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朝分崩离析,几乎整个西藏陷入战乱局面,西藏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
  这种混乱持续了30多年后,吐蕃王朝最后一个赞普达玛的嫡系后裔,吉德尼玛衮在各种势力的追杀下落荒而逃,被迫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阿里地区。
  阿里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但因为位置偏僻,远离战乱。而且当地的布让土王不但没有驱赶吉德尼玛衮,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拥立他为王。吐蕃的余脉这才得以在阿里高原上落地生根。
  张建林: 吉德尼玛衮不但接手了布让土王的这片领地,而且他做了这个王以后,他对原有的领土进行了非常大的扩张,等于把阿里这块地方基本上拿下来,所以后面才会有所谓三衮占三围这么个说法,就是说他把三个儿子又分封到三处。那么,这首先要肯定这块地方他都统治下来,他才可能把三个儿子分封到三个地方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高原上的王朝(2)
作为一名吐蕃王族的后代,吉德尼玛衮凭借自身突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通过几十年的苦心奋斗,把偏安一隅的阿里治理得像模像样。年迈后,他将统辖的领土分封给了三个儿子,其中他的幼子德祖衮创建了古格王国。
  张建林:总的来说,那时候学术界对古格了解还是比较少的,没有搞清楚的问题特别多,包括古格王国当时统辖的这个范围有多大,属于那个时代的遗址还有多少,而且遗存下来的东西还有哪些?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再有它是怎么样被灭亡的?去调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作为考古学一般的考察目的和调查目的,就是你得摸清楚这个作为一个遗址,它的遗址总的范围,它遗迹的数量,遗迹的这个类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分析那个时候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流等,看这些资料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研究它当时的历史,来复原当时那种生活状况。
  尽管人们通过有限的史料,能够拼接出古格王朝的由来。但古格700多年的历史细节,在史书中却无从查询。在如此荒凉的阿里高原上,这个王朝的兴衰一直让人们匪夷所思。那么张建林和考古队员们能否在考古发掘中寻找到一个鲜活的古格?
  张建林:我第一次见到古格都城遗址的时候,当时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去的时候是乘坐着一辆大卡车,老的四吨的解放牌卡车,敞篷的,我就在那上面坐着,上面搭个棚,第一眼看到古格的时候,确实特别震撼。尽管我看过不少照片,也看到过介绍它的文章,但是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心情真是特别激动,因为它确实非常壮观。
  在张建林眼前,古格王国遗留下的都城建筑出现在高原令人炫目的阳光下,无遮无拦,历历可数。这些残垣断壁证明了一个王朝确实存在过,证明在一个个黑暗的洞口深处,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王室纷争,百姓生活、社会风貌,宗教信仰。
  那么在古格王国,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在怎样地生活?又在怎样地创造它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这些才是张建林和他的队员们最想寻觅的,才是引导人们打开古格王国神秘之门的钥匙。
  除了札不让山上的都城建筑外,在古格王国的旧地,在方圆不过六七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着许多古格时期留下的寺院、石窟。这些巨大的遗址,让人们不难想见当时的古格王朝是何等的繁荣。
  张建林:就是想全面地利用当时能够利用的所有手段,比如说测绘、照相、录像,还有记录,考古上还有一些清理发掘的任务,就这么安排下来。当时工作还是非常艰苦的,因为我们去调查的时候,还没有出现过一张整个遗址的实测图,所以我们想把实测图作为一个重点先来做。
  遗址全图包括地形的变化,包括遗址和遗迹的分布要全部体现在上面,根据这个图我们才能划分区域,进行编号,进行遗迹的编号。这个图,我记得当时我们干了15天时间,总共在那儿呆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干这个就干了15天。
  这个工作非常困难,因为那个地形特别复杂,有些地方人上不去,我们用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经纬仪,要用塔尺,那个尺子可以抽出来,经纬仪像望远镜一样要看过去,测它的方位和它的标高,要测这个东西,所以你要想测得精确,你要跑的点就特别多,包括一些很难上去的地方,你要为了把这个地形测准确,就得到那个地方去,把塔尺立在那儿,然后才能测出来。好多地方当时就是爬不上去,用手铲,考古上用的手铲,用手铲挖几个脚窝,然后把塔尺抽出来,拄着塔尺,踩着脚窝爬上去。跟攀岩一样,如果一下没站稳就会滚到山底下,下面就是悬崖。
  如今的阿里地区,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强烈的日照和稀薄的空气成了考古人员的劲敌。尽管考古发掘异常艰辛和危险,但遗址中一个古老王朝神秘的气息吸引着张建林和他的队员们踏遍了遗址的各个角落。渐渐地,古格王朝在他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了。
  张建林:整个古格遗址是在象泉河南岸的一个台地上,这个台地上伸出来一个土山。就好像从陆地上伸出去一个半岛一样,伸出去这么个土山。这个伸出去的半岛后边特别狭窄,而且又被当时古格人人为地挖断了,所以它成了孤立的一个土山,后边有联系,但是这个联系被挖断了,这主要是从军事防卫上的需要来考虑的。在上面处理成一个平台,后面靠近山的那面挖下去,前面垫起来,取平,取成平台,有些山体上有些自然形成的平台,还有人工造出来的平台,把一些建筑建在这个地方。
  古格人选择在山上构筑自己的城堡,看来不仅有军事上的考虑,更有政治上的考虑。将王宫建在山顶,高高在上的王权便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和巨大的威慑力。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一定是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这些住在山顶上的人主宰着整个王朝,为了巩固对王朝的绝对控制,他们不惜人力物力,构筑了一个铜墙铁壁般的王宫。
  张建林:当时我们在那儿分了八个区,顶层这一块我们把它叫做王宫区。因为它是在整个城堡的最高端,在那个地方整个居高临下,也是整个城堡的一个核心:既在海拔上是最高的,防卫上又是最核心的地方。它在这个土山上处在至高无上的地方,象征它的王权也是至高无上的。
  

高原上的王朝(3)
再往下这块地方是由一些房屋建筑和窑洞组成的一片住宅区和防卫区,通向山顶没有一条明道通上去,它是由一条暗道通上去,所以暗道口一旦把守住,谁也攻不上去。那暗道口很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属于王宫区的山顶区,周围这一圈全都是悬崖峭壁,只通过打在山体里面的一个隧道可以上去,这隧道里面有台阶,当时修筑了台阶,一级级上去以后,通过长达40多米的隧道上去,才能达到王宫区,如果有人想从四周爬上去是绝不可能的。有点像华山那个地方,千尺窗,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条路可以通上去。
  张建林和同事被古格王朝神秘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这个时候,一个问题出现在张建林心中,既然古格王朝是由吐蕃王朝的后裔创建的,那么它的意识形态建设似乎应该承袭着吐蕃的一切。吐蕃曾是个政教合一的王朝,佛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在古格,人们的信仰如何?宗教又处在什么位置上呢?
  张建林:接下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宗教区域。有几个佛殿,保存得比较好的佛殿,都在这个区域里,从上往下数的第三个台地这一块,红殿、白殿、大威德殿,护法神的大威德殿,还有一个度母殿也是在这个台地上。
  再往下是一个缓坡地带,缓坡地带有些小山包,小山包上都有一些碉楼、碉堡,碉堡之间有一些防卫墙,它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地带,是属于这个城堡最外围的防守阵地。
  从残留的寺院规模上,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古格王国袅袅香烟、万人攒动的朝圣盛况。可见佛教在古格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它不仅是古格的国教,也是古格百姓的精神食粮。但令人疑惑的是,从古格故城的建筑布局来看;皇宫在上;寺庙在下;也就是说从位置上僧侣并不是与国王平起平坐的,这样的政教关系不同于当初的吐蕃王朝。不过在古格,神的位置还是高于普通的市民百姓。
  张建林:老百姓就在从上面数第三、第四这个区域,这地方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因为阿里这个地方,海拔比较高,年平均气温很低,很少有树木,所以当时遗址在构建过程中,很多建筑就是用土山上挖的土夯筑起来的,或者用土山上的土打成土坯垒砌起来,最常见的就是窑洞。
  远远望去,蜂窝样的洞穴,布满了札不让山的山坡。这是一座直立起来的城市,令人惊奇的是古格先人是怎样在土山上建造起这座城市的?并且把等级秩序如此直观地呈现在自己的都城建筑上。
  张建林:如果从仿生学角度来讲,这个建筑让很多人想起了白蚁的窝。是自然环境把当地的居民给限制了,他没办法,他只有用这种办法来处理他的居住和其他功能上的需要。在整个青藏高原上也只有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普兰县、还有日土县,就是当时古格王国管辖这个范围之内才出现这种窑洞。
  窑洞中的生活还是比较讲究的。我们从间数来讲,少的就是一间,我们叫单室洞。多的有4室洞到5室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室一厅、四室一厅,一进去这个洞往往比较大一点,它是一个家庭里面公共活动的场所,因为这个灶在这儿,在这儿做饭,在这儿吃饭,有些事情在这里商量,而且也是最靠外边,然后里边再套着有一些洞,这些洞可以居住,作为卧室来使用,还有开些小洞来作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