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在明末- 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淮芬嘟陨媪粤奖椤薄=颅Z“其谈古事则述二十一史如黄河泻水”,成为人们学习“二十一史”的典范;曹学佺“旁通天文、禅说、字说、语录、二十一史”,也受到人们的青睐;陈际泰“尝黙二十一史,不三月而成”,成为学习“二十一史”记诵超群的智慧象征。不懂“二十一史”则成为不学无术的代名词。于是,形成了“士大夫遂家有其书,历代之事迹粲然于人间”的局面,就连诸士奇在清兵入关、仓惶逃亡日本之时,也没有忘记带上“二十一史”,足见人们对“二十一史”的重视。

    明代自从嘉靖印行“二十一史”以后,不仅国内形成了学习“二十一史”的热潮,就连日本、安南等国也十分珍视“二十一史”。史书记载,“日本自宽永享国三十余年,母后承之,其子复辟,改元义明,承平日久。其人多好诗书、法帖、名画、古奇器、二十一史、十三经。”说明“二十一史”在日本很受重视。明末清初思想家朱之瑜在清兵入关之际,“不甘剃发从虏”,客居安南,曾和一位只会写汉字不会说汉话“不知是何官职”的知识分子讨论古文义理,期间,朱之瑜曾“问云‘尊府古书多否’?答曰:‘少少足备观览’。余问《通鉴纲目》、《前后汉》、《二十一史》、《史记》、《文献通考》、《纪事本末》、《潜确类书》、《焚书》、《藏书》及《古文奇赏》、《鸿藻》等书,答云:‘俱有,惟《鸿藻》无有’。”说明,“二十一史”在安南也比较流行。

    明朝确实有有识之士意识到把辽金史的正统性认定下来,在边患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对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隐患,试图“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主张重修《宋史》,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但他们的主张和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支持,他们主张重修宋史的活动虽然轰轰烈烈,均属于私人修史性质,说明朝廷的主流士人、官员以至皇帝不赞成“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到了明朝中期,试图“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形成**之时,明廷并没有受这些试图否认辽金正统地位思潮所左右,仍然承认“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进而将辽金二史列入中国正史序列之中,正式形成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明确地表明了明廷赞成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态度。

    在明朝政府主张的“二十一史”之说形成以后,很快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一些士人不但认真学习和研究“二十一史”,而且用“二十一史”做为自己著作的名称,说明“二十一史”之说包括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思想认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应该说,朱元璋时期,认可辽金史的正统性或许有政治考虑,毕竟大力宣传民族划线,不利于分裂北元和蒙古其他部族的联系,但是在北方边境压力急剧加大的时候,大明朝还认可辽金史的正统性,这就是玩火了。

    至于嘉靖朝北京城被蒙古围观,万历末期满洲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居然在意识形态上不做防御,甚至把自带干粮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堤坝的有识之士打脸,这政治智商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东林党或许有千错万错,否定辽金史的正统性这点上是没有错的。

    当然先秦儒家的观念,本质上是一种文明观念,或者说的夸张点,可以勉强算古代的民族主义,和近代的民族主义根本不是一回事,毕竟没有经过工业社会的洗礼,没有文化普及,经济一体化,就没有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近代的民族主义是什么东西?他是个恶魔,两次世界大战的腥风血雨可离不开近代的民族主义煽风点火,他又是个天使,西方就是靠着近代的民族主义这种先进的意识形态立国,成了世界的霸主。

    对于皇帝来说,近代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宝剑,让皇帝们动员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拿破仑暴打欧洲联军,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近代的民族主义却又是一把砍向皇帝自身合法性的宝剑,毕竟历史的发展指明了,近代的民族主义合法性取代皇帝自身合法性是历史的潮流,按照自身利益来讲,未来要当皇帝的刘白羽按理说是不该放出近代的民族主义这大杀器的!

    不过在十七世纪,中国要想崛起,必然要放出近代的民族主义这个大杀器。刘白羽想到这里脸色红了白,白了红,最后终于想开了,未来是大争之世,你不放出近代的民族主义,那就算是自己建立的王朝比历史上的满清强一些,大势也是差不多的。毕竟过了一战之后,不管你对近代的民族主义态度如何,诸多帝国也都完蛋了,既然如此,这种小心思别用为好——一个现代人,知道历史发展大势,也坐着自家千秋万代的美梦,想起来都惹人发笑不是……。
390追打
    既然如此,反正未来的发展也决定了民族主义这头怪兽必然出笼,刘白羽

    自然下定了决心,对着崇祯皇帝说道:

    “辽金元三代,都是胡人入主中原,不是中华正统,臣想主编新的历史,把辽金元三代列为亡国历史,以正视听,不知陛下可否把臣重修的历史,列为大明正史?”

    这是什么意思?崇祯皇帝本来就想立刻答应,毕竟按照中国以往的经验,重修通史那是几十年都不稀奇——刘白羽重修通史,就是学东林党没事给皇帝编段子,也比他带着几十万战兵威胁要大得多不是?

    至于对意识形态的敏感,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毕竟一方面进过清流们几百年如一日的给大明皇帝编段子,大明朝的意识形态早就是千疮百孔了,刘白羽就是要做一些手脚大明朝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另外一方面,刘白羽本人虽然很多观点近于法家,但都是有理有据,更没有给人编段子的恶习,反倒是经常被人编段子,一会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一会是建文帝的儿子……

    不过崇祯皇帝忽然警觉起来,刘白羽仅仅是对着辽金史的正统性下手么?崇祯皇帝心里清楚,刘白羽根本不是什么纯臣,更谈不上忠臣,如果非要说对取代大明朝有什么顾忌,也是担心大明朝的合法性很足,自己妄动的结果就是成为朱温,王莽,曹操一流罢了……。

    “老师,您自己也不是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草堂春睡足么,这一次也累得够呛,还是休息几年,再……”

    崇祯皇帝觉得刘白羽这种人,混吃等死是最好的,最好啥事都别干!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罢,我马上就回山东去,你愿意怎样,就怎样!”

    “不过我也话说在前边,辽金元三代的正统性我刘白羽必然毁掉,这种为汉奸辩护的理论,大明朝却是当做官方正统,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难道陛下不知道,太祖皇帝在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招兵时军营外树立的大旗上所书的诗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么?”

    我xxoo!崇祯皇帝面对刘白羽的质问,几乎泪流满面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辽金元三代的正统性是朱元璋自己确立,然后嘉靖,万历一再强调的祖宗家法好不好?

    至于太祖皇帝在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招兵时军营外树立的大旗上所书的诗句,我自然比你清楚,毕竟当时大明朝还不稳固,朱元璋杀了小明王,刘福通之后还要担心自己的合法性,把消灭刘福通推到张士诚身上,然后又把杀小明王的事情拿廖永忠当挡箭牌。而大明朝一统天下的时候,自然无须遮遮掩掩,明太祖朱元璋就明确说过自己扫平的群雄之中就有安丰刘福通了!

    只是崇祯皇帝好不容易才盼到刘白羽自己要走,如何敢节外生枝,自然是支支吾吾,不敢正面回答,毕竟这年头舆论掌握在东林党手里,皇帝或者内阁在意识形态领域基本是没有发言权的刘白羽现在和东林党几乎练成一体,其实崇祯皇帝是不是答应刘白羽,无关紧要!

    就在此时,一直仰望天空,像个木头人一样的温体仁忽然阴沉沉的说话了:

    “青山居士!有谣传说说你是伪宋丞相刘福通的后人?”

    “不是谣传,就是这样,温大人想要如何?是让今上把我刘白羽定为妖人株连九族,还是把我刘白羽定为贱民,子孙后代都送进教私坊呢?”

    刘白羽微笑的脸上忽然变的狰狞,厉声说道:

    “温大人,你想试一试的话,请随意。”

    这人平时嘻嘻哈哈的,没想到骇然发怒的时候,帝王气息却是比那个表面威严,实则色厉内荏的崇祯皇帝要强得多!温体仁不是没有投奔刘白羽的心思,只是见到刘白羽之后,却是大失所望。刘白羽见了温体仁,不是谈论吃喝玩乐,就是说历代野史,再不就是海阔天空,各种各样的侃大山,对于要拉拢哪些朝臣,需要哪些朝臣做什么,这些改朝换代之前最要准备的事情,却是绝口不提。

    这些举动温体仁不是不可理解,毕竟温体仁和刘白羽没什么交情,改朝换代这种事,风险极大,刘白羽对温体仁什么都不说,可以理解为胸有城府,但是刘白羽有一点,却让温体仁小看起来。

    那就是刘白羽这人喜怒形于色!

    现在的人,大约会把一般政客的作秀当成政客的感情流露,其实这就错了,政客的作秀一颦一笑都是有公关形象策划好的,类似大学考试时期,某些和老师有关系,提前知道了题目答案一样,前者不是真的性情,后者也不是真的学问。

    其实古代也好,近代也好,不轻易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情暴露,是政客的基本功之一,毕竟现实中谁也没有主角模板,被人捕捉到了自己的想法,思想模式,就如同下棋的时候棋路被人看穿了一样可怕,除非两者水平相差太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