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封他为农官,并赐封地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周部族开始兴起,其后世子孙世世重农,颇为富饶。后稷就是周部族的男性祖先。
  显然,以后稷为首的周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
  《诗经》里有许多追述周先祖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农事诗,是周人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周人“先公”时代,为寻求适宜的居住之地,曾经数度迁徙。
  商灭夏后,周部族首领不窋因附夏而受到商的排挤,便率有邰氏迁移到西北,定居于邠。处戎狄之间,从其俗。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响外,还带去了中原发达的青铜业、农业、家畜、养殖业等技术,这是其区别于戎狄的明证。
  不窋之孙公刘,再迁徙于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周道之兴自此始。”成为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邦国。
  传到后稷第12代孙古公亶父时,因多次为戎、狄族所逼,又南迁至岐(今陕西岐山东北),称为“周原”。古公亶父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于是“筑室于兹”,发展农业。与姜姓婚嫁杂居,部族日臻强盛,渐具国家规模。
  到古公亶父之子季历时,国力又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比之商王朝,仍属小邦,因此对殷臣服。《竹书纪年》记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县,玉十玦,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狄)王”,这是季历首次见于史册。
  季历接受殷王之命伐西落鬼戎。因鬼方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所以季历初伐鬼方时心怀恐惧。但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最后取得了胜利,因而受到殷王的赏赐,命为牧师。牧师即后来的方伯,为一方诸侯之长。季历为了与殷王朝搞好关系,又娶殷女为妻。因周只是臣服于殷商王朝的小国,所以没有自己的宗庙,“彝文武帝乙”(文王时期的周人甲骨之辞),不得不去祭祀殷人的祖先。也说明文丁和帝乙时代,殷周关系基本是友好的。
  文王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叫姬昌。他继位时,周依旧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孟子·公孙丑上》就说:“文王以百里。”所以,周初人自称“小邦”。春秋时人还说“商周之不敌”。
  但周人在文王时期,政治修明,发展生产,开辟疆土,收容四方归附的人民。《史记·周本纪》载: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诗·大雅·生民》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周原甲骨还有“楚子来告”的记录。文王积聚力量,周人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力日渐强盛,并开始沿渭水向东发展。
  

羑里之囚

  周人的强大,自然引起了殷人的疑忌。虽然在季历之前,殷周关系尚好,但殷王文丁还是找了个借口,杀了季历。季历子姬昌继任为周族首领后,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却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做反商的准备。他经常用美女和珍宝贿赂商王左右。因此,在商纣王时,姬昌被封为西伯侯。与九侯、鄂侯同为当时殷商王朝的辅政三公。
  西伯侯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他以德服人,将自己的领地建立成了一个经济发达,人人谦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社会。那时岐山的百姓犯了过错,兵士们只在地上画个圆圈,以为牢房,被惩戒的人就会自觉地呆在那里,不会想到越狱。《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诸侯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请他来裁决。具体例子就是《史记·周本纪》所记载的一件事,殷虽为天下共主,但虞、芮等诸侯决狱断讼不往殷而往周,这可看作是周人反商、翦商之始。当时虞、芮两国因为彼此经常念错对方国家的名字,就像现在希腊和马其顿的争端一样,各不相让。他们便互相拉扯着,来到西伯的领地,想让他给评评理。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街头,他们看到一匹马和一头牛相向行驶,相遇之后都来了一个礼让三先,都想让对方先走,以致谦让到了一个早晨都还在原地站着不动。他们看到后,羞愧万分,互相感慨,难道人不如畜?于是立刻握手言和。这件事情在诸侯之间传开后,无不对西伯侯仰慕和向往备至。
  而与周文王的仁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暴政。商刑本来就重,自古就有“刑名从商”之说,至纣犹甚。百姓牢骚不满或诸侯有畔者,纣王无不用重刑大辟,甚至独创炮烙之法。
  九侯有个女儿,很美丽,献给了纣王。她不喜淫荡,纣王一怒之下,将她杀掉,并祸及九侯,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向纣王表示不同的意见,结果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侯听到消息后,暗自叹息了一声,被纣王安插的密探告密,以不满时政罪抓了起来,囚于羑里,达7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羑里之囚”。后来,西伯侯的臣下闳夭屡次以财物和美色为代价,昏庸的纣王才将西伯侯放回。
  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对纣王的恭敬逾于从前,积极率领诸侯向商朝进贡。
  为麻痹纣王,西伯主动向纣王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肥沃之地。对于西伯侯的表现,纣王非常满意,特地赐给他弓矢斧钺,使他有征讨其他诸侯的权力。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成了西周的奠基者。
  事实上,西伯侯对纣王的所有施为,都在于麻痹纣王,借以争取时间,整军备武,以积蓄取而代之的资本。
  周人几代受屈辱,甚至被虐至死,如此夙夜不懈,以服事殷。就因为殷大周小,周人必须隐忍待时。
  姬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识时务的人。在稳定了纣王后,他在周原励精图治,勤修内政,亲自下田劳动,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以增强国力。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就有著名的姜尚姜子牙。他严禁饮酒打猎,关心民间疾苦,实行裕民政策,让劳动者都有积蓄,从而产生劳动的兴趣。并制定了一条不许引诱、藏匿逃亡奴隶的法律,争取到了更多诸侯国的支持。文王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使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实现向东发展、立志灭商的目标,就得首先征伐邻近的西戎,以解除后顾之忧。
  周人统治的中心在西岐一带,与游牧部落西戎毗邻。
  犬戎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根据古书记述,早在西周以前,中原的农耕文明就已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发生过直接而多次的战争。犬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犬戎族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两只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夏商时期,犬戎游牧于泾渭流域,成为殷人周人西方的劲敌。犬戎不断对中原的农耕民族发动进攻,位于西部的周国因此首当其冲饱受其害。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多次派军队进攻犬戎,战争进行了十几年,也异常残酷,但最终周人取得了胜利。
  击败西方的犬戎、密须等部族后,周的势力骤然强大,此后几年,又先后向东征服了黎、邗、祟等方国。黎在今山西中条山长治壶关诸地;邗在今河南沁阳,已入殷畿内;崇在秦晋之间,以筑有高城而著称,是殷西重镇。这些地方的陷落,使殷人在西方已无险可守。周人在西边翦除了商王朝的羽翼,从而打通了伐纣的通道,直逼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接着,西伯侯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今西安鄠县东沣水西岸),并迁都于此。使周的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以便于向商进攻。周迁丰以后,由崇渡河向殷都朝歌进军,沿途皆平坦大道。到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后来武王伐纣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至此,西伯侯威望大振,许多诸侯纷纷遣使通好。但他仍隐忍待时,对纣王越发恭敬臣服,所献财帛更多。而朝中的大臣们无不感到西伯侯有着惊天的意图,纷纷进谏纣王,预作防备。而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且又自以为是的纣王却不以为然,轻蔑道:“一个区区百里小国,能奈我何?”
  

武王克商

  但就在姬昌迁都到丰,准备大展鸿图的时候,却不幸身染沉疴。临死嘱咐儿子姬发,须“时至而勿疑”,要抓住时机,不要犹豫不决。
  姬发是姬昌次子,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因此他得以继任为周族领袖。
  虽然西伯侯姬昌壮志未酬身先死,没有亲自攻灭商朝,但他为儿子东进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道路。西伯侯因此被周代的子孙尊称为周文王。
  姬发继位后,不改文王之政,继续奉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为左右辅佐大臣,政治上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对外,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积极筹划灭商事宜。武王即位9年后,人口繁衍很快,物质财富充裕,便在沣水东岸兴建镐京作为新都。丰、镐实际上是被沣水分隔的一个城市的两个部分,史书中往往丰镐并称。此后,武王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方向前进。车载文王木主(木雕像),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三军统帅仍为文王。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诸侯闻之来附者上百。天下人心归周,纣王已成失道寡助之势,诸侯均劝武王乘势东进。但武王清楚,“百虫之足,死而不僵”,在没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他不会轻动冒进。他观兵于孟津的目的,主要是向殷王朝示威,并借机观察殷王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