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等湿热蕴结脾胃的定位症状。
④ 有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蒸的定性表现。
⑤脾胃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的鉴别:两证都属中焦的实性证候,都具有湿盛的特征,所区别的是脾胃湿热证,可见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热象特征;寒湿困脾证则以湿盛为主,可见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征象。
本节着重对脾病虚证(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和脾病两个实证(寒湿困脾证、脾胃湿热证)进行了讲述。脾病虚证是以脾气虚为核心病机,气虚不能升清而陷于下,便会形成脾气下陷证。脾气不足,统血无力而致出血,即可产生脾不统血证。脾气不足日久,便会波及脾阳而发展为脾阳虚证。所以脾气诸虚证较脾阳虚证为轻,而且都可发展为脾阳虚证。脾有喜燥恶湿特性,所以一旦脾失健运,便会有湿浊内生,或者化热而成脾胃湿热证;或者寒化而成寒湿困脾证,所以脾之实证总与湿有关,正如《内经》所说:皆属于脾。这是辨脾病证候
“诸湿肿满,”时要关注的问题。
讲
第
辨胃肠病证候方法
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因为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故在心与小肠病证的辨证中予以讨论,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本节主要讲述胃病证候和大肠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胃肠病辨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证的辨识和分析。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一、辨胃气虚证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久病失养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暖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失所荣,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
④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
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为特征。
二、辨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气郁化火伤阴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伴见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胃喜润恶燥,以和降为顺。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不适;胃失滋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液亏少之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阴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胃失和降与阴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等阴虚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胃失纳降的定位症状。
三、辨胃阳虚证
胃阳虚证是指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气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常由过食生冷,损伤胃阳,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胃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绵绵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阴津未伤,则口淡不渴。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为阳虚生寒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阳不足,失于和调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失和降和虚寒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内寒证的定性症状。
④ 有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等胃病的定位症状。
四、辨胃热(火)证
胃热证是指胃中火热炽盛,胃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气郁化火犯胃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火热之邪,郁扰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炽盛,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血络受损,血热妄行,可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火热炽盛,胃气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火热炽盛的定性症状。
④ 有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等火热灼胃的定位症状。
⑤胃热(火)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两证均为胃的热性证候,但
有虚实的不同。胃热(火)证多为过食辛辣或气郁化火所致,病发突然,病程短,热象明显为实性热证;胃阴虚证多为热病后期,发病缓,病程长,具有阴虚特点,为虚性热证。
五、辨寒犯肠胃证
寒犯肠胃证是指寒邪伤犯胃肠,或胃肠阳气不足,使胃肠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寒所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肠所致。寒则气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气机,胃气失和,故胃脘冷痛;证情属实,则痛势暴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寒得温则散,故得温痛减;遇寒则气收更甚,故痛势加剧;吐后气滞暂得舒缓则痛减。若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肠道,传导失司,则见腹泻清水;寒凝气阻,可见腹胀便秘;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见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为阴寒内盛,凝阻气机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邪犯胃,或胃阳不足为主要病机,故有实寒与虚寒之分。
②以胃脘冷痛,遇冷痛剧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等寒证的定性症状。
④ 有胃脘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等寒凝气机,胃气失和的定位症状。
此外要注意,胃寒的虚证、实证鉴别:胃虚寒证的病程长,以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隐痛、喜温喜按。胃实寒证的病程短,多突然发病,以外感寒邪,寒凝气阻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剧痛、拒按。
六、辨食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是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食积证候,常由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伤及胃肠所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