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得知重庆都督张培爵等办的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发出告示,准备招收学员的消息后。
  他相信自己能考上,于是在万县报名后,连夜赶回开县张家坝家里,报告母亲,筹备路费,再奔赴重庆投考。
  母亲见到儿子要求上进,心中当然高兴,可是要拿钱置一两件衣服,加上一小笔路费,她却皱起眉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2)
钱没借到,她听到不少风言风语:“刘氏家族良家子弟,应该谨遵祖训,耕读为本,让孝生去吃粮当兵不是丢我们刘家的人吗?”
  正在困难关头,刘伯承的好友杨秀仕知道后,出面找了几位早年同学,凑足了30两银子,才勉强解决了路费的难题。
  刘伯承生怕耽误了考期,当天就急冲冲地赶到万县,他的一双腿走山路犹如走平地,六七十公里的路程居然没有休息。
  投考将校学堂的青年人,一道去招商局买了轮船票,晚上登上船。
  本以为可以平平安安地准时开往重庆。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江上浓雾重重,轮船启不了航,重雾何日会消逝,谁也无从预测,假若继续呆在港口傻等,必然赶不上考期。
  大家为此忧心忡忡:有的主张雾散后再到重庆,向学堂当局呈述延误考期的情由,请求补考;有的主张返回开县,下期再去投考。
  他们各执一词,刘伯承不为所动,他主张步行去重庆,没有人听他的,于是他独自退了船票下船,背起小包袱,由梁山经垫江、长寿,直奔重庆。
  300华里的路程,在他心目中不算一件多大的难事,可是一步一步走起来,的的确确够艰难的。
  20岁的青年刘伯承已经懂得:要想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军人,首先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在困难面前有所作为,怯懦者绝无出息。
  他怀着这种渴求真知的愿望,终于在考期前一天赶到了重庆。
  考试结果,刘伯承学、术各科成绩都是优秀,被录取的同时,引起学堂当局对他的关注:刘明昭的才干真是不同凡响。
  速成为讨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胁迫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一面挟制清帝让位,这个窃国大盗的复辟称帝的野心被革命党人所洞察。
  因此讨袁的呼声响遍全国。
  为了准备###袁世凯,老同盟会员熊克武在宜昌用川汉铁路款购置武器,组织了第五师,熊克武任师长,但懋辛任参谋长。
  第五师因官佐不足,熊克武向张培爵求援,张培爵同意,选一批将校学堂的优等生,成立速成班,限半年毕业,以补充部队官佐。
  刘伯承的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他理所当然地进了速成班。
  速成班的学制缩短了,但是课程不能减少。
  须在半年内,学完《步兵操典》、《野外勤务令》、《射击教范》、《兵器学》、《地形学》、《战术学》以及《筑城学》等课程。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国文和数学等必修课程的考试。
  当时,由于外国军事教材已传入中国,速成班又增添了国外的若干军事课目。
  繁重的课业并没有压垮刘伯承,他在合理安排学习各项课目的同时,还挤出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此外他的书法习练也没有中断。
  善于运用时间,极大地促进了他的学业发展。
  这个好习惯,令刘伯承的学习自修即使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也从来不曾间断。
  1912年底,刘伯承以各科全优的成绩,在将校学堂毕业,被派到蜀军第五师见习,任司务长。
  不多久,他改任排长。
  在川东綦江打土匪,是他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实践自己“拯民”的誓言。
  刘伯承没有打好这一仗,他很清醒地总结了教训,后来他回忆当年的情景:“当时,我是有勇无谋,只管一个人冲在前面,没有组织好一排人,就已经和敌人接上火了,后面的士兵还没跟上来。
  这一仗打得不好。”
  其实,他从中受到很深的教益。
  刘伯承担任高级指挥员后,曾明确指出:指挥员不掌握好部队,不发挥整体的力量,简单地表现个人勇敢,对于战斗任务的完成是极为不利的。
  从此,他养成了每战后必定总结经验的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3)
宋代诗人陆游的名句,可以用来概括他的思想方法。
  蜀军第五师处于不利态势。
  蜀军其余四个师,加上客居川地的滇军、黔军和陕军都为袁世凯所提升的四川都督胡景伊出力,构成了庞大的拥袁武装力量。
  讨袁军公推熊克武为总司令,兵分四个支队,采用南北防御,中路进击的部署。
  刘伯承所在的第一支队西趋泸州,担任主攻。
  当面的敌人是川军第一师的主力旅,颇有战斗力。
  战斗从1913年3月4日拂晓打响,刘伯承率全排随连队投入寒坡场战斗。
  这次,他力求发挥全排的整体力量,组织工作做得很细,在战前动员时他讲道:“弟兄们,袁贼不除,国难不已。
  我们要勇敢冲锋,为共和国而战!”士兵明白了作战任务,斗志昂扬。
  他和另外一个排长协同配合,带头冲锋,经过几次拉锯,终于打下敌人阵地。
  连长蒲剑鸣怕死,见到情况紧急,伤亡又大,就惊惶失措,跑到营部告“急”,说“一连人都打光了,赶快增援。”
  刘伯承等两个排打了胜仗,却找不见蒲连长,只好越级向营长报捷。
  这一下使李遐章营长愣住了:连长“报急”,排长“报捷”,太离奇了!当看到刘伯承送来的俘虏和战利品时,李营长才完全明白了真相。
  于是他责骂了蒲剑鸣的怯战无能,撤职查办,同时,即命令刘伯承代理该连连长,并报请上级正式加委。
  8月12日,敌方大量援兵疯狂反扑,讨袁军势孤受挫,被迫放弃经刘伯承等苦战攻下的寒坡场。
  第五师重新组织进攻,夺回了附近的五里店阵地,形势有了改观。
  刘伯承等部奉命追击退却之敌,至石洞镇与右翼部队会合,并绕道袭击敌人侧后,13日占领立石站,进据离泸州50华里的特凌铺。
  左翼部队也沿长江左岸,取得进展。
  正在战争顺利发展时,讨袁军南边防线被黔军突破,重庆大本营处于滇陕两军东西对进夹击之中。
  熊克武急令攻泸部队立即回援,刘伯承随部队兼程东返,当到达重庆西南白市驿时,重庆已经失守,熊克武等讨袁军领导人出走。
  历时50天的四川“癸丑讨袁之役”终于失败。
  受挫志不挠刘伯承虽然在全战役的主要战斗中都有出色的作为,打了胜仗,但对整个战役的被动局面无法挽救。
  从此,刘明昭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声誉在川军袍泽中广为流传。
  1914年胡景伊所开列“勿使漏网”115人的黑名单中,刘伯承也赫然在列。
  在战斗中他左脚负伤,撤退的组织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躲避追兵,保护本队人员,“左遇团练,右遇敌军”,处境十分艰险。
  刘伯承只得把枪支交由当地居民保存,遣散随行人员各自谋求生路。
  刘伯承带着伤,费了大劲,好不容易走了几十里路,乘着夜色,才摸到一座和尚庙躲避起来。
  在庙里,刘伯承遇见了重庆将校学堂讲授地形课的老师,他恰好在此测绘地图,刘伯承求学时勤奋聪慧给他留下了好印象,讨袁的革命精神更为可敬,同时他也需要一位测绘地图的帮手。
  于是刘伯承就这样被掩护下来。
  后来风声平息了些,刘伯承才悄悄地潜回重庆。
  袁世凯的死党胡景伊,为了巩固四川都督的反动统治,严令四川第二师刘存厚捉拿革命党人和讨袁军官兵,务求严密查拿。
  刘伯承只好又离开重庆,极端秘密地潜回开县家乡。
  开县知县余承宣的“附逆名册”中有刘明昭的名字,他遭到悬赏通缉。
  小华山黎洪典、黎边石匠等亲友,平时就对刘伯承推翻清政府的正义事业表示赞成,热情接受这位21岁青年军官到家养伤,在保密保护方面做得极为周密。
  刘伯承的脚伤同时得到治疗和护理,不多些日子,即痊愈了。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4)
本来,由于行动不便,他整天阅读《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书,偶尔也同亲友下几盘象棋。
  如今,脚能行走自如,刘伯承开始同开县的进步分子,可靠的同窗好友,有了来往,当局根本寻觅不到刘伯承的踪迹。
  他最为关心的是原讨袁军同事们有什么消息,袁世凯越反动越专制,他的反袁意志越加坚定,并且他为反袁而加强了军事作战的学习和思考。
  一封上海来信,给刘伯承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原熊克武五师的众多将士都先后出川聚集到上海,他们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关怀。
  刘伯承对孙中山的救国方案有所了解,由他登高一呼,反袁大业必将走出困境,前景一定光明。
  1914年冬天,刘伯承和军中几位同事,在杨先华向导下,翻山越岭,从小路步行到云阳县长江边的一个乡场,恰好遇到有只船启航出川,他们上了船,顺流而下。
  经过三峡,刘伯承知道已经摆脱了反动鹰犬的追捕,心里宽松了许多,伫立甲板上,两岸青山对出,前方水天一色,触景生情,思潮汹涌,回顾往事,展望前程,满怀激情,写成一首七律《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仅仅56个字的一首诗,体现了刘伯承出川的明确动机是继续讨袁,他抱着以身许国的坚强意志,准备同封建专制斗争到底。
  这首诗是刘伯承充满感情的宣言书,又是比宣言书更为深刻,更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