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大喊:“王负剑”。就是倒着把剑,剑身长,倒着把顺势。秦王抽出了宝剑,荆轲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短刃对长剑肯定是吃亏。

  秦王挥舞着宝剑,刺杀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了地上,然而荆轲也没放弃,用力将匕首掷了出去,有时候运气还是很重要的,荆轲的运气比较差,击中了铜柱,噌出了火花,荆轲手无寸铁,秦王占据了完全优势,秦王连刺荆轲八剑,荆轲知道刺杀失败,靠着柱子仰天大笑,然后大骂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也。”荆轲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只是想学曹沫劫齐桓公,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罢了,并没有想杀秦王的意思。
  作者题外话:希望看了的同仁,能为我推荐一下!再此感谢了!新浪首发,不得转载!

第六节 高渐离为报仇,灌铅刺秦始皇
燕国太子丹使荆轲刺秦,这样的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恐怖分子做的事情,势必引发更大的灾难。又,太子丹花费巨大,田光,樊於期为之死,荆轲的刺杀却以失败告终,辜负了燕国老少的希望,当初丹把经历如果全部放在国防军事上,而不使大将樊於期死于非命,燕国况且一战,只是一味的以行刺为苟事,燕国的灭亡也是咎由自取。

  与荆轲随行的秦舞阳,原本是希望秦舞阳助己一己之力,但是早已被场面吓住。宵小,地痞终究是不能信任的,只不过以威服人的,当失去这分“威”之后,不过是一只纸做的野兽罢了,中看不中用。

  荆轲的失败除了运气之外,实力也是很重要的,当初在榆次与盖聂比武,就被对方镇住了,追求大体了解的人,就像“一”字形的人才,虽然全面宽广,但还是却没有真正可以让人信服的地方或者说可以卖弄的特长。

  秦王杀了将荆轲分解,以惩处他的罪恶。赏赐了用药囊救秦王的御医夏无且,褒奖了他的功劳。

  秦王对燕国的愤怒到了极致,增加了驻扎在中山的王翦军队,开始对燕国发动攻势。

  公元前226年,王翦的军队攻下了燕国的首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以及太子丹逃到了辽东,将军李信帅精兵追击燕王。

  在代地称王的赵嘉,写信告诉燕王喜,杀太子丹以解秦国的愤怒,以为上策。

  太子丹逃到了衍河,躲了起来。燕王派使臣找到了太子丹,把丹杀了,把丹的首级送到了秦国,秦王依然不放过燕国,不断的进攻燕国。

  太子丹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不仅自己丧命,而且使整个燕国处于水深火热中,亡国屈指可数。

  五年后,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翦之子王贲攻下辽东,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燕国灭亡后,秦国大肆抓捕参与刺杀秦王的太子丹的宾客,很多人都逃亡外地。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也变姓该名,逃到了宋子家,为奴仆。做奴仆是非常辛苦的,高渐离无所事事,憋的发慌,听到主人家的客人演奏筑的时候,就指出哪里不好,有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主人,主人对高渐离很好奇,便找来了高渐离,请高渐离演奏了一曲,在做的人,都为之折服。高渐离感叹流亡的日子不好过,就决意不躲了,下去穿上自己原来的衣服,气质一下就展现出来了,人靠衣装这句话不假!

  在坐的宾客与高渐离分庭抗礼,被推为上客。高渐离演奏的曲子哀转,让在坐的人都为之悲伤,不忍心听下去,纷纷离席。

  后来宋子的宾客在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把高渐离推荐给了秦始皇,秦始皇也很喜欢听筑,就召见了高渐离。高渐离出现在秦宫的时候被人认了出来,始皇爱惜人才,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并且让他为自己演奏筑。

  时间久了,始皇对高渐离就放松了警惕,对高渐离也就更加亲近了,高渐离就在筑里免灌上了沉重的铅,在靠近始皇的时候,用筑砸向始皇。没有击中,高渐离以此获罪被杀。

  自此以后秦始皇在也不接见亲近原来六国的宾客。甚至疏远了自己的朝臣,不是始皇孤僻而是被天下人逼迫的,秦始皇在管理天下的时候,历史学者大都用了“暴”来形容他的政治态度。这是这些态度很多也是被迫施行的,因为自己在管理那些本身对自己就有仇恨的人,当然会遭到排斥,不得已才使用武力刑律威慑他们。
  作者题外话:希望看了的同仁能为我推荐一下,再此感谢了!新浪首发,不得转载!

第一节 蚕食韩国
公元前226年

  秦国

  自秦王政十年掌权(前237年)以来,诛杀嫪毐,除吕不韦,内乱解除了,开始向天下迈进就有兼并天下的野心以及政治策略,公元前230年秦国攻取韩国,俘虏韩王韩安,并把韩国定为颍川郡。韩国成为六国当中第一个被灭的王国。

  韩国是三晋中实力最弱的一国,韩国军士所使用的“弩”天下第一,为各国所畏惧,韩国人使用弩,这与自己的地域有关的,地域多处丘陵山脉河流,不利于战车,长枪使用,与弓相比弩更具有杀伤力。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攻灭了在春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郑国,将国都迁到了新郑。

  韩国西边是强大的秦国,东面是正要图强的魏国,南北分别是赵国和楚国,地理位置是七国中最差的,韩国的兵力也是最少的,数量在十万至二十万之间,而其他诸侯国的兵力往往要达到五十万,在数量上就很吃亏。

  韩昭侯时期,任用法家人物申不害,在申不害的改革下,韩国的国力日增,摆脱落后国的帽子,但犹豫地理关系,处于中原之中,而成为各国必争之地。所以韩国的发展是受到诸多限制的。

  韩国在黄河以北有一块土地——上党郡,韩国与秦国战败,就把上党割让给了秦国,但是上党郡的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擅自把上党献给了赵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最后以秦国杀赵兵四十万结束,秦国获得全面胜利。

  郑国为了遏制秦国的进犯,曾想到“疲秦之计”,派出一个叫郑国的人,来到秦国,向秦王陈述修建一条由泾河向洛河饮水的河渠,可以有效的帮助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这条河渠长三百多里,韩国希望用这条河渠来拖垮秦国的内政。事情败露后,秦王依然同意郑国继续修筑这条引水渠,有效的增加了当地经济。韩国的“疲秦”没有成功,带来的只是更好的发展。

  韩国的公子韩非,也是法家的著名人物,荀况的弟子,与秦国的李斯是同学。韩非子结合了法家三支学派的观点,将“势”,“术”,“法”三种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韩非想以此振兴国家的观点没有得到韩王的认可,韩非就来到了秦国,像秦王陈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秦王的认可,也成为日后统一六国治理天下的根本。

  各国的军队无力与强大的秦国对抗,无论是军队装备,军人素质,以及将领才能,延伸到统治者,这一条线的管理,六国都没有办法与秦国对抗。当时赵国依靠大将李牧,楚国依附名将项燕,而秦国军队中有两个将门世家一个是蒙氏,祖父蒙驁,父蒙武,以及现在的蒙恬,蒙毅都是能征惯战的优秀将领。还有就是王氏,父王翦,子王贲两个的指挥才能在秦国都为超然。此外还有桓齮,内史腾,杨端和,李信等名将。秦王逐鹿中原是完全有势力的,七国当中也只有秦国有能力统一天下。

  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秦国总是占上风,这完全是实力说话。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起国力与日俱增,经济实力第一,军事实力也是第一。

  韩国平定之后,与秦国接壤的国家就多了,秦国可攻击的范围也就扩大了,此时的秦国几乎占据半个西中国,而不断向动渗透
  作者题外话:大家如果喜欢的话,希望能够支持一票!新浪首发! 。。

第二节 定赵伐魏
其次就是秦国的宿敌,赵国。

  赵国从赵武灵王改变服侍,采用“胡服射骑”以来,军队战斗力成为仅此秦国的强国。

  赵国与秦国之间,几乎年年战争,双方各有胜负,赵国的大将廉颇,李牧,是秦国最大的障碍,有他们两个坐镇,秦国就很难胜利,而秦国采取了反间计,离间赵王与廉颇,李牧,最后廉颇外逃楚国,李牧被杀的悲剧。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任用名剑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能力,天下人现在都知道了“纸上谈兵”,不仅使自己丧命,而且使赵国丧失了全部的战斗力,四十万人被坑死的悲剧。

  此后赵国再也不能力与秦国对抗,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王赵迁被杀,公子赵嘉逃到代地,自立为王。六年后,也被秦国攻灭,赵国灭亡。

  秦王在灭亡赵国之后,矛头转向了楚国。

  秦王政与大将们商议对楚的用兵策略,青壮派的领军人物李信认为出兵数量在二十万左右,而老将王翦的计划是不得少于六十万。

  两人所要使用的军队数量具有天壤之别,虽然一个是二十万,而另外一个是六十万,只相差三倍而已,但这三倍不同于三千和六千的三倍。王翦所要用的六十万,那就是当时秦国可以调动的全部兵力,换做是谁,也不可能动用自己的老本与别人决战的。

  秦王非常看重李信,李信是个年轻的将军,与自己年纪相仿,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攻打赵国的时候,秦王就以李信自成一军,从北路扫荡赵国,为攻下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在燕国追击燕王的时候,独率轻骑表现出过人的胆识,这些都被秦王所看重。

  年轻,富有活力,敢于冒险,具有一定的智慧。这些条件换做今天的话,企业老总也会让他们放手去干的,因为未来是年轻人的嘛!而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