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让着寇准,各有各的原因。就吕端而言,是因为他遭贬时寇准救过他,如今位居寇准之上,正好以礼让来回报他的恩情。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深一点儿来说,是吕端看透了寇准的跋扈,他认为这样的人在朝廷里肯定待不长,不定哪天就把皇上和百官都得罪了。与其与他争高下,还不如让他乱跳跳进泥潭里,自己也不至于落个倾轧贤臣的恶名,这正是吕端大事不糊涂之处。张洎则更有切肤之痛,当年寇准贬青州,说了寇准一句坏话,晚做了一年多的参政,如今赵光义让自己与寇准并列,如果坏话再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岂不又要得罪皇上?为了明哲保身,他索性向寇准明确表示:他主要负责修撰时政记,中书省里的事,任由寇参政做主就是了。寇准见吕端和张洎都有知恩图报之心,也就受之泰然,无暇多想。吕端本想让张洎制约寇准,见张洎凡事一推六二五,当然有些气恼;张洎也想让吕端
  先说至道元年冬天,围绕着提拔后进之士,三个人出现了公开的矛盾。
  这一天常朝之后,寇准叫住吕端,说道:“如今陛下病体难支,中书、三司和地方官吏的配备,我等自行调整一番,就不必惊动陛下了。”
  “好哇。”吕端满口应承。“请寇大人到本相府署里一同议论,如何?”
  “还有张洎大人也一同商议吧!”
  三个人来到了吕端府署,寇准先开口道:
  “蜀中虽然归于平静,可人心恐怕很难恢复,必得清廉干练之吏前往抚绥,严戢赃吏,宽民赋税,才能使百姓向化。寇某以为当年皇上派樊若水去做四川转运使是个大错误。樊若水是个老臣,也称得上是干吏,可是他居功自傲,总认为皇上亏待了他,所以既不恤政事,又不恤民事,惹出那么大的乱子。老臣干吏不为朝廷做事,就等于是贼臣!有鉴于此,寇某以为当派年轻风厉之臣前往蜀中。这样的人无功可居,更想建功立业。不知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寇大人言之有理!”吕端说道。“只不知寇大人以为派谁去更为合适?”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五回 宋皇后怆然辞世(7)
“寇某以为三司的丁谓十分干练,做事利索,不拖泥带水。”
  吕端和张洎相互看了一眼,张洎先开口道:
  “下官以为此人可以胜任!”
  吕端一听这句话,就明白张洎是在随声附和。他认为堂堂蜀中转运使,让这么个无名小吏去做,实在说不过去。朝廷简拔人才固然可以超擢而用,但总得大致适度。就凭丁谓现在的职位,离蜀中转运使还差着四五个等级呢,这么用人岂不乱套?他不想再一味迁就寇准,于是言道:
  “丁谓少年得志,是个干吏,不过骤升为转运使,恐怕难以服众。寇大人的心情本相十分理解,可是张大人如此附和,本相倒不好理解了!”
  张洎听出吕端在讽刺他,立即改口对寇准说道:
  “吕大人的话也有道理,一个三司小吏骤获转运使一职,大概会有人不服。”
  “不就是个名称嘛?”寇准觉得吕端和张洎小题大做。“嫌这个名字太响亮,就改叫副使!二位大人真有点儿多虑,只要能把事办好,管它名称叫什么?樊若水倒是三品大吏,干成什么事儿了?”
  “朝廷自有审官的制度,擢拔太骤势必引起官吏们的不满,寇大人还是谨慎些为妙。”吕端还是不同意寇准的说法,觉得这么说不过瘾,又刺了他一句:“寇大人用人不以阶次,朝官们已经有不少议论了。”
  寇准有点急眼,没好气地说道:
  “这些昏官,自己不思进取,一味盯着别人的升迁,然后风言风语,飞短流长。长此以往,朝廷里全成了混饭吃的懒虫,还能有什么干吏?有那么几个干吏,也被他们掐死了!众口铄金,自古而然,可怕呀!”
  张洎滴溜着眼睛瞅了瞅吕端,又瞅了瞅寇准,来了个折中:
  “丁谓确有能力,可资历又的确是太浅。张某愚见,不如让他到川东的峡路当个转运使,试其劳绩,过几年再行提拔,不知两位大人认为这样做妥不妥当?”
  张洎所说的“峡路”,是指川东夔州附近几个郡县,因为太祖乾德年间攻打蜀国时,沈伦担任曹彬的随军转运使,以夔州为基地运送粮草。当时属于临时性的设置,后来人们叫惯了,就称这一地区为夔峡路或者峡路,或者干脆就叫夔路,都是同一个意思。此地并不常派转运使,张洎这么说,完全是为了和稀泥。他本想使吕端和寇准的意见趋近,不料两人都不同意。吕端先道:
  “即使是峡路,当年沈伦也是三品大员。”
  寇准摇头叹息:“好端端一个大材,为什么非要小用?”
  张洎无言。三人沉默了一会儿,寇准又道:
  “大理寺的王钦若也很能干,如今中书舍人也缺,翰林学士也缺,寇某意思把他从刑吏泥坑里弄出来。他的文笔很好嘛,连皇帝都十分欣赏。”
  “刑寺之官,本相以为做个中书舍人知制诰足矣。”吕端接着说道。他真怕寇准脑子一热,把王钦若提拔成翰林学士。
  又议了几个人,不欢而散。寇准刚愎惯了,也不管吕端和张洎怎么想,没过几天,便把王钦若提拔为中书舍人。王钦若写的第一道制诰,就是任命丁谓担任夔路转运使。寇准为什么最终采用了张洎的方案呢?一是觉得张洎所言有些道理,所以先安排丁谓担任夔路转运使,日后业绩卓著,再行提拔不迟。他亲自找到丁谓,嘱咐他好好干,干出个样儿来,立即提拔他担任四川转运使。丁谓大喜过望,给寇准规规矩矩磕了三个头,表示从今以后,惟寇公马首是瞻,绝无二心,没几天便走马上任去了。
  吕端把寇准的专断禀奏了赵光义,赵光义为了均衡中书权力,又安排刚刚提拔的御史中丞李昌龄为参知政事。刚转过年没多久,又出了一件事:曹彬的儿子曹灿从西北驰回汴京奏报军情,说西夏那个李继迁反复多变,前两年是假投降,最近聚集了一万多人攻打灵州,不知该忍让还是该出击。赵光义近些日子几乎每天都头痛难忍,动不了这个脑子了,传命吕端和柴禹锡分别上书拿出方略。柴禹锡很快上书,力陈朝廷应该发兵。吕端一时拿不定主意,托阎承翰先捎话儿给赵光义,说这样的大事,宰相一人很难定下,需召集百官共同商议,过几天以中书省的名义上奏皇上。阎承翰如实给赵光义一说,赵光义点头赞道:
  “还是吕端聪明!”
  “陛下,张洎求见了几次,都让微臣挡回去了。微臣看陛下今天精神挺好,要不,宣张洎来给陛下解解闷儿?”阎承翰试探着说。
  “解闷儿?朕猜想他是给朕添闷儿的!”赵光义不以为然。
  “是是!”阎承翰躬身言道。
  赵光义躺在榻上,又觉得十分无聊,对阎承翰说:
  “可怜他求见了好几次,宣他到大庆殿来吧!”
  “是是!”阎承翰躬了躬身,快步出殿。
  一刻工夫,张洎气喘吁吁地来到大庆殿,进殿就跪:
  “陛下龙体可康复了?臣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连觉也睡不踏实!”
  “难得张爱卿一片忠心。”赵光义朝他招了招手。“平身吧。爱卿有何事要奏?”
  张洎从地上站起来,趋到赵光义榻前,俯身奏道:
  “陛下龙体欠安,还要忧劳国事,臣真是忧心如焚。可是吕端丞相却不慌不忙,一连几天议论来议论去,臣以为有失大臣为国谋划之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五回 宋皇后怆然辞世(8)
赵光义未置可否,问张洎道:“依张爱卿的意思,朕是该出兵还是不该出兵?”
  张洎在李顺之乱时曾写过几道圣旨给西北将帅,总体的意思是灵州旷远之地,土瘠民顽,朝廷派大军征讨,所得甚微,所失甚大,命将帅们不用去管它,只要李继迁不再内侵就行了。据此,他揣测赵光义的意思还是不发兵,于是奏道:
  “臣以为西夏一地,从唐朝以来就是羁縻之邦。本朝开国以后,太祖皇帝用的也是抚绥之策,小丑跳梁,不过贪图几粒粮食而已。朝廷给他们一点粮米,远比兴师打仗损失小得多,故而臣以为还是以不出兵为上策。”
  赵光义摇了摇头,说道:“朕原来也这么想,可今天不这么想了!”
  “陛下!”张洎有些慌乱,问道:“这是为何?”
  “原因有二。”赵光义一字一顿,落地有声。“其一,唐朝羁縻西夏之地,那是因为静难节度使一直尊奉唐朝政权,不敢有所背叛。太祖皇帝不动他,也是因为他对大宋恭顺备至,遣使进贡。如今李继迁反复无常,动不动以武力相威胁,朕若是再忍让,岂不让他觉得朕是怕他?其二,朕如今病成这个样子,说不定哪一天就追随太祖而去了。朕要给子孙留下一个完整的大宋疆土,绝不允许李继迁啃掉一口!”
  张洎没想到赵光义如此反复无常,说变就变,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今天这一奏又拧了皇上的劲儿,真是画蛇添足,追悔莫及!他本来是想把吕端挤掉自己当首相的,没想到搬起石头又把自己的脚砸了!情急之间,掉转话头说道:
  “陛下庙谟胜算,实在高出臣等万倍。陛下,臣还有事要奏。寇参政执政以来飞扬跋扈,臣实在无法与他共事了,臣请解职,望陛下恩准!”
  “你六十多岁的人,怎么像个小孩子,动不动就想给朕撂挑子?寇准怎么了?说给朕听听!”
  张洎猜想吕端已经参过寇准,这个话题不会再说不到赵光义的心坎儿上,于是禀道:
  “臣与寇参政虽为同官,可他自认为臣乃他所举荐,所以命臣只管书写时政记,别的事体不许多问。更有甚者,此人狂妄之极,去年议论后进官吏时,他当着吕丞相和臣的面,公然说陛下随意任人,以愚为贤,还举樊若水为例;又说陛下满朝皆是昏官。陛下试想,这些官员都出自陛下的圣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