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还心怀怨恨,不知羞愧地恶人先告状,在曹操面前装无辜,还诬陷于禁,说他对曹操的领导不满意,要造反。曹操听到嫡系部队首领的这些煽风点火的话,怒发冲冠,马上带领大部队去找于禁兴师问罪。
于禁被曹操质问,并没有急着为自己辩解、申冤,而是先去忙着安营扎寨,以做好防御敌人的准备。果然,于禁刚把部队安置妥当,张绣的两路大军就杀气腾腾地冲过来了。于禁由于准备充分,这一次终于打退了追兵,并且又夺回一百多里失地,打了一个大胜仗,曹操也因此反败为胜了。在战斗结束后,曹操找到于禁,向他问及事情的来龙去脉,于禁将事情原委一一陈述。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他拉着于禁的手,连连称赞于禁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将才,并且还主动向于禁道歉,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不仅如此,曹操又赏了他很多金银珠宝,还给他升了官。而对于那些诬陷于禁的嫡系部队里的官兵,曹操一点也不手软,统统给予军法处置。于禁知道了这件事后,更加对曹操感恩戴德,并发誓要对曹操尽忠到底,以身报之,肝脑涂地。曹操就这样成功地笼络住了自己手下将领的心并整肃了军队的纪律,以警示那些将军法不放在心上、散漫惯了的属下。
可见,这种恩威并举的手段恰恰就是一种御人之术,同时体现了曹操处事的英明之处。部下们看到他如此公正严明,自然在心中对他是更加敬佩。然而,要做到恩威并举、御人服众又绝非易事,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恩威并存
无论是对属下恩赐或威吓,需要兼而有之,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味地实行一种政策,一定会失之偏颇。比如对一个人只看到其优点并大加赞赏,而对于其不对的地方却不加以指正,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宠坏,从而变得骄纵无礼。反之,若是只去批评打压,那么他就会受挫失去信心。别人的心理平衡很重要,一旦被打破,想要再来挽救就更加困难了。曹操做得很好,既褒奖于禁,又打压进谗言的人,对二者都进行了公平的对待。这样处事,于人于己都有益处,可谓是手段独到,恰到好处。
2。 把握喜好
每个人都喜好利益,都对利益有所追求,有句话叫“无利不起早”,只有人的心中拥有对利益的渴求,才会更加努力地奋斗,以达到愿望和目标,获取心目中的利益。而每个人所追求的利益又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爱名,有的人爱钱,有的人两者皆有之。这就需要施恩者把握好下属的所求,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否则,你的奖励给出去了,却不能给下属以动力,这就得不偿失了。
3。 学会舍得
无论对下属是赏是罚,都必须要学会舍得,正所谓有舍才有得。要奖赏别人,那么就不要吝惜自己的金钱和夸奖,奖赏分量够重,他人才能重视,并视为动力;惩罚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受罚之人是自己的亲近之人就无端地对其法外开恩,这样反而会害了他,同时对自己的名声影响也不好,于人于己皆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度,做到舍得。
有了上述经验,那么也就更容易学会曹操的处世之道,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动动“恩威并举,御人服众”的小技巧。



、目标长远,狠对自己

人生漫漫长路,在途中遇到挫折、坎坷也在所难免。想要迈过一道道坎儿,就一定要经历磕磕碰碰。胸中无理想、无抱负的人,常常会因大事惜身、小利舍命,终究是难成大事;而胸怀鸿鹄之志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都会严于律己,身上带着一股狠劲儿,对别人狠,对自己同样一丝不苟。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狠劲儿自然是无与伦比的,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自己也同样是“狠到家”。他的处事技巧便是要成长,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在关键的时刻,曹操能对自己狠下心来,所以他不会有那么多踌躇和犹豫,也不会在事后有那么多无谓的回望,他把后悔的时间都用在了向前看、往前进,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跨越障碍上。所以,他能够做得比别人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当同时期的为政者们左顾右盼、患得患失时,曹操的脚步却走得铿锵有力,也正是这种狠劲儿,让曹操自己不断坚持。最终,三国鼎立,唯以曹魏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并且奠定了吞并蜀吴进而统一天下的基础。那么,曹操是怎样运用发狠的技巧,对自己也狠劲十足的呢?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亲自率军,打算南征宛城张绣。张绣的谋士贾诩听说曹操来攻,便劝谏张绣前去投降。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随即派他去联络曹操。曹操同意了张绣的投降请求,便引兵进入宛城屯扎。但曹操也有犯错的时候,他做了两件愚蠢的事情,一是纳张绣的婶婶邹氏入房,二是赏赐张绣的贴身爱将胡车儿,这让张绣是又恼又怕,于是举兵谋反,曹操不知其会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逃跑途中被乱箭重伤,自己的长子曹昂被杀,大将典韦也因护主而死。对此,曹操痛心不已。照此来说,曹操便与张绣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他定是要将张绣置于死地才能后快,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准备择曹袁二人之一降之而不能决定,谋士贾诩对张绣再次谏言说:“袁绍此人,连兄弟都不能相容,又怎么会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呢?与其投降袁绍,还不如再次投降曹操,这是最为合适的了。因为其一,当今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诸侯,我们投降他是归附大汉,名正言顺;其二,袁绍如今强盛,我们这么点人马,袁绍怎么可能看中我们而重用我们呢?而曹操则实力稍弱,如果能够得到我们的支持,必定是欢喜异常;其三,但凡是有称王逐霸的野心的人,一定会将私人恩怨放在一边,并以接纳我们的举动来向天下人彰显他的爱才及宽容之心。希望将军不要再疑虑了,速速做决定吧。”于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话,再次向曹操归降。这回曹操便要考虑了,在中箭丧子损将之仇和联绣抗袁的大形势之间的抉择来看,曹操确实对自己够狠,因为在大势之下权衡了个中利弊之后,他最终还是将仇恨搁置在一边,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并宴请张绣,拜其为扬武将军。在怀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曹操为了自己的事业和胜利,他不惜向自己的敌人伸出了友谊的橄榄枝,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确切地说,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这不得不说明曹操对其技巧的贯彻是多么彻底——要想实现心中的大目标,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由此看来,曹操的处事小技巧不仅针对敌人,有时候还会针对自己,对自己来说这种技巧是残忍的,但对于成大事来说又是必要的,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曹操之所以为大人物、大枭雄,就是因为他处在常人不可逾越的高度,他知道使用“狠对自己”的技巧,要想实现心中的远大理想,这是必经之路。



、假装糊涂,赢得人心

有一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代枭雄的曹操明明白白,人在特定事件和环境面前要学会糊涂,能够原谅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否则,生命将是痛苦的。因而他在处理敏感特殊事情上,总会运用着这样的技巧——“假装糊涂”。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的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的序幕。官渡之战,曹操是以弱胜强,打败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势力,从而为统一中国的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战,曹操不仅显示出了其出色的指挥能力,同时还体现出他对下属的宽容和大度,堪称完美之战。这可以说是曹操一生当中最为华丽、精彩的篇章。他在这次战役结束后,就运用了“假装糊涂”的处事技巧,从而赢得了下属甚至是天下人的称赞。
在官渡之中,曹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袁绍大败,只得仓皇败走,连文书档案和财物辎重都来不及带走。然而,当曹操在处理袁绍留下的书信时,却发现有不少属下与袁绍有着书信往来,而且信中的内容有着暗通媾和的嫌疑,这明明就是要谋反。他身边的谋士曾劝说曹操,让他对暗自通信的人逐一点名,然后全部以死罪论处。按说自己与袁绍开战,自己的手下却与敌人不清不楚,这是任谁也不能接受的,大家本来以为曹操会听从谋士的建议而将意图反叛的人都杀了,可是这一次,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这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他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与他为敌,连自己能不能保全尚不可知,更何况是其他的人呢?”说完便一把火将所有的书信证据全部都烧掉了。有了这次烧书信的事件以后,冀州各个藩郡便出现了很多向曹操投降献城的诸侯。因此也为曹操日后扫荡河北、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曹操的“假糊涂”技巧可谓是运用得恰到好处,为自己赢得了十分明显的政治优势。
面对官渡之战,曹操实际上是打赢了两场战役——一场是军事战,即奇袭乌巢,打击袁军的后援物资补给,从而胜利;而另一场则是政治心理战,焚毁手下暗通袁绍的书信,这种“假糊涂”技巧一出,顿时便树立了自己宽厚待人、体谅下属的政治形象,手下将士们从此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从而稳定了军心,同时还赢得了河北各番郡的好感,纷纷前来投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火烧书信,同之后的火烧赤壁、火烧连营一样,都为三国时期天下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为后来三足鼎立的态势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曹操此种“假糊涂”的处事技巧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计策。曹操对手下密谋造反装糊涂,是不是因为他真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气量宏大、为人宽宏、不拘小节呢?当然不是!可以说,曹操火烧书信的做法大大出乎当时人们的预料,这件事并不符合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