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笥忻男砟路蛉恕

  故事到这里本来已经完了,但这中国历史上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件杀夫夺妻案,还存在着一些疑点。我不太相信一个宰相竟然会为了一个美女而去干如此丧心病狂的事,何况对方是一个掌握枪杆子的最高司令官,而且事情竟然发生在宋殇公的眼皮子底下。唯一的解释,便是华督的行动得到了殇公的同意,至少是默许吧。造谣就用了一年时间,即使孔父嘉不追查,宋殇公也没有不追查的道理,首都岂容如此谣言肆行?《史记》里说,孔父嘉最初是不赞成宋穆公将王位传给殇公的,他拥护的,是那个后面到郑国避难的公子冯。虽然孔父嘉是一个忠臣,不会使赵高的手段;一旦穆公的主意已经不可逆转,他便也老老实实辅佐宋殇公。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宋殇公对他不一定感冒,只不过碍于先王面子,不好直接对孔父嘉下手罢了。如今有华督代劳,殇公乐都来不及,当然就不会制止。而孔父毕竟死于自己的辖区,不惩处罪犯说不过去,当然也就要召华督来问罪。只不过他没料到华督胆大包天,竟然连主子也敢杀。

  所以,说孔父嘉因为妻子美貌而身死,大多是后人的编造。华督先生的顺手牵美,竟然使这位可怜的魏氏也变成红颜祸水的例证。其实,对于被用来作伪证的美女来说,红颜薄命(命苦)才是事实。如果说都是美貌惹的祸,后世的巫臣谋夏姬,孙秀索绿珠,裴澄杀鱼玄机,高衙内戏林娘子,西门庆勾潘金莲等事件,也许才跟这靠得上边。

  不过,正如商家越来越喜欢拉美女做广告一样,在国人的习惯里,即使事实跟美女相差十万八千里,也总要想方设法让它和美女有一腿才行。分析起来,其心理期待值无非是:上者,产品美女相互映衬锦上添花;中者,为王麻子豆腐抢注个西施的商标;下者,让人饱餐秀色的同时捎带点假冒伪劣;等而下之,也可用美女转移视线,达到一美遮百丑的效果;最末者,却是打定了主意,要把一切罪过都推给美女才会满意。

  

第二十一章  我更爱的是谁
文姜站在城楼上,呆呆地望着尘土飞扬中渐行渐远的那匹白马。马背上那个没有回头的英俊少年的挺拔背影,也渐渐地模糊起来……

  忽,你真的就这样走了吗?忽,我永远恨你!

  文姜接过侍女送上的丝巾,轻轻地擦了一下脸,慢慢转过头去,说:我们回宫。

  这出场景,发生在我们前边说过的郑太子忽辞婚回国之时。

  如果放到现在,这件事一定会是另一个结局吧。

  我们知道,太子忽的拒婚理由是“齐大非偶”。而在今人看来,这简直就是傻瓜才会相信的流言。就凭你一个臭小子,别说公主,就是XX长的千金看上了你,那也是祖坟冒青烟了才会有的好事。求之不得,哪里还会有什么辞婚之举?女人傍大款,男人傍富婆,多少人做梦都在想着呢。别看那么多人在冷嘲热讽诗人被包养事件,其实不难闻到话里充斥着的那股酸味。用现在的话说,郑忽竟然不识抬举拒绝了这种比“天上掉馅饼”还美的事儿,那不是脑袋里进水了么?

  可郑忽不是现代人,所以他楞是不识相地用“齐大非偶”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拒绝做齐侯的女婿。

  也许,那时的附马热还没有如今这样厉害。也许,年少英雄的郑忽真的只想自立功业。反正在这件事上,文姜跟她老爸就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如今,我们已无从得知忽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可以揣测,骄傲的忽一定在想:你大你的,我小我的,我郑忽难道一定要有你齐国做背景才行吗?“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诗经&;#8226;陈风&;#8226;衡门》)难道我们娶妻子,不娶齐姜就不风光么?

  一个能够大败犬戎的少年英雄,产生这种年少气盛的想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而齐釐公(也就是齐僖公)可就生气了,大怒道:“小子真不识抬举,我有女如此,何患无夫?咱们走着瞧,你后悔的日子就在后头。”

  史书上没见着郑忽后悔的记载,不过,就他后来的轨迹来看,他也再没什么出色表现了。归国后,他按照祭仲的策划,遣使如陈求婚并亲至陈国迎回妫氏。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后去世,祭仲拥立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此后,他就成了一个玩具:上台一年,祭仲为宋国所迫,立他弟弟突为君(厉公),忽只好到卫国避难;厉公四年,祭仲又把他迎回郑国重新即位;可安稳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就在野外打猎时被大臣高渠弥所杀。不过,他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仇,竟然是文姜让诸儿给报的。(鲁桓公十八年秋,齐人杀死子亹,车裂高渠弥。)

  其实,在那个婚姻跟爱情无关的时代里,为了政治,娶谁不是娶呢?那么,郑忽娶了文姜又如何?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有了齐国这个强助,不说对郑国有多大的帮助,至少他可以免除失位丧身之忧吧。当然,也许他会活在大国的阴影下,也许他还得受大国公主的气,不过,正如今人所说,找一个你爱的不如找一个爱你的,文姜对自己看中的少年英雄白马王子,应该不会坏到哪儿去。

  那么,郑忽错了吗?没有。相反,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倒值得我们学习。老百姓有句话,叫做“穷得新鲜,饿得硬扎。”如果我们都能像忽那样自立,也许N多的钙广告就可以停播了。

  只是郑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辞婚之举,对文姜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那天,文姜跟侍女怏怏不乐地回到宫里,晚饭也没吃就躺下了。白马王子的决绝离开,让她的心“啪”的一声散成碎片。

  姜家的女儿,还从来没有受到如此不堪的待遇呢。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这种酸葡萄诗句,正说明了当时的男子是以娶姜家的女儿为荣的,何况文姜还是姜家女儿中的佼佼者啊!

  即使抛开公主的尊贵身份不论,文姜也绝对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女孩儿。容貌上,她“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文才上,她“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这样的女孩儿,岂是当今那些有脑无胸有胸(也许是赝品)无脑的花瓶可比?

  而且,这样的女孩儿必定有点心高气傲,一般的男子她还看不上哩。文姜就是做梦也想不到,郑忽凭着一点战功,竟然对送货上门的美女不屑一顾,她能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伤心吗?

  就在这种又爱又恨郁闷恍惚的煎熬中,文姜公主终于撑不住卧床不起了。

  这一病,便生出一段孽情,让一个本来冰清玉洁的女孩儿变成了荡妇淫娃的代名词。

  文姜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唤姜诸儿,只长文姜两岁,所以“自小在宫中同行同坐,觑耍顽皮。”如今,文姜“出落得如花似玉”,那诸儿也“生得长身伟干,粉面朱唇,天生的美男子,与文姜倒是一对人品。可惜产于一家,分为兄妹,不得配合成双。”

  我们知道,那时还没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禁令,二人兄妹情深,平时在宫中也经常“并肩携手”,现在诸儿听得文姜生病,当然天天赶过来挨坐床头牵手问疾。

  终于有一天,在半睡半醒的状态里,文姜的眼前出现了郑忽的那张脸。她紧紧握住为自己拭泪的那双手,轻声说道:忽,你终于来了吗?!

  其间的具体情节如今已不得而知,但事实上,兄妹二人从此便有了男女私情。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儿终于也传到了齐釐公的耳朵里。此时,正好鲁桓公派公子翚前来求婚,于是许之。约定鲁桓公三年九月,公子翚到齐国迎接文姜。

  诸儿闻讯,大急,“使宫人假送花朵于文姜”,并写了一首诗: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桃花般美丽的你就要嫁到鲁国去了,我只能反复叹息啊!)

  文姜得诗,明白哥哥的意思,于是回诗道: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你一定要记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桃花美丽不长在,不快折取待何时?)

  如此强烈的激情,终于让二人在文姜出嫁前夕,上演了齐国宫廷里这出兄妹乱伦的丑闻。

  按司马迁的说法,二人乱伦的时间应在文姜出嫁之前;但在《左传》里,也许为鲁国讳,直到桓公十八年里才说齐侯跟文姜私通。不过,在桓公三年中,也记载了齐釐公违反国际惯例自送文姜至鲁成婚的事实,这肯定是不放心让诸儿去送的缘故。可见,桓公对这两个给自己脸上抹黑的子女的私情,心里清楚得很。所以他把文姜嫁出去后就下了一道禁令,不让女儿回娘家探亲。

  直到十五年后(鲁桓公十八年),文姜才随着丈夫一起回到了久别的齐国。此时,釐公已逝,诸儿已做了四年齐襄公,更像一个男人了;而文姜呢,虽然已生了两个孩子,但身上那股成熟美妇的韵味,也使她更像一个女人了。在心旌摇曳的一刹那对视中,他们都明白,这段畸情今生再也断不了了。

  于是,襄公以妃嫔想见文姜的借口,将她带进了后宫。在再也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形下,二人旧情复炽。而鲁桓公呢,却被丢在宫外的宾馆里听那些风言风语。

  于是,当文姜满面春色地出现在桓公面前时,恼羞成怒的他再也顾不上这是人家的地盘,一个耳光掴去,没掴掉自己的绿帽子,却掴掉了自己的性命。

  齐襄公闻知事泄,杀机顿现,下令设筵宴请鲁桓公。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桓公只得强忍着心头怒火去赴宴,结果被灌得大醉,在回程中被公子彭生折断肋骨而亡。

  不知道文姜是否料到这种结局,也许,被桓公掴晕了的她本来只是想让诸儿想办法帮助自己改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