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烽烟(上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bbs烽烟(上部)-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 意外发现

  一 、意外发现 

  ——这开篇标题就让人发懵,现如今抄袭文章同造假货一样几成燎原之势,反抄打假为人心所向时代所趋,却怎地落得个覆灭下场? 

  看官,且听我细细说来—— 

  
  推开窗户,银杏儿仰起头,只见天空清朗剔透,惟天边飘着几缕云丝,那淡雅,那浩阔,直让她心脾爽彻。 她缓缓舒展四肢,决定今天结束了在C网论坛的一切后,开电瓶轮椅车去街上逛个够,直逛到电瓶的电耗得精光,再叫辆三轮车把自已和轮椅车拉回来。自一年前来到C论坛公布遭遇不公,她已经好久没到外面去透透气了,而现实中有太多的事等着她做,要为申诉奔忙,要为生活的迥迫而教小提琴,要对付艰难的日常生存,要写因上网而停搁的文字……她实在不能在网坛泡下去了。 

  科班音乐出身的银杏儿决定在离开C论坛之前,向版主反映一点情况,即一段时期以来谈论古典音乐的帖子中存在的问题,只望引起重视,免得造成误导,让C网论坛沦为李鬼乐园。 

  谈音乐的帖子是“科列克”写的。 

  科列克在为数众多的帖子里,分别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拉威尔、施特劳斯等大音乐家的生平、创作、流派、作品进行介绍和讲解,其帖子点击率极高,回帖量惊人,网民们纷纷表示对高雅音乐的渴求和理解,盛赞科列克的音乐天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帖子还被论坛长期置顶……在社会大力倡导高雅音乐之际,C网论坛能有如此盛景,实在值得称道。 

  一开始,银杏儿对科列克很是佩服,把那么多音乐家的材料传上论坛,光输入文字也得耗费不少时间啊!不过,她从未点击过那些帖子,一是太忙顾不上,二是音乐是她从小学习的专业,虽因久病而告别音乐演奏,但音乐早已注入她的生命,从小铸的就的严谨态度也丝毫未减,因此她不便于参与业余爱好者似是而非、不知何所云的谈论,更不能指出他们的低级错误——与不懂音乐的人说音乐,说得清吗?

  她把自已申诉不公的帖子都保存到硬盘后,心想就要离开了,应该对科列克表示一下支持,便点开《施特劳斯的音乐》一帖,用目光匆匆扫描了首帖,跟帖道: 

  “看到科列克网友不不怕费心费力,一次又一次把介绍音乐的文字输入到这里,甚是感到欣慰。真正理解音乐要靠听——用耳听,用心听,多听,还须提高文化素养,但对刚刚接触音乐的听者而言,文字毕竟可以起到某些引导作用。” 

  转瞬,科列克回帖说: 

  “正如你说的,的确费心费力。在这篇文章里,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还没有费什么精力,《蝙蝠序曲》就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这首乐曲也很熟悉,但有歌剧的背景,要分析那就得先要了解这部歌剧。好在前几天我下载了这部歌剧的视频,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整部歌剧,然后才开始做《蝙蝠序曲》的分析。” 

  银杏儿大吃一惊:那些帖子内容和交响乐的作品分析,是科列克的原创?音乐是这门极为艰深极为广博的艺术学科,需要经过长期的严格的学习方能入门,尤其分析交响乐需要系统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需要高深的音乐修养,他一个业余爱好者,哪来这样的专业水平?现下介绍音乐家的文字和古典音乐作品分析书店里书籍繁多,网上一搜一大片,他没看过这些资料?他真的有分析交响乐的能力? 

  银杏儿的脑海浮出数月前的情形:她准备为一位历尽坎坷的革命老人的诗作《登泰山》谱曲。这首诗是诗人抒写他迎来光明后,壮志依旧地去攀登泰山,却因体力不济未能登上泰山顶。诗中浓墨重笔地抒写了老人的遗憾,沉重而深情地咏唱对人生的眷恋……可以说,这首诗饱含着诗人整整一生的人生感触,更是诗人的人生绝唱,谱曲时,银杏儿激动得热泪横流,不能自已;之后,她把谱写好的歌曲发到C网论坛。 

  科列克跟帖了,口气权威地指点: 

  “曲调起伏太小,结尾处应该是弱,表明渐渐远去、再见的意思。” 

  银杏儿淡然一笑,心想这个人可能识简谱都困难,因为即便看看歌谱,也应能辩别旋律的起伏跌宕,却怎说曲调起伏太小?而结尾处明明标写着“弱”的符号,莫非他不认识?再说,歌曲结尾那宏大的撼人心魄的深意,哪是“渐渐远去、再见的意思”之类意思所能比拟? 

  虽如此,银杏儿以为业余爱好者怎么说都热情可嘉,便不失耐心地作了简明的解释。 

  类似情形还发生过,对这样的业余爱好者,银杏儿一笑了之。但这样一个缺乏音乐基础知识的人,竟然说自已能分析复杂浩繁的交响乐,这又是怎么回事? 

  银杏儿再细看一遍《施特劳斯的音乐》首帖,这才发现,《蝙蝠》序曲由双簧管奏出的轻松优美的旋律,被科列克说成“奏出了第一段的一个很滑稽的音调,是在暗示人们这个故事会有一个滑稽的结局。”——啊哈,《蝙蝠》结局的皆大欢喜,他怎么会听成“滑稽”?如此缺乏基础知识和起码的感受能力,却说能分析交响乐,这吹牛皮岂非要把天撑破? 

  
  未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此男即彼女”之逻辑

  二、“此男即彼女” 

  看官,为深入浅出说明问题和点明要害,先摘转某政府网站音乐频道《音乐的要素》中几句话: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旋律是听众的向导,听众在接触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如果你听音乐时既不能辨认旋律,又不能追踪旋律,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听下去了,因为你只不过是模糊地感到音乐的存在而已。” 

  ——看官明白,这段话意思再清楚不过:如若连简单旋律都不能辩认,音乐于他不啻是对牛弹琴,分析交响乐就更是“天外之事”了。 

  
  往下,银杏儿又浏览了科列克几个帖子,发现科列克当之无愧地接受人们的膜拜和“天才、专家、教授”等等美誉时、操权威口气进行指教时谬言层出,最为荒谬的,是把著名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称作曲家用作的主题的俄罗斯民歌,是《伏尔加船夫曲》。 

  “我的天!”银杏儿忍不住喊起来,《如歌的行板》吟诉无以言诉的无助和伤痛,是一种令人伤悲得窒息的绝望呻吟,主题采用的是俄罗斯民歌《夜歌》,《伏尔加船夫曲》则相反,它充满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吼喊出反抗之声和对光明的强烈渴望;两首乐曲旋律大不一样,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即便只唱一唱,旋律和情感的对比也能轻易区分,而且《伏尔加船夫曲》的歌词还把表达的内容写得明明白白,就算是业余爱好者,要分清也不难,可他怎么把伤悲绝望和强烈反抗混为一谈?而连两首简单旋律都不能辩认,岂非正是《音乐的要素》中那段话所指,“只不过是模糊地感到音乐的存在”。 而如此这般,却居然说能分析拥有无数多的、变化到极至的旋律的交响乐,简直就跟不识英语“ABC”,却吹嘘翻译了狄更斯的长篇名著一样荒谬可笑,纯碎是天方夜谭! 

  后来发生的情形更令人难以置信。

  银杏儿指出科列克的错误后,“科”理直气壮称: 

  1、他听了28年古典音乐;28年中学了和声、曲式、对位(复调)、配器;(注:即作曲四大件,复杂艰深的专业知识); 

  2、他也会唱《伏尔加船夫曲》,他发现《如歌的行板》第六小节,与《伏尔加船夫曲》第一小节完全一样,因此《如歌的行板》主题采用的就是《伏尔加船夫曲》。 

  银杏儿差点晕过去! 

  一首最最简单的乐曲至少也得有十六小节,两首乐曲仅有一小节一样,就全都一样?依此逻辑,岂非《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国际歌》?岂非此男即彼女,因为两个人的左脸上都长了颗痣嘛! 

  别说听了28年古典音乐,即便只听了一年,也应一听便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是对牛弹琴一年,牛也会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有不同的反应啊!称学过高深的作曲四大件,却竟然以“两首旋律有一小节完全相同”而判断“此曲即彼曲”,这是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啊! 

  仅此一例,就证明科列克不能辩认最简单的旋律,证明他根本不可能自已分析高难的交响乐,他那些帖子的内容不是原创,是从音乐书藉或网上资料抄袭得来!如果说他的帖子内容在文字上跟书上和(网上)资料还有些不同,那不过是对音乐的文字描述作了些改头换面,加进了占比例小而又小、纯属他自已的荒谬错误。 

  
  还有更让人哑口无言的,科列克这个低级错误,据他称是抄自八十年代一本杂志的内容,这已经证明他是抄书而不是原创,但不幸的是在全盘抄书时,他把杂志上的印刷错误也照抄了下来,还以“《如》第一小节和《伏》第六小节完全一样……”证明印刷错误的“正确”;而把这一切搬到C论坛来“讲课”,接受众人的吹捧膜拜,受到论坛的赞许和嘉奖,这就是C论坛的莫大不幸了! 

  作为业余爱好者,缺乏基础知识、犯些低级错误本属情有可原,但把“借”来的吹嘘成自已“原创”,在公众场所以假充真以讹传讹,这就情无可原了! 

  
  未完

三、阴差阳错之遗憾
三、阴差阳错之遗憾

  
  说到抄袭,银杏儿想到不久前C论坛的轰动事件。较早在论坛出文集的女网友“W”,被指有抄袭行为,为此引发了场声势浩大的反抄袭运动,结果是“W”被批得落花流水,替她辩护的人又不服气。 

  银杏儿来网坛是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