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钦心中暗喜,认为有此祥瑞,此儿当贵不可言。刘秀9岁时,刘钦去世,由叔父刘良领养。刘家此时,虽沦为白衣阶层,但家风犹在。在当时的南阳一带,刘家属于典型的豪族诗礼之家,虽然破落,但架子不倒。因此,刘良对刘秀抚循甚笃,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也是南阳豪族的治家特点。如樊氏,其族长樊重是刘秀的外公,“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刘秀受舅家影响甚大:勤稼穑,善货殖经营,为人谨厚,勤俭治家,重义轻财。
  南阳自汉兴以来,人才荟萃,又有古遗风,民风剽悍,多以经商致富。在南阳独成一体的地理单元中,豪强地主比比皆是,这些豪族无不好理家、善理财、兼顾农商,有游侠之风,对于乡邻向来不吝啬,有乐施好赐之名。在地方上人望很高。除刘氏一族外,还有邓氏、樊氏、李氏、阴氏等豪门,这些豪族都聚在南阳。在这些南阳豪族中,因刘氏家族是皇族,声望最高。豪族之间互相联姻,盘根错节,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光武一朝的一个显著政治特点,就是以姻亲关系将功臣宿将结成政治关系,彼此亲厚,位居要职,凝聚成强大的政治核心。因为光武时期,皇权威重,限制豪强,外戚大多能自守礼节,恭谨行事。但到了窦宪以后,外戚日益骄横。宦官和外戚两大恶势力轮番执政,成为东汉的乱源。
  南阳一带的豪族子弟的最大特点,就是游学之风浓厚。如刘縯、刘秀、朱佑、阴识、邓禹、刘隆、朱岑等都曾到长安游学,儒学政治理想遂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白衣贵胄(2)
天凤二年(15年),刘秀21岁。因为王莽推崇儒学,制礼作乐,尊重知识,全面复古,长安学术空气浓厚,刘秀遂决定去长安游学。在去长安之前,他到新野樊家。因都有姻亲关系,刘秀兄弟因此与阴氏兄弟相交甚厚,也便认识了阴识的妹妹阴丽华,阴丽华美丽无比,使刘秀春心大动;之后到长安,又见执金吾威风凛凛,很是羡慕。认为人生在世,莫过于娶美妻,当高官,因此感慨道:“当官要当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刘秀在长安期间,得中大夫庐江许子威授《尚书》。结识了邓禹、严光等人。
  刘秀名为皇族后裔,实际上也是一个贫困生。但他不是腐儒,很有经济头脑,因资用匮乏,他就跟同学韩子合伙买了一头驴,由从仆牵着,在长安街头出租拉脚,收取酬劳。与同乡朱佑共买蜜合药,街头叫卖,赚回学费。《后汉书》又说光武好吏事,他一眼就能洞察真伪,他还在大司马严尤面前逞口才。所以在他26岁回到南阳后,因有着长安太学生的金字招牌,就有很多人找他代理诉讼,收取“律师”费。
  刘秀与其兄不同,精于计算,亦农亦商,安分守己,为人勤勉,终日劳作不觉疲倦。
  王莽末年,全国出现大饥荒,因为刘秀勤勉,唯独他种的庄稼取得了大丰收。他便做起长途贩运的生意,囤积居奇,高价出卖谷物。如若按阶级成分划分,刘秀是知识分子经商致富的典型,在社会上应属于绅商一类。
  刘縯一开始并不看重刘秀,甚至轻视他,常讥笑他胸无大志,只知种田置业,像高祖的二哥刘仲一样,并不与之谋。当时豪族首领一般是家族长子,刘縯是长兄,拥有绝对的权威,《后汉书》记载他“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刘縯散尽家财,结交了许多亡命之徒,这些人常常横行不法,刘縯因此成为地方一霸,小吏也不敢过问。当时南阳豪族李通,其同母弟申徒臣是个神医,刘縯多次上门请他到舂陵为家人看病,都被拒绝,很驳面子,他一怒之下,派宾客杀了他。李通何许人家?其父李守为王莽宗卿师,李家也是宛城的名门望族。这下事情就闹大了,官府捕牒甚急,刘秀一家不得不四散躲避,母亲被安排到新野娘家,刘秀投奔到二姐夫邓晨家。
  刘縯早有造反的图谋,在此情况下,趁势聚集8000人宣布举兵起事,组成舂陵军。造反是要杀头的,因此避匿的刘氏子弟,都很恐惧,怨恨说:“刘伯升害苦了我们。”听说刘秀也参加了起义,又都吃惊道:“谨厚者亦复为之。”人心为之丕变,相随与共者大为增加。邓晨“将宾客会棘阳”。阴识正在长安游学,得到消息后,连夜弃学而归,带着宾客千余人投奔。
  由此而知,舂陵军一开始就有别于平林、新市和下江军,这是一支以豪族地主为核心的武装,是由刘氏宗亲故旧、宾客乡亲组成的队伍,具有很强的团体意识。组织性强,所向披靡,远非农民起义军可比。
  

刘玄登基

  刘縯起兵后,很快与绿林军的新市、平林兵合军一起,杀新野尉,占领了湖阳。这时,舂陵军和绿林军都自以为功大,在分配战利品时,差点发生内讧,好在刘秀重义轻财,赶紧收拢舂陵军所获,全部给了绿林军,才化解了一场兵戎相见的危机。而王莽已感到危机了,因为南阳是他的封地,老巢起火了,他能不急?遂派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带领10万新莽军往讨。而舂陵军和绿林军是新兴的军事集团,气势威猛。地皇三年(22年)12月,甄阜﹑梁丘赐留辎重于蓝乡,南渡黄淳水,前临沘水,依两水扎营。被刘縯抓住弱点,潜师夜起。迂回新莽军侧后,偷袭蓝乡。舂陵军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东南攻梁丘赐。结果在南阳蓝乡大败新莽军,斩杀甄阜、梁丘赐,并杀死士卒两万余人。
  接着又在淯阳(今南阳县南)打败了增援的新朝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严尤、陈茂弃军逃走,舂陵军和绿林军于是围住了宛城。
  蓝乡、淯阳之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刘縯的军事才能。举国震动,每天来投奔的百姓络绎于道。刘縯似乎也有些志得意满了,便自号为柱天大将军。而“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乃布下赏格,谁砍下刘縯的头颅,可封爵为上公,食采邑5万户,赏黄金10万斤(黄铜)。并且命令把他的头像挂在长安各官署及天下各乡亭,作为箭靶子,“旦起射之”。当时,由于刘氏当兴的谶语到处流传,起义军便商量着要立刘氏宗室的后人为皇帝,按能力和威望来说,刘縯自是不二人选。但由于刘縯性情刚毅,又不经商议就自号柱天大将军,引起了绿林豪强的嫉妒。最后在争吵声中,新市、平林、下江之师的意见占据了上风,刘縯为了义军的团结,也不便再说什么。地皇四年(公元23年)3月,生性懦弱的刘玄遂被立为帝。刘玄在淯水之滨,登坛称帝,恢复汉制,建都南阳,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拜陈牧为大司空,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这样,更始政权粗具国家体制,可以与长安的王莽新朝分庭抗礼了。
  《后汉书》记载他登基时“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没有一点皇帝之威和自豪感,反而战战兢兢,可见一开始就是傀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但也由此埋下了刘玄等人嫉恨刘縯的种子。
  更始政权建立后,分兵三路出击,刘縯攻宛城;刘秀、王凤、王常北上攻颍川、昆阳、定陵、郾;平林军攻新野。5月,刘縯打下了宛城。而刘秀的北路军也很快席卷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四郡,得到牛马财物无数,谷数10万斛,运至宛城。而平林部攻新野,久不能下。新野县宰登城高呼:“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表示只要刘縯来,他就投降。刘縯来到新野后,郡宰立马投降。刘縯的威名由此可见一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昆阳大战

  王莽于是再征召42万大军,命令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前往南阳镇压。他甚至把上林苑中饲养的虎、豹、犀、象等动物驱赶南下,想以声势吓人。并且将一个高过丈余,腰有十围的凶壮巨人名叫巨毋霸的大力士,改名为“巨母霸”,封为垒尉,即防守堡垒之人,派上战场。表面看来,确实声势煊赫,王莽遂把这支部队命名为“虎牙五威兵”,号称100万。于公元23年夏季,南下与严尤、陈茂会合。
  王莽的百万大军经过颍川郡时,“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正好与刘秀所带的在昆阳北边阳关聚(今河南禹县西北)巡查的几千人遭遇。汉军见新莽军太盛,不待命令就争相逃命。当时北伐军总共才有2万人,且分散在所占领的四郡。一时集中不起来,即使集中起来,也会被这百万雄师碾为齑沫。刘秀等人哪敢正面与之交锋,没办法,也就跟随众人退回昆阳据城死守。汉军将士们无不内心怯懦,惊魂未定,皆言不可抵挡,商量着逃跑的办法,士气低沉如暮云。刘秀这时显露出了他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他说昆阳是军事重镇,不能丢。现在敌强我弱,逃也免不了一死;唯有拼死一战,或有胜机。但因刘秀资历浅,在更始诸将领中威望不够,认为他“素日小敌怯,何来大敌勇?”所以没有多少人信服。刘秀表示,愿身先士卒,杀出重围,去郾城、定陵搬兵。他只要王凤、王常等人死守昆阳就行,等待援军。当时昆阳守军只有###千人,刘秀遂带着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偏将军邓晨等13名心腹骑兵,由南门乘黑夜杀出。
  新莽将领王邑很轻视汉军,并不把这十几匹人马放在心上,认为是逃兵而已;而更始将领王凤则认为这十几匹马,要想冲过新莽的阵营,那也简直就是神话。因此,就在昆阳被重重包围的情形下,决定投降。但王邑拒绝了,他说:“百万雄兵,所过当灭,今日屠此城,以血砺刃,岂不快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