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年毛泽东-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有‘炼狱’,意思相通:万死而后超生。中国的希望,大概也在于此!”  庄穆的眼光,顿时变得凝重而炽热。  “紧要的是,不可浮躁,不可逞匹夫之勇,要做‘潜在’的学问,用‘心’去准备。不然,袁世凯没倒、方世凯没倒,你们倒先‘圆寂’了。”杨昌济难得逗出个趣,自己却一点都不笑。  毛泽东与蔡和森悉心领受,相顾会心。  “爹,”开慧出现在门口,“吃饭了。”  毛泽东闻唤起身道:“杨先生,打搅了。”  蔡和森却懵懂了:“现在吃什么饭?”  杨昌济微微一笑:“我不吃早饭。你们来了,中饭提前,名曰‘早中饭’。请——”  “先生,我们……”  毛泽东与蔡和森还想推辞,被杨昌济止住:“恭敬不如从命。”  杨夫人催客入座:“饭都盛了,请请。”  毛泽东与蔡和森遂入座,见筷子人各两双,再看先生一家,都一样,有些诧异。  杨昌济一笑,解释道:“一双是公筷,留洋养成的习惯。”  毛泽东与蔡和森这才恍悟。  “开智呢?”杨昌济问。  “哥到舅父家去了,晚上回来。”杨开慧回复着。  杨夫人招手相请:“来来,吃。”  

第三章:死神复活(6)
“为你俩相识,也为开慧——”杨昌济又将目光投落到爱女身上,“找到了小先生,请——”吃罢饭,毛泽东与蔡和森意犹未尽,情犹难舍,遂双双信步来到湘江边。  “才进一师,就遇上了徐特立先生,现在又有这么一位学通中西,识贯古今的杨先生,真是我们的‘造化’!”毛泽东幽默中仍透出不胜感慰,转瞬又肃然有加,“只是杨先生期望太重……”  “是哇。”蔡和森也体察着负重,眼里燃出火花,“既生在乱世,也只有横下一条心啦!”  两人不期而然发现什么,便驻足抬目。  天色阴霾,江水如墨。  一叶打鱼的轻舟,在昏黑的浊浪里艰难地穿梭、颠簸着,蓦然间,掀起一簇逆浪,在相连波涛的鼓噪下,劈头压下,吞噬了轻舟。  蔡和森一声大嚷:“糟了!”  未几,轻舟披着一身碎浪,又猝然钻出;浊浪不甘,又群起扑压。  鼓噪的喧哗,声声震耳。  毛泽东不由得联想横生:“不斗则亡,事不由人。”他俩回到城里,真又目睹到了体察着的“扑压”——  一班北洋军押解着一队“革命犯”。同时间,猛听得对过巷口里一阵砸桌破门的碎响,一个教员模样的“秀才”滚翻到街心,随即步出特缉队长,身后执枪的队员还抓着几个文弱教员。  毛泽东目光一颤,脑际即刻闪划出——  清军统领黄忠浩率兵破门而入;  如鸡鸭般被驱赶的革命党人犯;  ……  血腥的枪声,亡命的惨叫声。  脑际的清军渐变做眼门前的北洋军。  许是因为担心,毛泽东颤动的目光掠出鄙夷:“一丘之貉!”  蔡和森斜眉一锁,眼内的火星随即燃烧出来。  毛泽东忽有所念:“走,去看看我的一位朋友。”  朋友在求是小学。  “他是我前些年认识的,”毛泽东介绍着。他俩刚到校门口,就听得孩子们的哭声,两人不觉心一提,连连跟号房通报:“我们找朱辛贵先生。”  等不及号房工友说什么,两位访客已匆步循哭声而去。  咦,这哭泣怎么在校长室里?  毛泽东、蔡和森一脚跨进校长室,便双双怔住——  一群小学生拥着显然是做校长的人,哭作一团。  毛泽东一眼发现朱华贞:“小华贞。”  已经11岁的小华贞见到毛先生,返身扑来,哭诉道:“爸爸叫他们抓去了……”  “怎么回事?”  校长年在而立,一脸惶惶道:“就因为上历史课时,朱先生骂了袁世凯一句‘独夫’,被探子听见,就……”  “朱先生绝食都三天了,只怕……”一教员忧心如焚。  校长一筹莫展:“保释,不准;去探监,也不准。”  蔡和森义愤满腔:“只手遮天了!走。”  毛泽东拉过小华贞,转对那位教员道:“请带路。”  蔡和森、毛泽东一行径直赶到监狱的铁门口。  警卫横枪赶开毛泽东、蔡和森一行:“去去去,你们当看马戏呀!”  蔡和森一把将枪拨开道:“里面关的是人,不是马!”  “你也想进来呆几天怎么的?”  警卫正威胁着,一位大略是班长什么的,闻声从邻屋里出来呵斥:“吵什么?吵什么?!”  警卫连忙立正报告:“又来看什么朱、朱……”  “朱辛贵。”毛泽东倒不急不忙。  “我要爹爹!”小华贞哭嚷着。  “怎么?非要汤芗铭都督下令,才让进吗?”毛泽东虚实莫测地扯起虎皮。  班长暗下一愕,紧盯着毛泽东、蔡和森,略一迟疑道:“让他们去收拾吧。”  除去小华贞听不懂“收拾”外,余者无不闻之一颤!  “他是自作自受!”  被两个看守兵从铁牢里拖出来的朱辛贵,业已气绝身亡。  “爹——!”一声痛呼,小华贞飞扑上去,“爹!爹——!”  毛泽东蹲身细睹着如此脸色惨白、身体枯羸的故友,一阵心酸眼热。他怎么能忘记——  码头畔,街口上。朱辛贵寻踪而至,揽过女儿,负疚地忏悔着;  求是小学。朱辛贵轻轻推开教室门,一指讨论中的学生,自豪地称许着;  图书馆。朱辛贵送来《汉民日报》,忿忿引指着袁世凯的劣迹;  ……  毛泽东悲泪难禁,颗颗滴洒在业已木然不知人间之凄苦的朱辛贵那惨白的脸上。  蔡和森眼里火花一迸而出道:“不能就这么歇手!”  毛泽东断然颔首。几乎不由自主,他的脑海里即刻浮现出少年时代那深深铭记在心头的往事……  那是辛亥革命前些年,腐朽的清王朝“哺育”了腐败的社会。洪灾、兵灾加上骚乱,活不下去的长沙饥民揭竿而起,头一个造反的目标就是衙门,连巡抚大老爷都被赶出了衙门,好不扬眉吐气!可惜不几日,清军一围剿,好多谋反者被砍了脑壳;有的还被满门抄斩。少年毛泽东纯洁的心灵震动了!他那时在读私塾,跟小同学们议论了好些天。他深深地同情攻打衙门的饥民们!他和小同学们大多认为是因为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了饥民们才造反的,饥民是和自己家里人一样的良民,抓捕他们,砍掉他们脑壳是极不公平的。不久,活得太艰难的韶山农民学着长沙饥民造反的榜样,也秘密组织了“哥老会”,跟地主、富人们“借粮”,“借”得后分发给穷苦人家。一个姓彭的铁匠是首领,穷苦乡民们都拥护他。可惜地主富人们串通了县衙门,派兵镇压了“哥老会”。逃进深山的彭铁匠又被自己人出卖,还是被抓走了,当众被砍掉了脑壳。“砍掉我脑壳,还会有张铁匠、李铁匠生出来!”乡里流传着的这句铁匠的遗言,毛泽东自然记忆良深。他怎么会忘记呢?  

第三章:死神复活(7)
对弱者,对弱势群体,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近乎天性的同情。兴许这与母亲的熏陶和影响有不小的关系;兴许这亦是一种遗传基因使然?  弱小的朱辛贵之死,点燃了毛泽东积聚在心头的抗争之火。这抗争是颇有些谋略的,与长沙饥民攻打衙门、与彭铁匠“借粮”迥然有别——借送葬来示威抗议,这在长沙城里怕还未曾有过!  白竹布围箍的灵柩左右,是两行醒目的大字——  只因说了“独夫”  坐牢绝食身亡  由教员、学生自愿组成的送葬队,哭声喑哑,缓缓从求是小学出发。毛泽东与蔡和森牵着呜咽不已的小华贞,走在灵柩最头里。  一行送柩人,无哀乐,无口号,只有泪眼,只有抽噎,只有苍凉与悲恸的沉默!  路人驻足,店人探首,一路上相识不相识的路人过客同怀着一般的苍凉与悲恸——沉默!  无人喊、无人拉,竟不时有人默默汇入到送葬的行列中。  沉默的队伍,沉沉行来——直趋都督府。  都督府门前的一排警卫,如临大敌一般,挺着身、横着枪,一个个虎视眈眈。  督军室面街的窗口下,站立着汤芗铭都督。他没有想到,也未曾遭遇过这般的抗议示威。  特缉队长焦灼不堪地请着命:“都督,我看先把那些个大人都……”  “都抓起来——这么一大帮子?!你叫我在湖南还如何立足?”  “那……冲了它!”  少顷,汤芗铭漠然一笑:“只要给两头的字撕了,就是游到北京、游到天边,也悉听尊便。”  “哈呀,对对。妙!”  警备的北洋军一接得密令,便群起出击,宛若虎狼般突入送葬队伍,一时间,都督府眼皮底下撞的、倒的,攥的、扶的,哭的、叫的,乱作一团。  毛泽东紧护着小华贞,蔡和森领着一班教员手拉手紧护着字联。人打倒了,又爬起;手脱开了,再拉上。  毛泽东亟亟叮嘱抬柩人:“莫停下,走!”  骚动中,队伍又行进了。  也未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被几经撕扯而变得残破的字联,依然留下了两个分明可辨的大字——“独夫”。  衣破人伤,残缺的队伍依然在沉默中行进、拓展……  破损的灵柩,伤残的队伍,行到一师门口,还是惊动了整个学校。  迎候在门口的师生们,不顾驻军的驱喝,涌动着、抗争着。  何叔衡“你北洋军无权阻止我们师生送葬!”一名学生激烈地冲开横枪的士兵,招呼着师生。此生身短,脸圆,一口引人注目的八字须,言行举止,莫不透着动人的感情。他是何叔衡,字玉衡。一师学生,时年38,后为新民学会会员,中共“一大”代表。1935年2月24日撤出苏区时,在福建上杭水口附近被敌人包围,跳崖牺牲。  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默默地加入了游行行列。  萧子升、罗学瓒、张昆弟、陈昌、萧三、彭道良……一个个同学,噙着泪,怀着忿,随之融入沉默的队伍。  醒目的“独夫”两字,人人可见。  由泪与忿凝铸而成的队伍,宛若湖南的母亲河——湘江一般。  湘江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