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商汤汲取夏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在于残民以逞。于是,他整治朝纲,擢升贤良之臣,斥黜奸佞之人。废除了夏桀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很快便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和缓下来,政治局面也趋于稳定。
  商朝建立不久,便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五年天上没有落一滴雨,庄稼没有收成。成汤便在桑林中设立祭坛,他剃掉了自己的头发,把手反缚于背后,向天祈祷,瓢泼大雨这才倾盆而下。商汤这一系列的亲民举动深受各地诸侯的欢迎。其后,成汤开始大规模的对外征伐,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日益扩展。《诗·商颂·殷武》就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记载。说明不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连远在西方秦陇以外的氐羌部落,也向商王朝臣服朝贡。由此可见,在汤的统治下,商王朝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可以说,商朝的建立和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华夏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又获得一次向前发展的良机,也使中国成为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
  

刑名从商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当时的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就是商王通过卜问祖先和上帝、自然神祇来行事的。这就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在于依据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商王统治的世界是由王一人来体现的,这从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就可看出,在商的王权中,集中有族权、军权和宗教祭祀权。
  当初,王畿内发生旱灾,成汤在山上设坛向上天祈雨时,占卜的史官们说:“拜祭时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牲。”成汤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祭祀占卜祈雨原本就是为了百姓,怎么能再把无辜的人作为牺牲?”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成汤仁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宗教祭祀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奴隶社会人殉的普遍和残酷。
  的确,在商朝,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商人崇尚鬼神,极为迷信。用人殉葬是为了使贵族们死后,能够继续驱使其生前的妻妾、亲信、仆从为其服役,妄图在冥世继续享有人间的幸福生活,因此在墓葬中随葬大批的人畜以及战车、器物等。这就是人殉制度。
  至于殉葬的动物和人数的多少,则是根据贵族的等级及其对财产占有的多少而定。
  “人殉”是自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开始出现的一种残酷的杀殉制度,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对享有崇高威望家长的“从死”义务的习俗遗留,并非奴隶制社会的特征。因为殉葬者生前的社会身份不一定是最下等的,其中不少是墓主人生前喜欢的亲信、侍从或妻妾,当然奴隶占有多数了。在商代,人殉制度发展到了极点,可说是最盛行的朝代。直至明清封建时期,这种现象还偶有发生。
  在商代,奴隶丝毫不具有人的意义,他们被奴隶主当作一种财物对待。商人特别崇拜祖先,祭祀的次数既多且繁,所用牺牲甚多,人殉有时即多达百千人,由此可见残酷的阶级压迫。奴隶主是握有威权的人,他们威权的来源是天命,天命的直接表现是求得鬼神的启示。
  殷商统治者事无大小,都要占卜。不仅祭祀祖先时用“人牲”,而且在他们营造宫殿时,从奠基到落成,甚至安装门窗,都要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隶和牛、马、狗等作“牺牲”进行祭祀,以保佑宫室的坚固和居室的吉利。
  甲骨文中就记载有各种人祭的方式,如用火烧死女奴以求雨的,称为“焦妾”;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的,称为“沉妾”;杀死羌俘以祭祖的,称为“伐羌”。在甲骨卜辞中还发现有许多关于残杀人牲祭祀的记载。光记有人数的就有1992条,共用人牲13050人,没记人数的也有1445条。从这些记载看,商朝时期人牲祭祀的数量和规模,是多么庞大和频繁,其残暴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以人殉葬或以人祭祀,表现了殷代贵族残忍和贪婪的本性。
  而殷商贵族们为了防止奴隶们的反抗、怠工和逃亡,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利益,就相应制定了极端残酷苛刻的刑法。《左传·昭公五年》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商朝统治者的刑法是非常残酷的。五刑俱全,五刑有劓、刖、宫、黥、辟等。除此以外,还有统治者随心所欲制定的酷刑。包括车裂、剖腹、活埋和剁成肉酱等各种酷刑。其中,刖足是商朝最流行的刑罚之一,是用铜锯从踝骨处锯断双脚,以示惩戒,警示他人。商王朝的刑法保留了原始社会的落后性、野蛮性和残酷性。他们就是以这种残酷的刑法来强化自己的残暴统治的。
  商的刑法直到春秋时期还在沿用,后世的所有刑法在商代已大体具备,故后代有“刑名从商”之说。
  

殷商文字

  殷商王朝留给我们民族最大的遗产,就是甲骨文。正是因为有了甲骨文,我国才有了确切的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说,我国的信史时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早在夏代之前的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甲骨文就是一种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原始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殷商贵族非常迷信,他们无论出行、打猎、作战,或者在农作、收成、祭祀等活动中,皆要进行占卜。其方法就是用火在龟甲上烧灼,现出裂纹,再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然后在甲骨上刻上文字,记载占卜的内容。从甲骨卜辞的内容可以看出,商代王室、贵族对祖先的祭祀极为重视。他们用五种祀典对上甲微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祭祀。
  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史学研究划时代的大事件。
  据说,19世纪末,安阳小屯村农民在田地耕作时,发现了一种带有符号的龟甲和兽骨。当地农民认为这是“龙骨”,就陆续拿到中药店去出售。有时为了卖个好价钱,还把“符号”(即文字)刮掉。这样,历代甲骨文字毁坏不在少数。
  1899 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有病,偶然从药材中发现“龙骨”上有字,于是开始多方搜集购买,甲骨文才为世人所重,逐渐地汇集到研究者手中了。
  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不足四分之一。
  随后,我国历代考古工作者对殷墟先后进行了15 次考古发掘,共发现10多万片甲骨文字,它详细记载了殷人的礼俗、农业和战争等事迹。甲骨卜辞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大致相同,从而使殷史成为信史。甲骨文字的研究遂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甲骨上的文字多记载占卜的内容,故又称为“卜辞”。卜问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它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历代商王的活动,商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历法、战争、音乐、美术、出行、占卜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甲骨卜辞中都有反映。
  甲骨文可称之为商代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在殷墟发现的庞大的宫室、规模至巨至尊的墓葬以及众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物,都说明了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文化,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商朝的奴隶制度,无疑是一种极其野蛮、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奴隶制度却是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正是由于奴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才推动了商王朝农业和手工业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才创造出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商朝文化。
  

周道之兴

  周部族是在我国西部渭水流域兴起的一个古老部族,姬姓,而后逐渐向东发展。又因其所居之地为周原,故号为“周”。
  周的始祖后稷,是虞舜时期的农业大臣,名字叫弃。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姜嫄是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嫁给五帝之一的帝喾为正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意思是说,姜嫄有一次出外踏青,在一个草地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脚印。姜嫄非常好奇,就试着踩了一下。却不料那是神迹,因而受孕。生弃,弃后来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长。姜嫄因此成为周部族的女姓祖先。
  前一篇已经说到,商的始祖契,也是帝喾的儿子,其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简狄则是因为吃了鸟蛋而怀孕。商、周有着相类似的神话传说,一方面说明商周都是天命所归,另一方面也说明周代商的合法性。天下乃有德者居之,从而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正统的地位。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伎俩。
  当然姜嫄自己心里明白,她感到这孩子父系不明,于是先后将他扔到小巷里、浅河边和山坡上,但奇怪的是每次都有动物来保护他。姜嫄始感到这孩子不是凡人,就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曾经多次抛弃,于是取名曰弃。
  弃长大成人后,“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弃后来发明和种植了稷和麦等许多农作物,号称后稷,被后世尊为农神。弃在农业方面的天才,使帝舜大为欢喜,于是封他为农官,并赐封地于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