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烽烟(上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bbs烽烟(上部)-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服气。 

  银杏儿来网坛是向*抗争,加之病残在身、生存艰难,实在无心顾及其它,因之对类似的“运动”不感兴趣。再说她的专业是音乐,如若病情允许,她首先要做的是以音乐抚慰身心的创痛。文学书藉他小时候读过不少名著,但已多年无遐顾及,“W”的文章她只看了半篇就关掉网页,哪儿抄了古人文章她跟本弄不清楚。所以对“W”是否抄袭,她认为自已无发言权。不过,见一些熟悉的网友替“W”争辩,说“W”抄古人文章都标明了出处,银杏儿心想是啊,既标明出处,就不算抄袭,于是跟帖表明看法,而后想赶快离开,现实中一大堆事务等着她啊! 

  促使银杏儿发这个言还有个原因:她憎恶弄虚作假,但反感置人于死地。这场反抄袭运动,参与者之众,气势之轰烈,简直就是你死我活的撕杀;这种情形总让她想到*的血雨腥风,让她心中有种挥之不去的抵触。犯了错误可以帮助教育,何必弄得如此惨烈?基于此,科列克的问题,她打算只向版主说一下,且不直指抄袭,引起注意就行了。她绝对没想到的是,仅仅这一想法,已将她推到炼狱的门口,令她不得善终。 

  看看论坛的值班版主是许锋,银杏儿给他发短消息说: 

  “我要离开论坛了,想向论坛反映点情况,可以吗?” 

  许锋回复: 

  “请讲。” 

  银杏儿匆匆写了份文字,略举几个例子,说明科列克音乐知识馈乏,他帖子的内容不可能是原创,请多加注意。 

  几分钟后,银杏儿收到许锋回复: 

  “银杏儿你好: 对于你认真执着的精神,我很是敬佩。就此事我向蓝海版主了解了一下,也征求了科列克本人的意见,他说作品分析、音乐评论部分是原创,关于人物介绍方面是参考了一些资料。看了你所指正的地方,说明你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有一个提议,你可把你刚才所发的资料在其帖子里逐一进行辩驳,表明你的观点,你看可否?也使其他网友有个比较,论坛嘛,就要论和谈。” 

  ——看官明眼,科列克仅仅是“人物介绍参考了资料”?任何稍懂音乐的人都明白,一个缺乏基础知识的人对音乐名著——交响乐的作品分析,不过是把书上资料上的高深内容搬下来,在文字上作点改头换面而已,这能叫“原创”?真是世态百相啊!高雅音乐一走红,个别人就以之作为牟取好处的工具,玩出装神弄鬼的花招;若在高雅音乐被视为资产阶级大毒草的年代,这些人还不知要怎样“革”音乐的命呢! 

  银杏儿心中有说不出的烦恼和感伤,但即便这样,她对许锋的提议仍然不情愿。她实在不愿意在不懂音乐的地方谈音乐,要向不懂音乐的人证明科列克的问题,得大量抄书,而她手边没这些书,她这低档二手电脑又不支持网上搜索,并且,因为可能找不到跟科列克文字完全一样的文章,还得为讲解基础知道而费尽口舌,而病情在身的她哪能再承担这些繁杂工作?她想离坛常常都急得象浑身着了火,哪能再陷在这里?再说,许峰那“看了你所指正的地方,说明你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说法,证明许峰是音乐的门外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低级错误,何须下什么功夫?版主是门外汉,无疑会给维持“谈和论”的秩序增加许多困难;更不可小视的是,科列克正处锋头之巅,吹捧者如云;一群人相互吹捧搞得满天浑沙愕然一片,她却只身一人,在这个一提不同意见就要地震海啸血雨腥风的论坛,谁来保证讨论秩序和公正?许峰能不能保证?别的版主能不能? 

  反正,她不出帖! 

  ——看官,银杏儿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如果讨论秩序不能保证,后果又将如何?紧接着发生的就证明了这一切…… 

  
  银杏儿向许锋回消息,说明不愿出帖的理由,之后等着许峰的回复。 

  这一次,她眼巴巴等了一个半小时,屏幕上也没弹出短消息,而且论坛值班栏里许锋的名字也消失得无踪无影。 

  世间什么事最磨人?——没有下文的等待。 

  漫长无果的等待中,银杏儿心中的微波掀起了大澜。打许锋一提出建议,她就感觉到压力,这压力来自版主提议的份量,也来自身的责任感:指出谬误,却怕麻烦不想公开,这算什么?许锋是不是认她是懦夫,干脆一走了之? 

  银杏儿感到惭愧。那惭愧象把锯子在割锯她的心;她的心被锯裂的口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痛,终至无法忍受;她咬咬牙,豁出去地想:

  “出帖!出就出!” 

  
  银杏儿再次明确思路:出帖只为指出克西卡的错误,提醒他自觉,也让大家弄清楚正确与谬误,但绝不提抄袭二字,免得引发不愿看见的可怕后果。 

  正值晚饭时间;银杏儿边敲键盘边琢磨,决定重点说《如歌的行板》的错误,不能说得太猛,点出问题实质,摘抄少量书上内容进行印证便可作罢。 

  匆匆写了几句,银杏儿把鼠标钉住“发出”,一发狠,手指按了下去点击。 

  殊不知她手还没从鼠标上松开,就已后悔。但那发出去的,已经收不回来了! 

  心烦意乱之中,银杏儿忽见当值版主的名字又换成许锋,火急发短消息,要求撤回发出的帖子。 

  许锋庚即回复说: 

  “我刚吃饭回来。没关系,既然发出,就索性探讨一下吧。” 

  “唉!”银杏儿一声叹息,只得硬着头皮,横下一条心。 

  
  其实,银杏儿点击发出之前四分钟——即她表明不愿出帖、等待许锋回消息的第一小时又二十五分钟,许锋已经客客气气地回复了她:“看你的意思吧。再次感谢你的意见。”可是她的二手劣质电脑和拨号上网戏弄了她,直到第二天才把这条消息展示出来。如能及时看到这条短消息,或许她不会出帖,或许不会招至那场灭顶之灾。 

  ——看官,就四分钟之差啊!天底下的事往往就是如此,阴差阳错,让你追悔莫及! 

  
  (未完)

四、初次交锋遭遇偷换论题
四、初次交锋遭遇偷换论题 

  
  眨眼功夫,银杏儿的主帖《略谈科列克的音乐帖子》就在论坛页面浮出。 

  银杏儿在首帖写: 

  “近来,科列克网友在论坛发了不少介绍音乐家及作品的帖子,虽然我只看了少部分,却也为他对高雅音乐的热爱而感动,但也有困惑,想说出来以求探讨—— 

  科列克于多处表示,他帖子中对交响乐作品所作的分析解释(评论),是他自已的分析结果。我很想知道他分析交响乐的过程,能说说吗? ” 

  科列克立即回复: 

  “我听了28年的古典音乐,28年中也学了很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曲式学》,《和声学》,《对位法》,《配器法》。我对音乐的分析是反复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随时把听的过程中的对音乐的感悟记下来。” 

  ——看官,难道凭自已说自已听了28年,就证明高水平?哄小孩子去吧! 

  
  银杏儿记忆犹深的是,*中古典音乐遭到禁绝,直到1978年国庆节10点正,中央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节目才破天荒播放几首小提琴独奏曲和舒曼钢琴小品,宣告古典音乐解禁。当时她尚无力站立,乍一听见收音机里飘出那熟悉而亲切无比的声音,她激动得跳起来,结果是跌倒在椅子角上,把额头撞出了血。而作为普通公务员,28年前科列克从哪儿去弄那些‘大毒草’?连作曲四大件都学了,却怎地弄出“此曲第一小节跟彼曲第六小节完全一样,此曲即彼曲”的惊天之谬?唉,这是哄谁呢! 

  银杏儿回帖: 

  “很好。你看了不少音乐书藉,想知道音乐书藉对你分析乐曲可否产生影响?你在对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进行分析时,是否也是反复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科列克回: 

  “当然,这是知识性的东西。” 

  ——看官明眼:既然看了那么多书,作为一个缺乏基顾知识的人,就应该以实例证明自已的高水平(呵呵扯淡!),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吧? 

  
  银杏儿直接针对核心问题,说: 

  “其次,科列克在“柴科夫斯基”一帖中,说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主题,系采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而另有网友提出:《如歌的行板》用作主题的是俄罗斯民歌《孤独的凡尼亚》。两个答案哪一个正确? 希望听听科列克网友的看法。” 

  科列克回: 

  “关于你所说《伏尔加船夫曲》和《孤寂的万尼亚》,哪一首是《如歌的行板》采作主题的,我在那个帖子里已经有说明了。” 

  银杏儿: 

  “哦,在你的帖子中我没看到,请再说一遍好吗——《如歌的行板》用作主题的是哪一首俄罗斯民歌?” 

  出现了短暂冷场。显然,科列克清楚自已的被动。 

  
  (二) 

  一刻钟后,网友“ADC”插话: 

  “虽然是两人对话,但对音乐的理解都超过常人。应向你们学习。” 

  这位爱好音乐的网友觉察到危险信号,想以转移话题进行缓和,但他的善意却使克西卡增添了勇气。 

  
  科列克果断抛出对策,以偷换论题手法,把银杏儿的具体问题拉向抽象和不着边际: 

  “对音乐形象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一个人在两次听同一部作品时,由于心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任何音乐家都是如此看法。谢谢!” 

  ——《如歌的行板》主题采用哪一首民歌,相当于《梁祝》协奏曲用作基调的是越剧,还是京戏,竟能倒腾成“对音乐形象从来就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