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
  武氏再次入宫,王皇后功不可没,因此武媚娘刚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联合打击萧淑妃。武媚娘是一个很有心机和野心的人,她并不满足于仅作一个昭仪,她的目的是作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因此,当萧氏失宠后,她下一个打击对象就是王皇后了。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一次,王皇后去到武昭仪宫中看望小公主,武昭仪在王皇后离去后,竟狠心地亲手将小公主掐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10月,高宗断然颁诏废后,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又将激烈反对自己为后的高宗亲舅舅长孙无忌逼令自杀。
  高宗与武则天先后共生有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
  武氏“通文史,多权谋”,从立为皇后之日起,便开始积极参预朝政,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与高宗并称“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掌握之中。683 年,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于690年登基称帝,自称圣神皇帝,废唐国号,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武则天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协助高宗参与处理朝政到“南面称孤”的过程中,面对###重臣、勋戚世族的激烈反对,她实施铁腕手段,无情打击政敌,重用酷吏,实行严刑峻法,处死了中书侍郎上官仪,贬斥宰相韩瑗、尚书右仆射诸遂良等,使其死于非命。大量提拔寒门出身的士族,如许敬宗和李义府等,彻底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政局的局面。
  武则天前后执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她首开殿试,破格选用人才;不计门第,一律量才使用。她奖励农桑,发展经济;她提升官员的标准就是能够致“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则予以升迁;否则,不以农为本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加很快。据当时统计,高宗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武则天执政的最后一年,全国户数已达615万户,几乎翻了一番。
  在对外政策方面,武则天延续了贞观时期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铁腕还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等,不但巩固了西北的边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使唐朝和中亚的贸易再度活跃起来。
  虽然在她统治时期,任用酷吏,冤狱丛生,天下森森,但她打击的是自己的政治对手,因此整个社会相对稳定。她能知人善任,有容人纳谏之量。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充分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因此才保持了贞观以来的辉煌,并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武则天统治中国50年,是承上启下的50年,他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史称“贞观遗风”。
  705 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乘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辟。同年冬,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至此走完了自己一生似传奇而非传奇的辉煌之路,她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政治星空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星座。
  

开元盛世(1)

  开元(713年~742年)是唐玄宗治国初期的年号,初期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无论是内政、外交、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况,闪耀着黄金般的光辉,被后世史家誉为“开元盛世”。
  武则天续贞观遗风,但在她死后,唐王朝却陷入了8年的混乱岁月,政变迭起,政局动荡。先是武三思与韦皇后、安乐公主勾结,害死了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有功的大臣;而后太子李重俊率御林军杀死武三思、武崇训;接着韦后又杀死对自己的野心形成威胁的李重俊;此后,一心想做女皇的韦后又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立中宗少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摄政,效武则天垂帘听政,准备以后取而代之。但又无武后的才具,朝廷被她们母女两人搞得乌烟瘴气。
  景龙四年(710年)6月庚子日,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其姑母太平公主经过精心谋划,抢先一步发动宫廷政变,李隆基带领羽林军万骑夜入玄武门,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和武延秀等,韦武集团被彻底铲除。史载,政变次日,太平公主上殿,不由分说就将李重茂从龙椅上拉下来,当场宣布废黜,迎立睿宗李旦复位。太平公主虽女流,其强势作派如此,可知有乃母之风。朝廷实权尽由太平公主掌握,号称议政公主。712年,懦弱的睿宗将江山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在唐朝历史上和太宗皇帝一样享有盛誉。由于他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人们便约定俗成的称其为“唐明皇”。
  玄宗即位之初,面对太平公主觊觎皇位的野心和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的威势,“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玄宗暂时隐忍不发。但他要加强皇权,势必与太平公主的势力发生冲突。开元元年7月,双方的矛盾终于激化。时玄宗27岁,血气方刚。闻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玄宗遂以雷霆手段,先发制人。斩杀公主党徒常元楷、李慈、萧至忠等人,一举粉碎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势力,太平公主被迫自缢于家中。
  清除太平公主集团后,玄宗开始整顿朝纲。他为了恢复人们对皇权的敬畏,“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并流放则天时勋臣郭元振,斩杀唐绍。又采张九龄之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把京官和地方都督刺史来了一次内外大调动。这样,既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也消除了宗室藩王对朝廷的威胁,皇权得到了迅速稳固。接着,玄宗又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的行政长官,显示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明君派头。
  玄宗在开元时期,不仅勤政节俭,胆略卓著,而且精通治国方略,又能虚怀纳谏,广开言路,知人善用,任人唯贤。
  开元一朝,他先后起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宇文融、张嘉贞、苏颋、裴光庭、李元纮、杜逻、韩休、萧嵩、裴耀卿和张九龄等,虽执政风格各异,但他们无不具有治国安邦之才,经世绝伦之略,忠君爱国之心,均为一时名相。由于这些人的刚毅正直,使奸佞绝迹,朝政因此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史称:“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
  玄宗在他们的辅助之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提倡节俭,禁止奢侈。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淘汰僧尼,禁止新建佛寺及铸佛写经;限制和削减原来所赐给的王侯、公主的封邑、汤沐地及所得封户,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80多万户;他奖励农桑,鼓励开辟土地,以致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由于开源节流,国家财政日益丰裕,全国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低廉。

开元盛世(2)
据杜佑《通典》记载:当时“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之丰富,物价之低廉,商业之繁茂。东至洛阳、开封,西至关中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肆丰溢”,每个驿站都出驴马供客人赁骑。南诣江陵、襄阳,北至太原、北京,西至四川、甘肃,都有驿站和店铺。“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当时大唐的百姓,不仅在家安居乐业,出外旅行也很舒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在唐人的文献中也记录有这样一个数据,也很能说明社会的安定和太平,即:官民犯罪的很少。开元十八年(730年),全国犯罪的仅24人。
  这一时期的大唐帝国,真可谓是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的黄金时代。这从杜甫的《忆昔》诗中也可以看出开元盛世之中,小邑万家、仓廪丰实、男耕女织的太平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一系列措施得力,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全国经济也迅速繁荣起来。唐帝国各方面都蒸蒸日上,国力空前强盛。玄宗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盛世之君。
  而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必然促进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5290余万人。人口众多,体现了盛唐强大的生产力。
  同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玄宗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5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顶峰。当时民间爱书成风,《新唐书》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玄宗提倡文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