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瑜三番五次地设计打击刘备阵营,但却总是失败,不仅如此,他的计策还反而总是被诸葛亮拿来利用,将计就计,最后自己着了道,吃了亏,却又无处说理,从而惹得他满腔的怒火没处发泄,要不是怒气盈胸,他也不会早早被气死。而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取胜,靠的就是他能掐会算,算准了周瑜的心思,然后将计就计,借他人之计酝酿自己之计,既平安度过危机,又迷惑了敌人,反败为胜。



、假痴不癫,深藏不露

处世之道纷繁复杂,为引起上司注意可以“锋芒毕露”,但为避免招人猜忌却又要“假痴不癫”。《三十六计》中有云:“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可见,假作痴状,并非癫傻,而是一种掩饰自己的最好方式。既能够暗中积蓄力量,掩饰自己所行谋略,又可以示敌以弱,麻痹对手,使对手对自己放松警惕,从而使其漏洞百出。古往今来,谋士对决最为精彩的便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司马懿敢于并且有能力对抗诸葛亮足以说明他的智慧之大,而他更善于利用假痴不癫来掩饰自己。
魏明帝曹睿临终前,将幼儿曹芳托孤于曹爽与司马懿。曹爽乃是大司马曹真之子,魏武帝曹操族孙,身上流淌着魏国皇室血脉。虽然司马懿多次抗击诸葛亮有功,但他依旧知道自己是外姓,故而处处对曹爽表示敬重。而曹芳即位的前两年,曹爽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二人均心系魏国。但不久曹爽便听信谗言开始排挤异党,想要独揽大权,而首当其冲必然是功高震主的司马懿。以曹爽当时的威望及势力在魏国也仅有司马懿一人可以与之抗衡,这一点不仅曹爽知晓,司马懿自然也了然于胸。而当时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排挤他心生一计——假痴不癫,装病在家。
司马懿将一身职务全都卸下,并在家中密切关注曹爽的一言一行,暗中组建势力。这无疑是当时司马懿最好的选择,如此一来,曹爽在朝中再无敌手,更加飞扬跋扈。但曹爽并非完全放心司马懿,熟读兵书的他也曾担心过司马懿是装病在家,于是派即将赴荆州上任的亲信李胜到司马懿家中查探。司马懿自然知晓李胜前来的目的,于是装作身患大病,见李胜时都需要两名侍女扶持才能坐好。喝水时嘴角溢出都不知,与李胜说话也显得有气无力。李胜说自己要到荆州就任,司马懿却说:“什么?你要到并州去?并州紧邻北方少数民族,你可要小心啊。”李胜无奈,只能纠正道:“不是并州,是我的家乡荆州!”司马懿继续佯装没听见,说:“什么?你的家乡是并州?”李胜多次纠正后,司马懿才说道:“哦,是荆州啊。我是老糊涂啦,耳朵也听不清了,今后为国建功就全靠你们年轻人了。”李胜见司马懿说话总颠三倒四、糊里糊涂,便不耐烦地离去了。李胜回到曹爽处禀报说:“司马老儿年迈昏愦,已经离死不远了。”这时曹爽才真正的放下心来。他哪知就在李胜走后,司马懿立刻精神焕发了。
第二年春,魏帝到郊外祭祖扫墓,曹氏兄弟自然全都前往,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他命令自己在军中培养安置的党羽,调兵遣将迅速抢占了曹爽亲信的兵营,夺了曹爽的兵权,并亲率大军前往城外迎接魏帝归来,曹爽所带亲兵自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只能束手就擒。司马懿历数曹爽累累罪行,请示魏帝削其职务,关进大牢。面对着司马懿大军,魏帝也只能如此。后司马懿寻得借口将曹爽问斩,彻底地将曹爽的势力根除了。此时朝中再无对手。
可见,假痴不癫正是一箭双雕之计。司马懿的“不癫”使其在幕后操纵一切,建立自己的阵营,并拉拢军中大将为己所用。在天下三分的乱世,只有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才能争得一席之地。而“假痴”不仅能够躲避过曹爽的明枪暗箭,使得曹爽不再对付自己,还能刺激曹爽锋芒毕露、飞扬跋扈。锋芒毕露的曹爽自然会被君主猜忌,而飞扬跋扈也会遭到他人的厌恶,难免会与人结仇惹人非议。
无论哪朝哪代,都会有大鱼吃小鱼的事情发生,而小鱼生存的最好方式就是掩饰自己、深藏不露。因此,无论是为官之道还是经商之道,假痴不癫都是一种可以善加利用的计谋。善用者如司马懿,可以此来成就功业,只要懂得和做到假痴不癫,即使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可以使人安然无忧。



、克制低调,不愠不火

房玄龄身为唐朝重臣,手中拥有左右朝野的权力,但他为人却十分克制而低调,恰恰这种克制低调就是他的优点,让他在朝中的地位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他的名誉也如日中天,不曾受到损害,克制低调、不愠不火也是房玄龄为人处世技巧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时朝中的大臣个个都是跟随李世民打江山的人才,而这些人的光芒非常耀眼,如魏征、尉迟敬德等,他们豪气冲天、激|情张扬。他们虽然都是为国家着想,一旦就国家大事或者琐碎的小事开始争辩的时候,整个朝中就会不得安宁。他们桀骜不驯的个性经常会导致内部争斗的现象出现。而李世民本人也是年轻气盛,有时候也会脾气暴躁,但是安定下来会思考,面对这些有胆识、曾经帮助他打天下的好臣子,他怎么能使用武力或者权力去压制他们的火气呢,应用什么样的人或方法来牵制和影响他们呢?此时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虽然房玄龄也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房玄龄与那些人不一样,虽说房玄龄尽管在处理大事上性情刚强,但与人交往、共事上性格又较为温和柔顺,最能让唐太宗李世民满意的是房玄龄从不居功自傲,行事克制低调,对人不愠不火,这样一个没有个性没有火气的人,正适合做一个大唐朝中的稳定器,于是在众多功勋卓越的臣子中,他选择了房玄龄为宰相。
房玄龄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与希望,在贵为宰相后,始终发扬着他那原有的克制低调、不愠不火的处世风格,他就像稳定器一样,一方面为太宗分担朝中政事,让他耳根清净,另一方面又为朝廷培养德才兼备的文武大臣,这也就保证唐朝向着盛世迈进。
在日常朝中议事中,房玄龄也常与人争辩,但是他争辩的时候却十分克制低调,他有着极强的忍耐性,从来不会火冒三丈,任何事情都会笑呵呵地向别人解释或说明,面对这样克制低调的处世性格,朝中的大臣无一不把这个看似“软弱”的宰相当成自己的出气筒,有时就算一个小小的官吏也敢对他嘲笑讥讽。一次,房玄龄生病在家休息,有一个小官吏说笑:“宰相生点小病的话,前去拜望还是有好处的,若是病入膏肓了,也就没有拜望的必要了。”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房玄龄的耳中,房玄龄非但没有生气,后来见到了那个小官吏,竟然与他微笑对话。如果没有深厚的品行修养,怎能对一个位轻言微的官吏的恶毒讥讽而低调克制、不愠不火呢?
房玄龄在朝中除了被大臣们当成出气筒之外,更多时候还被皇上当成出气筒。因为,李世民也是一个急躁的人,他常常在房玄龄面前大发其威,房玄龄从来不会顶撞也不会与李世民争辩,而是默默接受李世民的火爆脾气。同朝为臣的魏征对房玄龄的做法感到非常不解。因为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谏的臣子,他从来不会逆来顺受,就算是皇上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他也要理直气壮地争辩,他哪里知道,房玄龄心中非常明白,作为一个帝王,李世民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懂得治理国家,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乐于和勇于纳谏,但是李世民又是十分傲慢暴躁的人,有时候与魏征争吵起来常常喋喋不休,彼此之间心里都很不平衡。这时候房玄龄就懂得做一些自我牺牲——当李世民的出气筒,让李世民在他这里都能得到平衡和缓解。
经过房玄龄这个朝廷的稳定器的调节,朝中的大臣们终于不再激烈地争斗了,懂得了稳定和团结,同时也都看清了主要的方向,并且集合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包围在李世民身边,为贞观之治的到来营造了坚实的条件。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房玄龄克制低调、不愠不火的益处,也体现了他聪明绝顶。可以说,他的克制不张扬、低调不失节、不愠含威、不火显刚的处世技巧使他赢得了全大唐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就在房玄龄去世后,李世民还实行了三日停朝,含泪缅怀他。



、恩威并举,御人服众

人活于世,要活得有章法,在处理事情方面,要懂得应对,想要应对得好,就要有技巧。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是大人物,他们的处事方法越是灵活多变。不要认为只有小人物才乐于耍小技巧,其实,那些大人物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它。
曹操,天地一枭雄也!一生纵横捭阖,挥斥方遒。如此厉害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就旷世之伟业,离不开他处事的小技巧——恩威并举,御人服众。曹操对部下赏罚得当,敢奖敢罚,赏罚必行。这样做一方面充分调动了部下的积极性,让部下更加有干劲,另一方面又使部下对他敬畏有加,服服帖帖、忠心耿耿。
当年曹操出兵攻打南边的张绣,不慎打了败仗,为了保存实力,只好带领部队先行撤退,曹操部下首领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部队(属于曹操嫡系部队)里的不少士兵,借着这个机会到老百姓家哄抢粮食、牲畜,霸占民女,抢人钱财,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军法中提到,遇到这样祸害老百姓的士兵将从重从严惩处,格杀勿论。面对青州兵的违法乱纪行为,身为首领的于禁当机立断命令自己的部队对祸害百姓的士兵就地剿杀,以泄民愤,好给受害百姓一个交代。没想到,青州部队倚仗自己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平时优待惯了,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还心怀怨恨,不知羞愧地恶人先告状,在曹操面前装无辜,还诬陷于禁,说他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