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一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
198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李峰、林楠的长篇通讯,题为《乡土奇葩》,讲述了鲁冠球的事迹。据悉,这篇通讯是薄一波同志提议采写的。他看了原稿后于4月8日写了批语,对鲁冠球的事迹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并督促《人民日报》早日发表。
这个报道可以说是在为乡镇企业“正名”,也可以说是在为乡镇企业的领导人“记功”。它不仅是对万向节厂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整个乡镇企业的鼓励和支持。所以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是好是坏,该不该促进其发展,还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乡镇企业很好,说它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是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的生力军,是农村深化改革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有人则认为它没有列入国家计划,同大工业争原料、争市场,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大本营,欲取缔而后快。
在这个特殊时期,用国家通讯社的名义,在中央的报纸上发表如此长篇报道,热情歌颂乡镇企业、歌颂一位乡镇企业的领导人,对乡镇企业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是让鲁冠球始料未及的。
3。 引人注目的视察
1995年5月15日,万向集团总部鲜花姹紫嫣红,员工笑逐颜开。
鲁冠球精神抖擞地站在欢迎的队伍中,笑容满面地等待着车队的到来,这天,万向要迎来一个特殊的客人。
上午9时30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浙江省市领导陪同下,到万向集团公司视察。
江泽民同志亲临万向,是对鲁冠球的一种巨大鼓舞。
陪同的人员向江泽民同志介绍鲁冠球道:“这位就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江泽民同志说:“哦,我知道。我听过他的名字。”
鲁冠球激动地说:“江总书记,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我代表全公司4500名员工欢迎您来视察,您到乡镇企业万向集团来,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江泽民亲切地拍了拍鲁冠球的肩膀说:“好,好,好!我是来给你们鼓劲的,但企业的重担还要你们自己挑。”
江泽民的到来让鲁冠球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在接待室,鲁冠球向总书记汇报了企业的发展史。江泽民听后说:“现在有的乡镇企业搞得比国有企业还好。你这里条件很好嘛!”当鲁冠球汇报到企业已从田野走向世界,产品已远销到32个国家和地区时,江泽民同志风趣地说:“你鲁冠球这下名副其实,声冠全球喽!”
在参观车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边走边问鲁冠球说:“你的总资产中资本金有多少?”
“占60%。”
“那么就是40%负债?”
“是的。”
“你这个数字很重要,你把握得很好,大大低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62%的负债率,这样你的日子很好过啊!”
随行的人员随即补充说:“冠球同志是很好的,他这里始终坚持产权不量化到人。”
江泽民加重语气说:“你们不把企业的产权完全量化到人是对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晰产权,但并不等于说只有量化到个人才算明晰嘛。”他鼓励鲁冠球:“你们已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能停步,要继续大步迈进。”
鲁冠球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
当时,最高领导人能够参观万向,让鲁冠球觉得心里很高兴。因为,鲁冠球从中真正感觉到他不是在孤军奋战,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和他站在一起,他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鲁冠球决心更加努力,要把万向办得越来越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