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满脸皱纹,打扮得妖里怪气的泼妇,常夸海口说,“我赵二娘从来没遇到过收不起来的租课债。
  就是一条瘦狗,我也能把它熬出三斤油来。”
  一个严冬的早晨,她一进门,就大声吼叫道:“刘明昭,你父亲死的时候向刘文吉借的40吊铜钱,债期已过一两年,本利分文未给。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6)
债主专门让我来催讨,快把本利分文不少交我带回。
  假若继续抗债不还,哼,对不起,老娘就在你家坐等催收!老娘的规矩不说你家也会晓得的:每天工价钱20文,洋烟5钱,3顿酒肉白米干饭照例不得少!”她的那副凶相,吓得弟妹们躲到一旁,母亲伤心落泪正要上前哀求,刘伯承立即走上前去,双手叉腰,怒气冲冲,回答得干干脆脆:“赵二王”,不称她二娘,首先打下她狂妄和唬人的架势。
  他接着亮出明确无畏的态度:“我老实告诉你,你不要趁火打劫!你想喝酒吃肉抽洋烟,真是找错了门户!”刘伯承的厉声斥责,使赵二王所惯用的唬人战术失效,她遇到刘伯承这样刚毅、壮实、强硬的对手,只好变脸,换成另一副脸孔和腔调,陪着笑容说:“明昭,何必动这样大的肝火呢,我赵二娘不过是替你五伯跑跑腿,将口传话。
  你家有钱钱打发,无钱就话打发嘛,好话好商量啊!不过……”这个以狡猾著称的泼妇搬出一套说辞:“‘父子虽亲,柴米各别。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这些道理,你们读书人知书识礼,应该比我们女流之辈还要懂得多些。
  你家欠下刘文吉的那笔钱,恐怕还是要认欠认还才行吧!”她逼债的主意紧抓不松口。
  既然对手由硬压转为软攻,刘伯承看穿了她欺软怕硬的卑劣心理:“那就劳驾赵二娘给刘文吉回个话,我刘明昭人穷志不穷,借他的40吊铜钱,日后一定分文不少地如数归还。”
  “赵二娘,你是晓得的,先父和刘文吉是同胞兄弟,父辈分家时,刘文吉好强占胜,致使他家富有,我家贫穷。
  先父去世时,我家向他高利借了40吊铜钱,买副棺材送先父遗体归土。
  而今先父尸骨未寒,他竟然动你的大驾来紧逼债钱,于情于理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亲朋乡邻稍明礼义的人,就譬如你赵二娘这样明礼懂事的人,哪个又不责骂他绝情寡义,六亲不认,为富不仁呢!”刘伯承讲出了理,使赵二王不敢再耍泼,她看到这一家孤儿寡母,全家找不到一件可值钱的东西,怎么逼也逼不出一星半点油水出来。
  她是有名的女光棍,懂得硬逼要闯祸的,不如乘势溜回去,她满口答应:“我一定把你的话转告刘文吉,我一定转告……”卖字渡年关年关到了,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最低水平的新年,母亲周寅香一早出门,向亲友借贷,打算在赵家场买几升米,割几斤肉,好在除夕晚上吃点油荤,满足吃顿饱饭的要求。
  到了天黑,不见母亲返回,刘伯承焦急万分,带上二弟明书、三弟明昌,摸着山路接到母亲。
  当他知道母亲此行一无所获,他抑制了自己的伤感,强装笑颜安慰母亲:“妈,依我看哪,幸喜借不到钱,免得又要欠下一笔还不清的阎王债。
  别人家大酒大席也是过年。
  我们吃红苕,喝羹羹也还是把年过去。
  妈,您老人家应该把心放宽!”在家的大姐琼英,听到母亲兄弟的脚步声,赶忙点燃葵火秆火把,开门迎接。
  母亲借着火把的光亮,看到大门门框上,还贴着前年春节刘文炳写的对联,她说道:“孝生,往年你爸爸在世,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写几天对联卖钱。
  全凭他一手好字,换回香烛、酒肉之类的年货。
  可是现在……唉!”刘伯承从母亲的话里得到启示,他表示:“妈,我明天也到场上去写对联卖。”
  第二天,刘伯承起了个大早。
  煮了几碗红苕汤,同三弟明昌一起吃罢,急忙要去赵家场上写对联卖,母亲见他穿得单薄,她马上脱下身上的破旧棉袄,劝他穿上,刘伯承怎么也不接受,强调自己年轻火气旺,不能让母亲冻病了。
  而慈祥的母亲爱子心切,口气非常和蔼地说:“孝生,你穿得这样单薄,手冻坏了怎么拿得稳笔写字呀!今天我不出门去做坡上的活路,就蜷在炉边缝补几件衣裳,那是冻不着的。”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7)
刘伯承被母亲的一片真挚爱心所感动,噙着眼泪拿着母亲的大襟棉袄,套在蓝衫里面穿上。
  兄弟俩快步走到赵家场上,先在早年同窗学友家开的杂货铺里,赊了两刀红纸,借了一张饭桌摆到店铺阶沿上,由三弟明昌帮着磨墨牵纸,真的写起对联来了。
  有几个过路人,看到这个衣衫褴褛、身材高大却面带菜色的少年,竟然写出一手得体的好字,遒劲挺拔,刚柔兼备,很是耐看。
  更使路人动心的是许多副对联的内容具有新意,反映了当今的民意,不是什么陈词旧调。
  刘伯承通过写对联也显示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平仄、对仗,也较讲究。
  刘文炳在赵家场写对联是出了名的,人们听说今天这个写对联的少年是他的长子,再对照一下陈列的对联,一些老熟人伸出大拇指称赞道:“真是子如其父,看来同刘文炳的字不相上下,而且各有千秋啊!”刘伯承只顾得写,要应付许多人的购买,他干脆把大襟棉袄脱下,更轻便地集中心思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红纸上。
  求字者中除了自己不会写对联的人以外,就连那些通晓文墨书法的人也来买,尤其是刘文炳生前的学友们,更是争着来买。
  写就一副,就被买走一副。
  刘伯承累是累,但是心里暗暗称喜:总算找到过好年关的通道。
  写呀写,一直写到下午才收笔,刘伯承将今天卖对联的钱,付还红纸本钱后,赶在场上买了肉、米之类的年货,带着三弟明昌洋洋得意地回家过大年去了,兄弟俩像打了胜仗的士兵,迈开大步,赶回家去,母亲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动手做几个好菜,全家过一个有肉有干饭吃的除夕!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1)
好男要当兵因穷困所迫,未到成年的刘伯承只得辍学,他不能在正规中学就读,只好利用农活空隙、晚睡早起抱起书本、字典,温故而知新,极力避免荒废学业,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尽管他身子高大,毕竟没有干过像远距离肩挑运煤这样的重活,虽然十分吃力,但他还是像个短工一样咬牙干着。
  刘伯承的志向并没有被生计所束缚。
  四川正处于民族民主革命大风暴前夕,省内逐渐形成了推翻清政府的救国热潮。
  刘伯承受到了这股巨大热潮的感染。
  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5月,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出卖铁路修筑权,换取借款600万英镑。
  川、鄂、湘、粤四省已集股兴工,纷起反对,掀起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
  6月,成都首先成立以“保路废约”为宗旨的保路同志会,入会者达数十万人,声势浩大。
  清政府下令镇压,同盟会龙鸣剑、王天杰和会党首领组织保路同志军,准备武装起义。
  7月15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军9位领导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
  保路同志军趁机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围攻成都。
  8月4日,同盟会吴玉章、王天杰在荣县宣布独立,彭山、眉州(今眉山)等十多个州县也先后独立。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垮台,民国成立。
  四川省内革命形势喜人:革命军占了重庆城,蜀军政府成立了;资州起义成功;内江起义成立了内江军政府,吴玉章被选举为行政部长,吴庶咸为军政部长,人民群众大大地扬眉吐气。
  万县、开县的革命浪潮滚滚,到处是剪了辫子、臂扎白布标记的同志军、“学生军”在巡逻,万县募兵的消息传到开县,刘伯承当天晚上请剃头师傅剃去了辫子,把决心当学生军的道理向母亲讲个明白:“妈,您莫哭嘛,爸爸在世时,不是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先国后家。
  明书、明昌他俩一年小两年大,也能够做些活路了。
  只要世道变了,我们家里也会慢慢变好的。
  再说,我圈在家里也不好活下去。
  当兵是一条出路。”
  他耐心地帮助母亲破除“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母亲虽然舍不得让儿子去当兵,但见到孝生态度坚决,动机正当,她也就同意了。
  第二天,刘伯承起了个大早,翻山越岭,顺利地到了万县,参加了学生军。
  在队伍中,刘伯承不论学习、执勤、纪律等各方面,都严格自律,他在离家前有人劝他经商致富,认为他有知识、有胆略,一定会发财的。
  刘伯承的意志非常坚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一身之富贵!”他按照自己的规定,不折不扣地履行“拯民”的神圣职责,所以很快就适应了军队生活,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刘伯承立志做大丈夫、好男儿,生活态度严格到苛刻的地步,他自觉地不吸烟不喝酒,不耍脾气,惟一的嗜好是读书,博览群书。
  在操练上动如脱兔,潜心求知静如处子。
  重庆蜀军政府的代表吴玉章办的《四川》刊物,给刘伯承以启蒙启迪的先进思想,如今吴玉章又在辛亥革命中奔波呼号,为推翻清政府建立了显著功绩。
  虽然不曾见到这位比自己大14岁的革命家,但是由于吴玉章的威望,刘伯承对重庆军政府产生了信任感。
  当得知重庆都督张培爵等办的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发出告示,准备招收学员的消息后。
  他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