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的坚决态度和掷地有声的语调中,体现着一身正气。
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尴尬地夹起金子退了出去,他的喻之以利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646
。
636。论 辩 胜 术
无中生有
诡辩者为了达到其制服对手的目的,凭空捏造,把没有的说成有,这就是无中生有式诡辩。
下面便是一出诡辩者无中生有式诡辩的杰出表演。
1981年11月的一个晚上,在四川某地一个宁静乡村的小瓦房里,围坐着十多名来访者。这时,主人周世洪从里屋踱了出来,寒暄之后,就开始一本正经地宣讲:“我有一张价值三亿美元的股票,代号101,是美国花旗银行1935年发行的。分为正券、副券和保护券,装在一个黄金宝盒里。现在,美国政府决定解冻,恢复其原有价值。我国政府已派人四处寻找这种股票。如能将股票献给国家,就是直接支援四化建设,可以得到三十万元奖金。凡是对献宝有贡献的人,政府都发给四种特殊的证件:一是全国风景区免费旅游证,二是各种紧俏商品优先供应证,三是私人财产保护证,四是大中城市户口自由迁移证。”
众人听到这里,兴奋不已,纷纷要求见识一下那个价值连城的宝盒。周世洪转身走进内室,捧出一个红包裹,放在方桌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解开外面的红绫,揭开黑漆匣子,里
647
论 辩 胜 术。
736。
面是一个土黄色的金属盒子。他说:“这是用十多斤黄金铸成的,光这盒子就值十来万元。”
然后用钥匙打开暗锁,轻轻拈出三张小小的纸片。指着印有飞机图案的说:“这是三亿美元股票的正券,飞机图案表示在全世界通用。”指着印有八角塔图案的说:“这是股票副券,上面的中国风光,是股票专在我国发行的标志。”又指着印有三绺胡须的老人头像的说:“这是保护券,这个当过国民党的政府主席的老人,就是三亿美元股中国保护人。”
正当人们听得目瞪口呆、啧啧称赞时,周世洪便话锋一转:“这张三亿美元的股票,是解放前一个大官买的,他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无儿无女,也不想招惹是非,只要三万元就出手转让。
我没这么多钱,只有靠大家凑钱入股买下来,向国家献宝,领得30万元奖金,我们按股分红。现在已有不少人交钱入股,每人还交了8张照片,准备用来政府发给的那4种特殊证件。……“
这一番出色的表演,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于是人们纷纷解囊入股。
后经查明,这些所谓“美国花旗银行股票”全是由周世洪一伙捏造,那个所谓“黄金宝盒”是用铅铸成,外面涂有一层氧化铜粉。
诡辩者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诡辩目的,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了所谓“美国花旗银行股票”
、“黄金宝盒”
,说得神乎
648
。
836。论 辩 胜 术
其神、天花乱坠,使得不少的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他的这种诡辩表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649
论 辩 胜 术。
936。
倒打一耙
所谓倒打一耙式诡辩,就是诡辩者明知自己错了不但不承认,反而恼羞成怒,强词夺理,一味地把过错推给对方。
比如,有这么一则日本幽默故事谈到:有一位名叫薮井竹庵的医生,来找他看病的人总是治不好。他老婆感到奇怪,问他道:“我说,你给人看病怎么总是无效呢?
这么说,你的医道是很差劲啦!“
听了这话,竹庵医生说:“不,不。我的医道是高明的,可是病人都差劲,所以治疗不能见效。”
“照你说,病人怎么个差劲法呢?”
“我是按医书上写的施行治疗,可是来找我的病人,没有一个是按医书上写的那样生病的。”
这个医生明明自己是个庸医,不学无术,治疗无效,他不但不认错,反而将过错全盘推给病人,说病人没按他的医书来生病,这就是十足的倒打一耙式诡辩。
这虽然也许只是则幽默故事,但生活中的这类诡辩却不乏其例。比如:
650
。
046。论 辩 胜 术
某市财政局出纳员陈××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借职务之便采取伪造发票、涂改帐目等手段贪污人民币七千六百多元,在“两打”运动中,为了逃避罪责又纵火灭证,险些将财政局大楼烧掉。在公审这起贪污、纵火案时,辩护人说:“被告人年纪轻,参加工作时间短,业务不熟练,情有可原。而主要责任在领导,是由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不认真检查、不负责任造成的,应该追究的是领导者的责任。”
被告贪污盗窃,纵火灭证,有着不容推御的责任,而辩护人却摇唇鼓舌,玩弄倒打一耙式诡辩术,将罪责一古脑儿推到领导头上,将被告洗刷得一干二净。
又如,有个强盗被抓后狡辩说:“我偷他们东西,也不能全怪我,谁让他们不把自己的东西看好,使我有机可乘呢?我的罪责他们也应该分担一半!”
更有甚者,一个流氓强奸了一个姑娘,当警察审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竟抵赖说:“谁让那个姑娘长得那么漂亮?
她的容貌和体态对我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存在决定意识嘛,我的犯罪根源在她,应由她负责!“
所有这些,都是倒打一耙式诡辩。
倒打一耙式诡辩所以是荒谬的,就是因为他们所陈述的理由是荒谬的,由理由推不出他们的论点。制服这类诡辩的最好方法,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他们以应有的惩罚,这样就能让他们闭口了。
651
论 辩 胜 术。
146。
误作绝对
有些关于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原则是有一定的限定条件的。比如,“人是能思维的”
,这是人在正常发育的条件下才是真的,而对于那种长期昏迷的人来说,就是假的;但是,诡辩者却往往会以这种有限定条件的普遍性原则为论据,错误地推论出一个超越这种限定条件的特殊性结论,这就是误作绝对式诡辩。比如:甲:昨天你买什么,我今天就吃什么。
乙:昨天我买的是耗子药,所以你今天吃耗子药!
甲说的“昨天你买什么,我今天就吃什么”是有一定的限定条件的,即所买的东西必须是人吃的前提下,我今天就吃什么。但是乙却超越了这个条件,因而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这就是误作绝对式诡辩。
要反驳误作绝对式诡辩,就必须将某个关于客观性事物的普遍性原则的限定条件揭示出来,有关的限定条件明确了,对方的诡辩也就落空了。请看一则关于棋迷兄弟的故事:从前有兄弟两人都喜欢下棋,有一天,哥哥到朋友家下棋去了,家中不慎失了火,嫂嫂叫弟弟赶快去找哥哥回来救
652
。
246。论 辩 胜 术
火。弟弟跑到哥哥的朋友家,看到哥哥正在下棋,就一声不吭地在旁边站着看,直到棋下完了,他才大声说:“哥哥,家里着火了,嫂嫂叫你赶快回去!”哥哥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弟弟辩解道:“你没见棋盘上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吗’?”
哥哥见弟弟这样不明事理,更加生气了,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弟弟挨了打,仍然呆呆地站着,哥哥的朋友问弟弟:“你哥哥打你,你怎么不还手呢?”弟弟理直气壮地说:“你没见棋盘上写着:‘举手无回大丈夫吗’?”
“观棋不语真君子”
是指下棋时要求旁观者不要为下棋的双方出主意,乱发议论;“举手无回大丈夫”
,是指下棋人举棋为定,不要悔棋。
但是这个弟弟却超越了有关的特定条件,认为下棋时不能说任何话,挨打后也不可回手,这样便荒谬可笑了。
653
论 辩 胜 术。
346。
设置陷阱
在论辩中,诡辩者有时故意设置种种“陷阱”
,诱使对手落入他的“陷阱”之中,进而将对手制服,这就是设置陷阱式诡辩。
诡辩者设置陷阱的方式有许多,下面略举一二。
一种是利用带有歧义的语句诱使对方上当,让对方觉得对他有利,当对方上当后,随即对语句作出诡辩者所需要的解释。请看下一则论辩:正值三伏天气,烈日当空,大树下有一个小商贩在大声叫卖:“冰镇汽水儿俩伍毛,快来喝吧!”
有一个外地的过路人听到叫卖声,来到摊子跟前说:“给我拿二瓶!”
小商贩立即打开两瓶递了过来。
过路人喝完汽水,递给小商畈五角钱就要定,小商贩说:“哎,别走,钱不够。”
过路人说;“怎么不够?你刚才不是吆喝‘冰镇汽水儿俩伍毛’吗?”小商贩说:“是啊,一瓶汽水儿俩伍毛,你喝了两瓶,应该是四个五毛,还差三伍毛哪!”
过路人一听,登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又掏出一元伍角狠狠地甩给了小商贩。
654
。
46。论 辩 胜 术
“冰镇汽水儿俩伍毛”中的“俩”是有歧义的,既可以指两瓶汽水,又可以指两个伍毛即一元钱,小商贩正是利用这种含有歧义的语句诱使他人落入他的陷阱之中的。
诡辩者有时也会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势,故意制造假象,诱使人们落入其陷阱之中。
比如,清人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中记有这么一件事:有个恶讼师在六月天替别人写状子。他明知官司必定败诉,但因贪图贿赂而不肯推辞,于是就穿上厚厚的丝棉袄,坐到烧得红红的火炉边写成了状子。不久官司果然没赢,官府追究诬告罪,一追追到这个恶讼师。在公堂上,恶讼师与告状人对质时,故意问道:“我什么时候写的状子?你能把当时的情况说出来吗?”
“那时是六月天,当时你穿着厚厚的丝棉袄,坐在通红的火炉边写的。”告状人回答说。
县官冷笑道:“哪有六月还穿丝棉袄烤火炉的?
分明是你在胡说八道!“
于是便判告状人诬陷罪,把恶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