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变了,成为诸侯的附庸。

  卫国选择了魏国为自己的宗主国。嗣君的儿子怀君在朝见魏国的时候,被魏王囚禁杀死,立了嗣君的弟弟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这样对卫国就更好的控制。

  公元前241年,卫国参与了楚,赵,魏,韩发起的合纵,由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统帅,向秦国发动进攻,但是秦国将函谷关的大门打开,而诸侯们却望而止步,天下就更加畏惧秦国了。

  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卫元君也迁到了野王,卫国仅存野王一县。秦国的军队没有攻灭卫国,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秦国的丞相是吕不韦,吕不韦掌握秦国政权,而他又是卫国人,自然是要对卫国网开一面。

  似乎秦国与卫国达成了协议,卫国作为秦国的附庸,像秦国称臣,秦国不费兵卒得到卫国,但是卫国享受到了可以祭祀祖先的特别条款。而卫君角也作为野王地区秦国政府的代理人,为秦国管理野王。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卫国出兵,卫国保留原来的状态,这也算是最早的“一国两制”,卫国成为秦国的“特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就废除了条款,将卫君贬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成为西周分封诸侯国中,历史最长的诸侯国。

第一节 平定六国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国用武力兼并了天下的诸侯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结合。秦王朝正式建立。秦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帝国,而秦王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朝的版图也成为现在中国的雏形。秦朝的封建制度,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一百多年。

  秦朝的大臣开始总结攻取六国的成果以及攻打六国的原因,讲究个出师有名,秦国得到天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第一,灭韩  灭韩的原因是韩王本身要归附秦国的,但是违背了诺言与赵,魏两国一起攻打秦国,罪无可恕就把韩国灭了。

  第二,灭赵  还是因为与赵国的盟约中,赵国首先违背盟约,向秦国发动攻击,秦国“自卫”之后,将赵国兼并。赵嘉自立为代王,名不正言不顺,秦国替天行道,把代国灭了。

  第三,灭魏  魏国违背了合约,与韩,赵一起攻击秦国,所以秦国就把魏国也灭了

  第四,灭楚  楚国开始是答应把青阳地区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的,但是楚国没有这样做,而是袭击了秦国的南郡,所以就发兵攻打楚国。

  第五,灭燕  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罪无可恕。灭了燕国。

  第六,灭齐  齐王听信丞相后胜的话,拒绝接见秦国的使臣,蔑视上国,就派王贲攻灭了齐国。

  这样的总结,秦国就有让人信服的了,因为讲究出师有名,找到这么多理由,说明秦国是替天行道灭了六国的,是一件善事,天下的百姓应该信服。

  但是在看一下这些总结出来的原因,就会发现,真正与秦国为敌的也只是赵国,魏国,和燕国。像韩国,本身就就处于秦国的威胁之中,联合诸侯攻打秦国也是为了自保,楚国就很无辜了,别人为什么要被你秦国牵着鼻子走,白白的割地给你秦国啊!齐国就怨得一塌糊涂了,后胜虽然是齐国的丞相,但也是秦国在齐国最大的间隙,换句话说,后胜就是在给秦国办事的。

  战国的战争就是如此,为了攻灭另一国,什么样的理由都可以找出来,边境的百姓因为琐事与临近王国的百姓发生争执,这也可能导致战争的发生,所以秦国强免的找出这些理由,不过是给自己带一个堂而皇之的帽子罢了。

  出师的名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秦国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称帝建制
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因为是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第一次采用。

  关于统治者的称号,成为大臣们议论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在用“王”的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了。而“帝”这个称号在周朝的时候就被摒弃了,因为殷商采用的就是“帝”号,而到了纣的时候,国政荒诞,“帝”也就成了暴虐无道的代名词。所以就开始讨论用什么样的名称好。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就一起讨论,得出一个结果:

  古时候有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而泰皇是最为尊贵的,所以就建议采用泰皇,这个称号。

  其次还有,皇帝的命改为“制”,令改为“诏”。故事后“命令”与现在不同,“命”和“令”是两个概念,“命”是用嘴发出的命令,而“令”就是成文的命令。

  君主自称“朕”。此前的诸侯自称比较多有“孤”,“寡人”等等。“朕”在此前的使用范围是全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使用,没有限制的,现在将它专属于统治者使用,体现统治者的尊贵。

  秦始皇同意了后面两个建议,但是对前面的称号“泰皇”不满意,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就用了“泰皇”的“皇”加上古时候的“帝号”合称“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皇帝这个词此后一直成为中原统治者的专属称号,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改变这一称号。

  秦始皇尊其父秦庄襄王子楚为太上皇。子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秦始皇追尊子楚,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与庄襄王的关系,而不是传言那样为吕不韦的儿子。

  三皇五帝,是一个说法,因为所涉及到的人,都是没有办法考证的,现在的人喜欢看证据,而这些因为那不证据而被加上了“传说”,即使是有记载的“夏朝”也是因为没有考古挖掘出当时的文字记载,也被用上了“传说”。

  三皇的说法原本有六个:一是,《史记》中提到的天皇,地皇,泰皇。二是,《三五历记》的天皇,地皇,人皇。三是,《春秋纬运斗枢》中的伏羲,神农,女娲。四是,《*通》中的伏羲,神农,祝融。五是,三国谯周的观点燧人,伏羲,神农。六就是孔安国的观点伏羲,神农,黄帝。

  《史记》的观点是六个当中最早的,这些人的名字,大多是出生在黄帝以前的人物。所以三皇五帝实际上的区分就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以后称为“帝”在前称为“皇”。而天皇,地皇,泰皇,人皇,这些都不是人的名字,而只是名号而已,出处不详。有明确记载的也就伏羲,神农,女娲,燧人。而像祝融,还有共工都是与黄帝以后时期的人物,就不能断在三皇内,而且祝融,共工也只是一地的诸侯而已。

  神农的功德是发现了草药和改进了农业生产。伏羲,中医的开创者,演绎出八卦,是中华的人文始祖。女娲的功劳就更大了,她“造”了人,为古时候人类起源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燧人,发现了火,燧人应该是北京山顶洞人那一块的,因为山顶洞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用火的部落。

  这六种说法以第三种,是人们一贯认为的。比较受推崇。

  五帝的说法有三个,第一是《礼记·月令》,太昊(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第二是《大戴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第三是《尚书序》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第一个《礼记·月令》是古时候祭祀天神的时候,配上帝的人间帝王,是最为可信的。古时候迷信,认为天上也神灵。而分别用选择了东方的上帝是青帝,南方是赤帝,中间是黄帝,西方是白帝,北方是黑帝。轩辕之所以被称为黄帝,是因为他代表天上的黄帝。而第一个观点也是最为可信的。《大戴记》是西汉的著作,所以代表的是汉朝学者的观点。而《尚书》虽然是西周的文学,但是因为曾经失散,真伪难辨,不可信,后来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现存的《尚书》是赝品,它的《序》就自然不可信。

  也许三皇五帝只不过是给当时人们一个精神上的寄托罢了,对远古那种小康社会的向往而已。

第三节 五德阴阳
相传《谥号》是西周的周公编著的,是用来褒贬先人的,相当于对先人的一个总结,谥号的类目磨很多,有褒扬的,有贬义的,有中性的,也有哀悼的。古人对谥号看的很重,都希望自己死后能留下一个好的名声。

  秦始皇统一天下,*专权,就对《谥号》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这是大不敬,就下令废黜。但是谥号又是一个纪念先君的方式,没有谥号的区别,那么就不好区别开来,毕竟君王的名字也是比较忌讳的。

  秦始皇就下令补充替代谥号的方法,自己称始皇帝,后世就用数字来记述,二世,三世依次来,秦始皇的相法很好,传至万世,传到无穷。但是只到了子婴后,秦国就灭亡了。

  齐宣王时期的邹衍首先提到了“五德”,邹衍擅长阴阳五行学,五德是仿造五行运转的,五行相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依次循环,环环相克。秦国采用了这一观点,周朝依照阴阳家的推算是“火德”,那么克火的就是水了,所以秦国就是“水德”,而“五行”之中每一个又代表着一个方位,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央属土。而每一个方位又有一个上帝,就是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秦国是“水德”北方的上帝就是“黑帝”。那么在阴阳家的推算下,秦国是水德,崇尚黑色,黑色的衣服也成为正式服装,各种用途的旗帜都是黑色的,就像是在《英雄》中,秦国的士兵都是从头到脚,都是黑的。

  秦国发源在黄河流域,黄河就是她的母亲河,又把黄河改名为德水,古时候的内地河流都是用“水”来表示,比如“济水”“泾水”等等,而“河”是固定指黄河。

  又以“六”为计算方法,很多东西都用到了“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