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子二人一同被逐出考场。
  为此,刘伯承的幼小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开县考场的这次事件,实际上给他上了一堂“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反人民的本质,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森严野蛮的等级制度必须革除”的课程。
  而且这门课程刻骨难忘,成了刘伯承人生观的一个内容。
  4年后,1907年,开县爆发红灯教起义。
  义和团骨干分子结合开县几千名红灯教徒,举起了“反清灭洋”的旗帜,四乡群众纷纷响应,声势浩大。
  当时刘伯承15岁,学校教体操的邵师爷站到清廷一边,为侯知县充当幕僚兼保镖,随同去浦里镇压红灯教。
  6月6日,陈家场三宝庵一仗,官军团练大败。
  侯知县只身逃脱,邵师爷当场被红灯教徒乱刀砍死。
  由于清军调集重兵,6月17日岳溪场一仗,双方力量过于悬殊,教军失利。
  侯知县派人把邵师爷的腐尸抬回了开县城,棺材放在忠烈祠,祭奠活动闹了七八天。
  乡民对此非常冷漠。
  人们关心的是一群群无辜的贫苦百姓被清政府残酷镇压,有的戴上镣铐枷锁,有的被打得遍体鳞伤,有的被关进大牢受刑,有的被推到校场坝杀了脑壳,开县处于一片恐怖凄惨的血腥统治中。
  灭绝人性的镇压,使刘伯承加深了对封建统治的认识,而帝国主义在这一事件中所显露出一副狰狞的真面目,更增强了他的反帝意识。
  学生们纷纷议论邵师爷倚仗官府残害同胞的卑劣行径,个个义愤填膺,在高压下怎样表达各自的抗议呢?刘伯承同挚友邹靛澄、谢南城商量好,每人用草纸写一副挽联送到灵堂,利用合法名义,行抗议之实。
  这三副挽联挂贴出来,由于词句是从哀调中含有深沉的讥讽和谴责,特别引人注目,盘桓详看,反复默咏。
  刘伯承写的挽联是:
  上联:战马长嘶浦河岸上湘楚壮士八面威风,
  下联:昏鸦悲啼凤凰山下洞庭孤魂四季寂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4)
横批:呜呼哀哉当局对刘伯承等三个学生找不出什么岔子,只好自认晦气,不敢声张。
  翻山求新知开县,今属重庆市。
  当年有“小天府”之称,所谓“金开银万”(万,指万县)。
  地理上,开县离长江不远,境内有三条河,汇合后经云阳县境的双江镇直通长江,近达重庆,远达武汉。
  中国西北部陕西等省和长江中下游之间货物交通往来,有很大的一部分须得走开县这条路。
  在“蜀道难”的四川,开县的交通算是方便的,因此,这里并不闭塞,容易受到时代新潮流的冲击。
  开县在办新学方面也颇有作为。
  一天中午,任贤书老师到赵家场购买文具,听到读书人读论刘华英创办汉西书院的事情,他十分高兴,立即来到刘文炳家中,告知这个喜讯。
  两位长者一番商量,刘文炳决定第二天天明就动身去灯草坝,为刘伯承解决入新学这件头等大事。
  刘文炳关心儿子求学的心切,清晨出发,走110华里的路程,到灯草坝要翻两座高山,除了中间打了一次尖,饮水歇脚,尽全力赶在黄昏前到达灯草坝刘华英的府上。
  刘华英,属于具有新派思想的开明人士,宣统年间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早年当过石柱厅训导,后弃官经商,长年来往于上海、汉口、重庆,同维新派、洋务派等人士广泛接触,受到现代文化与民主思想的熏陶,接受兴国先兴教育的主张,办起了汉西书院。
  他自认为刘氏家族是西汉王朝皇室后裔,应当效法祖宗,有所作为,同时也含有排满复汉思想。
  他办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本家的十多个少爷,但也收纳少许成绩优异的贫苦生,并膳食免费,供给书本、文具和纸张。
  刘文炳与刘英华虽然贫富悬殊,又不同宗支。
  可是十多年前开县刘姓续谱连宗时,彼此互相认识。
  当刘英华知道刘文炳的来意时,他满口允诺,赞许关心儿子学业的刘文炳。
  两天后,刘文炳带着喜信回到家中,任贤书特别兴奋,而刘伯承更是高兴万分。
  他手脚利索,翻两座高山步行110里,一点不犯难,求新知的欲望给他——一个12岁的少年,增加了难以估量的力量。
  汉西书院的算术、地理等自然课程,使刘伯承的知识领域大为开阔,一切都感到新鲜。
  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好在他有善于利用一切时间的良好习惯,又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合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他能切实地理解并掌握课程的要领,他的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稳得第一名,那些富贵家少爷也得甘拜下风。
  刘伯承学习的出色成绩,他的聪明智慧和勤勉学风,使刘华英颇感欣慰,汉西书院出人才,为办学者大增光彩。
  刘华英赞叹不已地对人说:“明昭这个娃娃,家贫志宏,勤学善思,大有造化,无愧炎汉子孙,实乃吾族中之佼佼者!”刘华英并以刘伯承为榜样,借以教育他的子侄们:“明昭年少志诚,对学业锲而不舍,顽强刚毅,堪为汝辈楷模,宜效法之!”1905年,13岁的刘伯承考上了开县高等小学堂。
  这所新式学堂的课程,多数是他所喜爱的,例如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文学和格致等,至于图画、体操等他都能按规定做好。
  但对体操邵教员的反动思想,一股封建军官作风,深为厌恶。
  他对修身课程十分抵触,“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他实在听不进去,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着陈腐的忠君当顺民,刘伯承专心致志地阅读自己心爱的书,与其浪费时间听那些空话连篇的东西,倒不如读点启迪心扉、增进见识的书呢。
  他的修身课成绩很差,而其他主课成绩则是门门优等,出类拔萃,他不掩饰对修身课的不满,一位刘伯承敬重的老师就听到他愤慨不已地说过:“修身,修身,不是修成吃人的虎狼,便是修成任凭虎狼吞噬的羔羊,这种课程学了又有何用?!”抨击旧礼教的新思想为刘伯承所接受。
   。。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5)
他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大动荡的历史关头。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第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戊戌政变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遭通缉,谭嗣同等六人遭捕杀。
  人心思变,清政府已为人民所唾弃。
  开县的进步力量开始冒头,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暗地里在师生中传播。
  刘伯承在汉西书院时,曾经接触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新蜀报》、《渝报》等鼓吹维新变法的书报。
  而梁启超的作品给刘伯承很深的印象,在解放战争中,他对记者齐语讲了一段当年的阅读状况,蛮有意思:1906年,夔府中学堂招收新生的文告又下达到了所属各县。
  开县高等小学决定甲班学生提前毕业,去参加该中学的考试。
  刘伯承参加了考试,他的各科都考得很好,可是,新生录取榜上却找不见他的名字。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全校师生都十分诧异。
  找刘念祖校长询问,他不知道什么原因。
  富有正义感的傅让三老师,跑到学署去问教谕唐应云,才知道其中真相:刘明昭各科考试成绩均优,本应录取。
  但知县侯桐初说,该生出身卑贱,思想偏颇,言行不轨,恐有###之嫌,不宜录取。
  唐应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也惋惜人才难得,但官大一级,犹如泰山压顶,自己实在是爱莫能助。
  消息一传开,县高小上上下下愤愤不平,形成一股责备知县侯桐初的舆论热潮,沸沸扬扬,好不激愤。
  校长刘念祖,教员傅让三、朱璜等具有新思想的人物,觉得刘明昭不录取是旧势力从中作梗,必须同他评理。
  而刘华英得知侯知县干预刘明昭录取一事,怒气冲冲,他还邀请了开明绅士胡穆昭等,一齐向侯知县说理。
  侯桐初没有料到清政府已经衰败到如此地步,县官的说话竟然引起轩然大波,只得收回成命,补取了刘伯承。
  在录取刘伯承一事上,新旧思想展开了一场斗争,结果县政权惨败,刘伯承进入中学,是当时民心趋向求新的表现。
  旧政权摇摇欲坠,开始表面化了。
  进入中学读书是刘伯承梦寐以求的愿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全心扑到功课上。
  他感激开明人士的厚爱,同时切身体验到封建反动政权的狠毒迫害,对一个小小年纪的学生,居然用了官府的压力,阻挠他的升学。
  这只能使刘伯承加深了反封建的意识。
  智退逼债人在正常的求学道路上有所进展的时刻,一重大不幸向刘伯承袭来。
  久卧病榻的刘文炳离开了这个极度不公的世界。
  1907年的春节,全家是在刘文炳弥留中熬过的,没有节日的欢快,生离死别的哀愁笼罩着全家7口人。
  为了支付父亲的医药费用,家中值钱的东西几乎已变卖一空。
  母亲周寅香苦苦向五伯父刘文吉哀求,借了40吊铜钱的高利贷,买了一口薄木棺材将父亲遗体草草埋葬。
  世态炎凉,五伯父催债逼钱,凶相毕露,冷酷绝情,少年刘伯承愈发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忍。
  这个五伯父刘文吉,本来在分家时占尽了好处,好地良田为他独吞,而今又乘人之危,为了乘机夺取刘伯承家赖以活命的十石田产,他派赵二王紧迫逼债,借以达到不可告人的夺地野心。
  为了私利,刘文吉哪顾得什么手足情,六弟刘文炳尸骨未寒,他派了赵家场以耍赖、泼辣、狠毒出名的赵二王(活阎王的意思)到刘伯承家逼债。
  这个满脸皱纹,打扮得妖里怪气的泼妇,常夸海口说,“我赵二娘从来没遇到过收不起来的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