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朝纪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想看书来

救人要先救己(1)
就在齐明帝即位的第二年(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北魏军队大举进攻南齐,萧衍奉命率偏师开往前线增援司州刺史萧诞。大军离作战地点还有百余里的时候,主帅听说北魏军队兵强马壮,竟然被吓得举步不前。无论萧衍如何劝说,主帅就是不肯动。于是萧衍只得派部将攻占贤首山,不想魏军很快切断通往贤首山的粮道,众将没有一人敢前去解围。无奈中,萧衍主动要求充当先锋,带领主帅拨给他的一部分精兵和自己的一些部下,趁黑夜登上贤首山,打退了魏军的进攻,并利用反间计使魏军发生内耗。就在敌军士气低迷之际,萧衍决定发起反攻,他的动员令是:“望麾而进,听鼓而动。”为了激励士气,他亲自挥舞大旗,鼓声震天动地,士气大振,萧诞的守军也趁势开城迎敌。魏军受到前后夹击,很快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据说整理战场时,有人在魏军丢弃的一个“巾箱”内,发现了北魏孝文帝给他前线指挥官的一道敕令:“听说萧衍善于用兵,我到之前不要轻易与其交锋。如果能俘获此人,江南则为我所有。”只是萧衍的动作快得多,还没等孝文帝赶到战场,魏军已经被打败,孝文帝称霸江南的愿望也就此泡汤。除战功外,这道来自北方敌国皇帝的敕令,虽然对于北魏的败军之将们已经毫无价值,但对于萧衍来说,却是顶级的“褒奖”。齐明帝萧鸾得到消息后欣喜异常,即刻颁诏,萧衍就地升职,接手司州刺史的重任。
  萧衍不仅会打仗,治理地方也得心应手,担任司州刺史期间声望极高。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头脑发昏。一次,有人想赠送一匹上等良马给他,萧衍一脸严肃地予以拒绝。既然当面不肯收,不如来个“暗度陈仓”,固执的送马者,趁夜黑风高之时将马拴在萧衍住处门前的一根柱子上。第二天一早,萧衍知道后,发挥他大文人的特长,斟字酌句地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信,拴在马头上,命人赶出城外,以便马的主人前来认领。据说,最终马还是被送到了府上。其实,作为一名刺史,接受一匹良马,本非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萧衍却抓住它小题大做,借由送马的“佳话”,使自己刺史大人的廉洁之名得到广泛地传颂。
  让萧衍始料不及的是,其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声望却引起了朝廷的不安,皇帝陛下开始怀疑这位被世人爱戴着的部下,做出这等“表演”到底意欲何为?还没从“表演”的快感中脱离出来的萧衍被第一时间召回京城,职位明升暗降。
  聪明的萧衍意识到自己的表演过火了,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如不马上“转舵”很可能会触上“暗礁”,使自己多年的用心毁于一旦。回到京城后,他马上遣散自己的部下,深居简出,出门常常乘坐“折角小牛车”,做出一副退休养老的姿态,清心寡欲地就像一位出世修道者,结果搞得皇帝陛下大受感动。在齐明帝的倡导下,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向萧衍学习的热潮。疑心消除了,君臣之间又恢复了以往的亲密,萧衍自然重获重用。
  萧衍打胜仗靠的是出众的谋略,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成为常胜将军。虽然他打过许多胜仗,但也经历过类似走麦城的战事。就在前面那场令他大放光彩的胜仗结束两年后,另一场战争又开始了。
  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军队又一次不请自到,大举南下,连续攻克南齐几座重镇,雍州告急。齐明帝惊惶之余,立即派遣萧衍等人迅速增援雍州。
  这一次萧衍的运气可没那么好。大军一到雍州西北,就被北魏强悍的铁骑围了个水泄不通。萧衍立即运用他擅长的战略思维做出了判断,提出我军远道而来物资匮乏不可久战,不如趁敌人立足未稳,鼓励将士们一鼓作气杀出重围以图大计。这条建议虽非上策,但在当时也算是有先见之明。不想,另一位主帅却坚持认为北魏军队都是骑兵,游动性强,坚持不了多久,日暮就会自行退兵。根据这位将军后来的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胆小怕死,不敢突围。倒霉的萧衍,终于被这个家伙拖下了水。事情果真就像萧衍预料的那样,敌人不但没有退兵,反倒像蚂蚁见到肥肉一般,越聚越多。这位将军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乘夜黑风高偷偷地带着几位亲信溜之大吉。得知主帅逃走,南齐各路军马顿时大乱,作鸟兽散。北魏军队见到对方的乱象,趁机发起攻击。混乱中,齐军完全失去作战能力,很快溃不成军。萧衍无力回天,只得带领手下的残余部队边战边退。败退中,南齐军队由于惊慌失措,队伍经过一道沟壑时相互践踏,加上追兵用弓箭射杀,死伤惨重,好不狼狈。齐军一路退至樊城。
  

救人要先救己(2)
这次战场失利,主要责任虽不在萧衍,但总还是吃了败仗,作为主帅之一自然难辞其咎。好在明帝算是明白人,不仅没有责怪萧衍,反而将雍州的防务全部交给他,并任命他为辅国将军、雍州刺史。对于地位已经很高的萧衍来说,此举无异于虎添双翼。不仅在朝廷上任高官,更拥有地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权,此时的萧衍真可谓高官在座、兵权在握,成为名副其实的实权派。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萧衍被任命为雍州刺史的当月,在位5年的明帝因病驾崩,他的儿子萧宝卷随即即位,他就是有名的东昏侯。
  这位年仅16岁的新皇帝,竟然又是一位昏君!他在做王子的时候,就是一位戏耍无度、不爱读书的人。先帝对此似乎并不在意,只是告诫这个宝贝儿子:做事不可在人之后。意思就是先下手为强,后出手遭殃。这可能也是作为父亲的萧鸾一生大开杀戒的重要行事原则。死前他将这一原则传授给本来就缺少德行的萧宝卷,国家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南史·废帝东昏侯本纪》记载说,这位昏庸的皇帝宠信当时被称作“六贵”的权臣,同时又有所谓的“八要”把持朝纲,把个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异常混乱。萧宝卷性格、心理上都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沉闷寡言,拒绝与众臣接触,只喜欢与一些宠臣们在一起,而且非常听信他们的话。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六贵”、“八要”为何能够如此专权。
  虽然做太子时就得到父亲的百般宠爱,但不知为什么,萧宝卷对父皇似乎非常反感。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究竟源于何事,我们不得而知。据史料记载,他刚一登基,就非常厌恶停在太极殿里老皇帝的灵柩,急不可耐地要将其下葬,因为臣子的一再坚持,才勉强撑过一个月。史书说,每当到他哭灵的时候,他都推说自己喉咙疼痛,想方设法地逃避。有一次,一位秃顶的大臣来到先帝灵前痛哭,由于前仰后合,头巾掉在地上,露出了油光锃亮的秃顶。正在大庭广众之下装腔作势、有声无泪的萧宝卷,竟然破涕大笑,并对左右大声取笑道:“秃鹫啼来乎!”意思是,秃鹫也跑来啼叫了!萧宝卷对父亲的厌恶,由此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还讲述了这样一件可笑的事情:一次萧宝卷来到东游苑游玩,可能是因为阵势太大,使苑中的人、马受到惊吓,于是他向一位自称能够看见“鬼”的巫师询问缘由。巫师乘机大显自己的“特异功能”,信誓旦旦地说:“我见到先帝因为圣上频繁出游而非常生气的样子。”萧宝卷闻听此言,一股邪火往上蹿,从腰中抽出一把利刃,拉着这位巫师到处寻找父亲的“鬼魂”,结果没见到任何蛛丝马迹。萧宝卷并不放弃,命人用草编扎成先帝的形象,并凶狠地将草人的头砍下,悬挂在东游苑门前示众。
  即位后的他似乎很不喜欢他父亲重用过的大臣,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杀掉。相反他父亲生前不喜欢的人,却被他重用提拔。虽然对父亲很反感,但是老皇帝“做事不可在人之后”的告诫,却被这位不孝之子当做金科玉律。因此,作为皇帝,他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快刀杀手”。他杀人前往往没有任何预兆或迹象。正因如此,在他即位两年的时间里,就成功地激起了四次旨在推翻他皇位的重大兵变。前三次都被他很快剿灭,但最后一次,却使他最终丧命亡国。
  《梁书·武帝本纪》载,萧衍是一位善观时局的有心人,他曾对自己的亲戚,时任录事参军的张弘策说:“《诗经》云:‘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现在国家有‘六贵’、‘八要’,看来稳定是没有指望了!政出多门,必生###!”从当时的情况看,他的这一分析是非常正确的。在这种纷乱的局势中,自己应该如何趋吉避凶呢?对此他说出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权贵们相互猜忌,彼此厮杀起来,那么雍州则是最好的避祸场所。假若我在这里多施仁义,日后必会称雄西方。”
  萧衍明白,如果不赶快想对策,作为先皇的宠臣,自己也会落得被诛杀的结局。好在自己离京城较远,萧宝卷的手暂时还伸不过来。眼下他最担心的,是两位身在京城的兄弟。于是萧衍派张弘策找到自己的兄长萧懿商量对策,提出将兄弟们全都聚集到雍、郢一带,以图大计。萧懿听到这话后脸色大变,拒绝了萧衍的计划。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救人要先救己(3)
萧懿为何如此忠诚?原来,在一次成功剿灭针对朝廷的政变之后,护驾有功的萧懿,被萧宝卷升任尚书令,他的弟弟们,包括萧衍在内,都被看做朝廷元勋,因此兄弟九个都位列朝班之首。此间,其中一位兄弟曾任卫尉,掌管宫门的钥匙。因为萧宝卷很喜欢出宫游玩,进出宫门非常频繁,所以有人曾鼓动萧懿乘皇帝出宫门时,起兵将其废掉,萧懿不肯答应。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萧懿兄弟的地位,使皇帝身边的宠臣们产生嫉恨之心,他们向皇帝陛下吹风,强调萧懿的危险性。萧宝卷再次想到父亲的劝告,立即令人送去毒酒。这位萧懿可谓忠诚不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