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发令枪响起之前,它已倍感疲倦。处于精神疲倦中的人们渴望各种刺激,股票、房价、一只老虎,对《色·戒》中*的关注和激起的浅薄民族主义愤怒,还有胡紫薇……
  “我觉得她很勇敢”,一天夜晚,坐在我身边的一位陌生朋友说,他是个有点谢顶的年轻男士。比起那些谴责她“给整个国家丢人”的老式看法,他的观点显得诚实。他说的似乎也对,除去这种方式,这个37岁、正在走向衰老的女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在那些流行的手机短信上,在餐桌上层出不穷的*笑话中,还有在你所见的男女关系中,忠诚似乎变成了即将灭绝的物种,身体与情感经常作为交易的手段,而在这场交易中,男人总是占据着先天的优势,女人不得不借助别的力量。旧时,她们要在婆婆面前哭诉,然后她们要求单位领导主持正义,而现在她们则需要借助公众舆论——女演员们对媒体哭诉她们遭遇的性侵犯,女主持人对着全世界说自己的丈夫不忠,而最新的一则消息是,一名31岁普通北京女子为了报复丈夫的出轨,不仅从24楼跳下,还惊心动魄地撰写博客,并在自杀前公布了丈夫与第三者的照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桩家庭事件(2)
这些事件,有着广阔的探讨空间。或许,我们以后可以谈到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的私有化”,胡紫薇在2007年末的2分30秒,让我想起了法国女人薇薇安妮,在1983年10月的一个星期三的夜晚,她对着法国电视台的镜头前谈到了自己的丈夫米歇尔,“我丈夫深受早泄之苦”,她还抱怨与他一起“从未体验过快乐”。这一表演标志着一个共同体社会的解体,个人不再期待从昔日的公共组织中寻求帮助,不再将私人事件仅限于私人领域,转而将她个人的焦虑与困境释放给公众,但公众不是一个有机群体,而只是不同个体的聚合,他们所能做的仅仅是鼓掌、吹口哨、赞扬或谩骂、羡慕或嘲弄,但最终当事人却发现所有的困境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她/他将困境展示在公众面前,但当表达之后,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短短的三十年中,中国社会从一个个体缺乏基本自由、一切都处于计划与保护之中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各自为战的社会,这其中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有待更长和更耐心的分析。
  而这一次,我想说的则是“受害者心态”。在面对台下的听众时,胡紫薇认定既然在两个小时前得知了“惊人的事实”,就有理由表达愤怒,并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道德上的置高点——婚外情定是不可饶恕的。为了赋予自己的愤怒合法性,她还下意识的将整个国家扯了进来——人们不是都在抱怨“世风日下”吗?在普遍的共鸣中,公众立刻开始选择立场——支持或者反对。对于这场婚姻破灭的真正的、更复杂的原因则没人关心,更没人表示理解。任何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知道,男女间的事,哪里有道理可以说清,又哪里是可以依靠简单的道德框架来裁定的。一个局外人根本没有资格介入其中。更重要的是,在爱情与婚姻这场游戏中,每个人都是成年的参与者,都应分享其喜悦,承担其责任,并准备迎接其失败——人生总是变化难测。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总比另一个人受到更多的痛苦,但这件事本来就很难公正的。
  胡紫薇将将公众制裁引入私人关系时,道德判断立刻淹没了其本来的复杂性。在屡见不鲜的“受害者”案例中,我们总是发现当“受害者”迅速将自己置于一个弱者地位时,就顺理成章地逃脱了其本来的责任——一个37岁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独立女性,难道不应该同样为失败的婚姻负责吗?
  很有可能,胡紫薇的言行只是下意识的结果,一个女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所为。但是,其“下意识”却的确反应了我们国家的某种性格。我们的国家难道不正深深地被一种受害者情结所困吗?
  2008年到来时,整个世界上谈论的是中国的崛起,一个势不可挡的新的全球领导者。我们自己也喜欢类比,就像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确立了战后日本的兴起,2008年的北京则是一个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新中国的诞生,或一个古老国家的复兴。但是,与这些金壁辉煌的措词不同,我们的内心却仍被一种深深的“受害者”心态所左右。当我们越来越竭力想证明自己时,我们其实也越来越显露出那种深深的不自信。
  一群受过最好教育的人认定一部电影中有强烈的“汉奸情结”,对此念念不忘、大加*;人们对于西班牙一张报纸上一幅含有毛泽东形象的广告义愤填膺,认定它就是歧视华人……压抑不住的“受害者心态”使我们难以诚实与平衡地面对问题,情绪总是取代逻辑分析。如果你耐心观察今天的社会,你会发现左右摇摆的极端化兴趣,正成为很多人、很多事件的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可以轻易从怯懦摇摆到狂躁,从自卑滑向自大。
  在“受害者”心态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我们的个人价值不是依靠自身、而是依靠别人的态度来衡量的。所以,这个沸腾的2008年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自傲”和“取悦他人”这双重情绪,它们彼此叠加,此起彼伏。
  在被误解之前,我暂时的停止。我讨厌那种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上,义正词严、又空洞无误做出“中国人这样”,或“中国人那样”的无谓指责的人。我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并注定和这个国家一起成长。而且看起来,我为胡紫薇这一事件做出了过度的阐释。但我相信,后世的历史学家必将饶有兴趣地回忆起这一意外的插曲,它折射出一个剧烈转折的社会中所蕴涵的太多情绪。
  它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不管我们成为世界第几大经济体,made in china如何震撼了世界,我们建立了多少匪夷所思的建筑,或是我们举办了多么盛大的体育比赛,但就社会心理而言,我们仍然是一个极端不成熟的国家,表面的辉煌无法掩饰她内心的焦灼与脆弱。所有迅速成长的国家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但关键是,一个社会要有勇气诚实地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用华章来掩饰缺陷。
  2008年对于中国真正的考验,不是体育,也不是政治动员能力,而是这个国家对于自身的态度。一个成熟的、有理解力的、独立的、克制的社会态度,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目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